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凱寧
教師教作文,挺難!學生寫作文,挺煩!
但有一種類型的作文,貌似不難也不煩!比如,部編版新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習作《國寶大熊貓》。瀏覽本篇習作的要求,無非是讓學生圍繞教材中所提的問題,如:大熊貓是貓嗎?大熊貓吃什么?大熊貓生活在什么地方?……只要查找資料,補充內(nèi)容,然后請學生之間相互交換閱讀習作,檢查資料是否準確,如此足矣。
若僅從完成教學任務的角度來看,這篇說明文習作不僅好教,更是好寫。學生輕而易舉,便可獲得海量的知識性資料。不怕不夠?qū)懀团聦懖粔颉?/p>
但是,中年級的學生初次接觸說明文寫作,往往是生搬硬套,堆砌資料,而不能夠把百科資料式語言靈活轉(zhuǎn)化為生動的交流式語言。如此習作,如此教學,寫作的快樂何在?童趣的表達何在?能力的提升何在?交流的價值何在?
如何才能夠更好地幫助三年級的學生,把這篇《國寶大熊貓》的說明文寫得更加活潑生動一些呢?如何更有效地激發(fā)其言語表達的創(chuàng)造力呢?
驀然想起曾游玩過的國內(nèi)某著名動物樂園,清新自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里,人與動物和諧相伴。身在其中,熱愛動物的理念隨處可見。集知識和趣味于一身的動物說明牌,圖文并茂,一段段生動有趣的解說,讓動物知識的學習成為一種脈脈溫情的交流……身在這童話意境般的樂園中,無論小朋友還是大朋友,都樂而忘我、流連忘返。
誰不是從兒童過來的呢?動物樂園,哪個兒童不喜歡呢?精彩的游戲,哪個孩子不愛玩呢?游戲,留下的是歡樂的回憶,這正是兒童習作應該用心記錄下來的美好時光;游戲,實現(xiàn)了全身心地投入,這正好滿足了兒童習作最可貴的感同身受的體驗;游戲,需要團隊的合作,這正好吻合兒童習作是與他人交流,與自我心靈交流,甚至在這篇習作中,更是體現(xiàn)著一種人與動物間自然交流的本質(zhì)。
對啊!何不把“動物樂園”里的游戲模式,挪移到習作教學中來呢?從“兒童立場”出發(fā),向著快樂交流的目標構(gòu)思,努力把習作課堂營建成一方熊貓解說的童趣樂園。
以什么樣的方式讓本次習作的主角——大熊貓登場呢?當然需要“千呼萬喚始出來”!
就先來玩?zhèn)€線索題游戲吧!不僅可以考考學生的知識是不是豐富,還可以活躍一下他們的思維。我依次出示:
它是一種大型動物,哺乳類,食肉目;
它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
它有著圓圓的臉,胖嘟嘟的身體,有著標志性的內(nèi)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著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
它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被譽為“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
可別小看這道線索題的難度,直到第四條線索出現(xiàn),學生方才確定答案是大熊貓!
小小的線索猜謎答完,學生的思維活動卻才剛剛開始!我提了一個問題:知道什么是“形象大使”嗎?
學生依照常識,回答:形象大使一般是有著良好社會形象,為一些活動或地區(qū)作推廣宣傳工作的名人。
我繼續(xù)追問:大熊貓并不是名人,為什么也能夠成為形象大使呢?
學生略作思考,能夠想到:因為大熊貓古老、珍貴,又極為可愛,人們特別喜愛,所以讓它當了形象大使。
一個小小的游戲玩罷,學生心中隱隱然,便不再把大熊貓僅僅只是看作動物,而是富于擬人化的朋友!這為隨后的教學做好了心理上的鋪墊。
身為“形象大使”,大熊貓可是人類喜愛的朋友。有了這種朦朧的擬人意識,我想很有必要再繼續(xù)幫助學生強化“熊貓擬人化”這一認知。
輕松的師生對話開始了:
師:新的一年到了,你知道大熊貓有哪些心愿嗎?
生1:我想大熊貓首先希望能夠治好自己的黑眼圈。
生2:我想大熊貓還盼望著能照一張彩色照片!
師:你有辦法實現(xiàn)它的心愿嗎?
這可難倒了眾學生。
師(故意賣起關子):我有辦法!信不信?請聽微型繪本故事《熊貓的彩色照片》。(我請學生朗讀故事中兩個熊貓朋友之間的對話)
故事讀完,學生恍然大悟,繼而哈哈大笑:原來只要熊貓伸出紅色的舌頭,來個頑皮的微笑,就是一張可愛的彩照!
大熊貓和我們?nèi)祟愐粯?,也有新年心愿,多么新鮮可愛的話題!在學生代入角色,品讀繪本故事后,我再一次追加一個提問,幫助他們強化“熊貓擬人化”的意識。
師:這只熊貓頑皮的笑容給你什么啟迪?
