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崇喆
摘? ? 要: 《鏡花緣》中的女性形象,無論是外貌還是性格上都與唐傳奇中的女性形象有著極高的相似性,但《鏡花緣》中女性意識的表達和女性形象結(jié)局設(shè)置上卻與唐傳奇截然不同。本文從《鏡花緣》中的“俠文化”、《鏡花緣》與唐人豪俠小說的關(guān)系溯源、《鏡花緣》在唐傳奇基礎(chǔ)上的發(fā)展等方面理清《鏡花緣》對唐代豪俠小說的繼承與發(fā)展。
關(guān)鍵詞: 《鏡花緣》? ? 唐傳奇? ? 俠文化
《鏡花緣》是清代乾嘉學派學者、小說家李汝珍在嘉慶、道光年間寫成的作品,其書內(nèi)容之豐富,讓人嘆為觀止。魯迅先生盛贊這部書:“蓋以為學術(shù)之匯流,文藝之列肆,然亦與《萬寶全書》為鄰比矣。”①魯迅先生將《鏡花緣》與《萬寶全書》并論,說明《鏡花緣》的價值之大?!剁R花緣》中的許多女性都可以在唐代傳奇故事中找到原型。這表明了李汝珍對唐人豪俠小說中“俠文化”的認可,這些女性形象盡管在姓名、所用武器等方面極其相似,但是外貌描寫和結(jié)局描述卻各有不同,這表明李汝珍的一些進步思想,同時也是唐、清兩代風氣不同的重要體現(xiàn)。
一、《鏡花緣》中的“俠文化”
“俠文化”在我國出現(xiàn)的時間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我國許多神話傳說如《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返染桶皞b文化”的一些特質(zhì)。但韓非子對于“俠文化”有“俠以武犯禁”的定論,使“俠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受到正統(tǒng)文化的排擠。文學作品中女俠形象的定型,已經(jīng)是唐朝時期的事。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將《鏡花緣》歸入才學小說一類,就是說李汝珍進行《鏡花緣》創(chuàng)作時將自己的學識見解通過小說中的人物表達出來。不難看出,《鏡花緣》中的許多女子都是多才多藝、外貌美麗的。但不可忽視的是,《鏡花緣》里的許多女子都武功高強、俠肝義膽,這表明了作者李汝珍對“俠文化”的認可。
駱紅蕖本是唐代長安主簿的女兒,因父親連坐獲罪逃往海外,不料母親因老虎追逐動物壓倒房屋而死,所以駱紅蕖便棄文從武,學習一身武藝,為母報仇。唐傲對駱紅蕖此舉非常佩服,將她收為義女,并為她定下姻緣。
又如唐傲一行人在白民國交界,遇見野獸發(fā)生沖突,幸得魏紫櫻所救。魏紫櫻本是魏思溫侄女,因為避難流亡。但因當?shù)亟?jīng)常有狻猊與麒麟爭斗,當?shù)厝瞬豢捌鋽_,父親死后,魏紫櫻接替父親繼續(xù)維護當?shù)厝说陌踩c野獸爭斗。她不僅武藝高強,而且俠肝義膽。
諸如此類的俠女形象在《鏡花緣》中多有描述,例如徐麗蓉、薛蘅香、姚芷馨等,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此外,除了武藝高強之外,李汝珍還模仿《水滸傳》的體例給一百名才女排列了座次,在小說的第六十回,眾才女在后花園中宴飲,頗有豪俠風范,使人感到酣暢淋漓。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李汝珍反對女子固守家門、相夫教子的舊習氣,而是支持女子走出家門,并且鼓勵女子學習知識、學習武藝,擁有獨立的人格,可以說是作者李汝珍的遠見卓識。
