海錦歌
【摘要】目的:分析比較中西醫(yī)結合及單純西醫(yī)療法治療高血壓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100名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平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名患者,對照組采用單純西醫(yī)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醫(yī)治療。比較治療開始前以及治療開始后14天、28天、42天、56天時患者的血壓,同時觀察有無治療并發(fā)癥。結果: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僅為78.00%,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前及在治療14天時,兩組研究對象的收縮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在治療開始后28天、42天及56天的時候,兩組研究對象的收縮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式治療高血壓能夠取得比單純的西醫(yī)療法更加滿意的治療效果,可以進一步推廣使用。
【關鍵詞】高血壓;中西醫(yī)結合;血壓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12-092-01
高血壓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高血壓能夠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以及增加患者死亡率,因此必須要嚴格控制好血壓,以防其他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從而導致患者失去生命[1-2]。目前治療高血壓的方式及藥物均種類繁多,但是尚無特效的治療方式及治療藥物,有單一的治療方式,也有聯(lián)合的治療方式,有單一的藥物治療,也有多種藥物聯(lián)合治療,有單純的中醫(yī)或者西醫(yī)治療,也有中西醫(yī)結合的治療方式。為了明確中醫(yī)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高血壓的治療效果,本研究進行了對比研究分析,現(xiàn)本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確診并進行治療的100名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有關高血壓的相關診斷標準[8],患者在安靜狀態(tài)下收縮壓或者舒張壓依然≥140/90 mm Hg。按照隨機數(shù)字的原則,將100名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名患者。其中實驗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37~76歲,平均(50.1±3.5)歲,病程8~21年,平均(9.7±2.5)年,單純收縮壓升高的患者19例,單純舒張壓升高的患者21例,同時升高的患者10例;對照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37~76歲,平均(51.2±2.9)歲,病程7~22年,平均(10.1±3.1)年,單純收縮壓升高的患者18例,單純舒張壓升高的患者22例,同時升高的患者10例;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均知情同意后開展研究,且本研究結果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研究同意。兩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病程和高血壓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統(tǒng)計學對比研究分析。
1.2 方法 納入對照組的患者進行單純西醫(yī)的治療方法,給予口服依那普利(浙江海正藥業(yè),10mg/ 粒,10mg/d);硝苯地平(青島黃海制藥,20mg/片,,20mg/d),兩藥均早晚各服一次,與此同時,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飲食及體育鍛煉,以治療開始后14天、28天、42天、56天時患者的血壓作為一個觀察節(jié)點。實驗組的研究對象在對照組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再給予中醫(yī)治療,加用健脾平肝降壓湯治療,方劑組成:陳皮15g,姜半夏10g,茯苓10g,炙甘草15g,枳實10g,竹茹15g,石決明25g,夏枯草10,澤瀉10g,白術10g,天麻1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口服。同時給予患者按摩及針灸,針灸或按摩涌泉、內關、曲池穴等。每日一次。以治療開始后14天、28天、42天、56天時患者的血壓作為一個觀察節(jié)點。
1.3 觀察指標 治療開始時采用水銀血壓計為患者測量血壓,連續(xù)測量3次,取其平均值作為治療前血壓,記錄備用;在治療開始后14天、28天、42天、56天時用同一個水銀血壓計為患者測量血壓,連續(xù)測量3次,記錄其平均值,記錄備用。同時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有無發(fā)生并發(fā)癥。
2 結果
2.1 兩組研究對象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僅為78.00%,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治療前后收縮壓和舒張壓比較 在治療前及在治療14天時,兩組研究對象的收縮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在治療開始后28天、42天及56天的時候,兩組研究對象的收縮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及在治療14天時,兩組研究對象的舒張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在治療開始后28天、42天及56天的時候,兩組研究對象的舒張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高血壓為中老年常見慢性疾病,中醫(yī)學上尚無老年高血壓確切病名,但根據(jù)該病臨床癥狀及病程轉歸特點可將其歸于“頭痛”“肝陽”“眩暈”等病范疇[14]。祖國醫(yī)學研究者認為高血壓與陰陽氣血失調、氣機升降失調有關,同時與肝、腎、脾胃等器官有緊密聯(lián)系,該病本虛標實,氣血虧虛、肝腎陰虛、腎精虧虛、稟賦不足為其本虛,七情過度、勞逸失衡、飲食不節(jié)、痰濁內阻、痰火氣逆為其標實,其病位在脾、腎、肝三臟,腎陰虧虛則水不涵木,脾失健運則痰濁內蘊,肝陽上亢則氣血失調,痰火氣逆,上擾清竅,造成眩暈,痰濕、陽亢、血瘀均為眩暈發(fā)病的重要機理。年老體虛者,腎精虧虛,肝陰不足,陰不斂陽,肝陽亢盛,虛風內動;腎陽為陽氣之根本,虛則氣化無責,津液無法正常疏布,痰濕淤積,清竅失養(yǎng),發(fā)為高血壓[15]。采用中藥治療高血壓還有以下優(yōu)點:改善癥狀效果十分明顯,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壓作用緩和,穩(wěn)定血壓效果好,對早期、老年輕度高血壓或配合西藥治療較重的高血壓病,均可防止或緩和血壓較大的波動;副作用少,且能減輕或消除西藥的副作用;中醫(yī)中藥在對某些受損器官的逆轉以及并發(fā)癥的防治方面也有一定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僅為78.00%,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開始治療14天以后,實驗組患者的血壓改善情況明顯要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說明采用中后西醫(yī)結合的方式治療高血壓可以比單純的西醫(yī)療法取得更加滿意的治療效果,可以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丁峣,方祝元.中藥干預高血壓相關炎癥因子水平的實驗研究進展[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15(2):70-72.
[2] 童建霞,劉宇,劉金鳳,等.劉如秀教授并調肝腎治療眩暈經(jīng)驗擷萃[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2(5):637-638.
[3] 劉茜.頑固性高血壓的診斷和治療[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5,36(6):71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