學生的發(fā)言很精彩:只要保持快樂積極的心態(tài),常常露出微笑,心愿就會實現(xiàn)。
另一學生的啟迪很有見地:要有獨立的思考,就能得到別人想不到的驚喜。
師:我弱弱地做一個小調(diào)查——沒有不喜歡大熊貓的同學吧?(果不其然,全班都喜歡?。?/p>
師:太棒了!你可以不喜歡寫作文,但不可以不喜歡大熊貓。因為,有一個小女孩說過一句斬釘截鐵的大實話:If you dont like pandas,something is wrong with you. ——如果你不喜歡大熊貓,那你一定犯了個大錯誤。
一個微型繪本故事,一段輕松活潑的交流。此時,在學生的心中,大熊貓不僅是深受大家喜愛的“國寶”,更是會思會想有心愿的好朋友!不需要教師再去大聲強調(diào)“要擬人!要擬人!”的寫作知識,學生已自然而然地把大熊貓視作了“人”。
如何讓學生的“熊貓解說”由“它是”轉(zhuǎn)化到“我是”,此刻只剩下一層薄薄的“窗戶紙”了。我決定先讓學生體驗一把“熊貓配音員”,直接把自己代入進“大熊貓”的角色感中。
師:聊了這么多,咱們來看一看可愛的熊貓吧!邊看要邊想:熊貓哥倆嘴里會念叨些什么呢?(生觀看一段“兩只熊貓調(diào)皮打鬧”的視頻,小組練習配音)
請聽兩位學生的現(xiàn)場趣味配音:
甲:這是我的地盤,不許你過來,快走開!
乙:別推,別推嘛,讓我在這兒歇會兒都不行嗎?再推,我可要反擊了。
甲:看我撓你,我撓我撓,哎,怎么總是撓到我自己的胸口?。?/p>
乙:這個家伙看樣子很不客氣,我還是趕快跑遠點兒吧!嗯?怎么這個坡這么滑,我怎么爬不上去啊!誰來幫幫我啊……
一片歡樂的笑聲中,學生和大熊貓的關系,不知不覺間已不再是我來為你解說,而悄無聲息地轉(zhuǎn)化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學習到這里,用第一人稱“我”來為大熊貓作自我介紹的寫作知識,已在學生心中生成為共識。有了表達愿望作引擎,有了寫作方法作雙翼,接下來需要教師為學生助力的便是留足創(chuàng)作的時間,給予充分的信任,以及交流展示的平臺。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項口頭作文任務——爭當金牌解說員。
在小組合作交流之后,學生的解說詞令人欣喜!讓我們來欣賞其中兩段:
嗨,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貓熊!哎,不用懷疑,你的耳朵沒有聽錯,是“貓熊”,也就是“像貓一樣的熊”。這可是老祖宗傳給我的學名,科學家都承認的。
那大家為什么都管我叫“熊貓”呢?說起來還有段故事呢。早在解放前,博物館里就曾展出我祖先的標本,說明牌上寫著“貓熊”兩個清清楚楚的大字。可是,有個粗心的記者在寫報道時,把“貓熊”誤寫成了“熊貓”。結(jié)果,一傳十,十傳百,人們都習慣稱呼我為“熊貓”了。好在“熊貓”這個名字也蠻好聽的,我也就原諒你們?nèi)祟惖摹按中摹绷恕?/p>
同學們做功課時可不能這么“粗心大意”哦。
我原來也是“肉食主義者”,可是總聽人類說“肉吃多了不健康”“要想美,先瘦腿”。“天生愛美”的我們,就拼命吃起了竹子……可是,為什么到現(xiàn)在我們還是“靈活的胖子”呢?
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以“爭當金牌解說員”游戲為線索,且玩且聊中,用活動本身的魅力召喚起兒童心中的表達愿望,從而水到渠成地激活起本次教學的主題。
我以為,小組合作基礎上的“口頭作文”訓練很有必要。寫作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從口頭語言到書面語言的轉(zhuǎn)化過程中,還要經(jīng)歷內(nèi)部思維語言,這是寫作的“核心處理器”。只有經(jīng)過長期言語實踐后,才能實現(xiàn)“說與寫”的無縫對接。通過小組合作,全班共同交流,力圖在學生“說”的能力訓練上給予切中要點的指導,在學生表達的關鍵處——“思維”上做好梳理、幫助。寫作教學的第一要務也就在于培養(yǎng)兒童的表達興趣,使兒童在自覺自愿的情緒下,愿意說,喜歡說,說得全,說得順,并把說得完整清晰的句子愈發(fā)流暢地寫下來。如此強化練習以致熟能生巧,學生“我手寫我口”便不再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秘密。
通過這一課的游戲作文教學,讓我領悟頗多:習作學習并不是兒童身在“課堂象牙塔”內(nèi)的“文字訓練”,而應該是兒童現(xiàn)實生活的“必需品”。如此,才會產(chǎn)生無限的表達熱情。游戲作文教學,正是需要教師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讓兒童的表達“身在現(xiàn)場”,而并非“遠在天邊”。在本教學中,我意在帶著學生經(jīng)歷一個個富有“思維含量”的游戲,于有限的教學時空中,為兒童創(chuàng)設出熱愛熊貓、渴望表達的心理需求。游戲作文,就應該讓每一個“我”都成為“課堂樂園”的主人,并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中,獲得了最真切的體驗。如此,學生對熊貓的情感便能充盈在這小小的課堂中,而不只是停留在那個“曾經(jīng)玩過的”動物園里。
正如課堂上學生所言,要想寫好熊貓解說詞,方法有很多,但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的,還要真心熱愛大熊貓。請看,大熊貓對大家發(fā)出了呼吁:
多好!愛熊貓,就是愛自然。我們的游戲活動還沒有結(jié)束呢!在隨后的“熊貓主題”演講會上,伴隨學生一篇篇佳作的,便是那童心渴望自然的情感!
只要站在兒童的立場上,用心開展游戲作文教學,教作文,真有趣,寫作文,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