二、《鏡花緣》“俠文化”本事考
《鏡花緣》主要講了唐傲與其妻兄林之洋和多九公三人在海外游歷,尋找被貶下凡的一百位“花仙子”的過程。并且在小說第五十九回,作者李汝珍借唐閨臣之口對“唐傳奇”中的俠女進行毫不吝惜的贊賞:
他若無驚人手段,何敢冒昧挺身前去、此事大可放心。古來女劍俠如聶隱娘、紅線之類,所行所為,莫不千奇百怪,何在救脫一人。他們只要所行在理,若教他在法亂為,只怕不能②。
作者將紫綃同“唐人豪俠小說”中的聶隱娘、紅線女作對比,表達自己對俠女形象的贊賞,這直接說明了作者在寫作《鏡花緣》時的確受到了“唐人豪俠小說”的影響。其中花仙托生為人的眾多女子,都可在唐人豪俠小說中找到來源。同時,作者將《鏡花緣》故事的背景放在唐朝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更加說明了李汝珍在寫作過程中對“唐傳奇”的借鑒。
1.人物塑造上的借鑒
(1)顏紫綃、燕紫瓊、易紫菱與聶隱娘、紅線女
在《鏡花緣》故事中,顏紫綃、燕紫瓊、易紫菱是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女劍客,武功高強,來無影去無蹤,救他人于水火之中。這一點與“唐人豪俠小說”中的“紅線女”和“聶隱娘”故事十分相似。
“紅線女”的故事見于唐人袁郊的小說《甘澤謠》中。紅線本是唐代潞州節(jié)度使薛嵩家的歌妓,是一個能文能武的奇女子。因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將要發(fā)動戰(zhàn)爭,吞并潞州,薛嵩日夜憂愁。作為歌妓的紅線女為主分憂,夜里偷偷潛入魏博,偷走了田承嗣床頭的錦盒,以此威懾田承嗣。田承嗣知道后大驚,派人來向薛嵩道歉,并承諾不會對潞州發(fā)動兼并戰(zhàn)爭③。
聶隱娘出自唐人裴刑的豪俠小說,聶隱娘知恩圖報,替厚待自己的劉昌裔除去刺客精精兒,后帶著自己的丈夫悄然而去④。
李汝珍借鑒唐代傳奇故事,在《鏡花緣》中同樣也塑造了這樣一群飛檐走壁,俠肝義膽的俠女形象,例如顏紫綃、燕紫瓊、易紫菱等。以顏紫綃為例,在《鏡花緣》五十四回中,唐閨臣思父心切,顏紫綃便自告奮勇前去傳信。顏紫綃輕功了得,翻窗飄然而去,與紅線女魏博盜寶如出一轍。由此可見,《鏡花緣》故事中的顏紫綃、燕紫瓊、易紫菱等形象,均是以紅線女、聶隱娘等故事為藍本的。
(2)由秀英、田舜英與謝小娥
《謝小娥傳》見于唐人李工佐的唐代傳奇小說。謝小娥本是一個商賈人家的女兒,父親與丈夫在一次販運的過程中為奸人所害。謝父托夢給謝小娥,透露了殺害自己兇手的線索。后謝小娥前后奔走多年終于解出父親托夢時謎語的含義,便委身于兇手,隱忍多年,終于找到報仇的機會,一舉刺死兩個仇人,為自己的父親和丈夫報了仇。
這一情節(jié)在《鏡花緣》中亦有所展現(xiàn),例如在《鏡花緣》第九十八回,講述眾仙女幫助自己丈夫破陣時,這樣說:
由秀英、田舜英得了丈夫兇信,把文崧寶劍每人各拿一把,暗暗騎了兩匹馬,來到陣前,口口聲聲只要武五思前來答話。
由秀英與田舜英為夫報仇,不惜死于陣下,與謝小娥一樣,都是有勇有謀、俠肝義膽的奇女子。
2.詩文、制度上的借鑒
在《鏡花緣》中,除了對于人物形象上的借鑒外,其中的大量詩文,也是從唐人的作品中得來的。
在第四回交代故事前因時寫武則天醉酒,在上林苑提筆寫道:“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華胥連夜發(fā),莫待曉風崔。”⑤則是直接移植于唐人直接寫作好的詩篇。關(guān)于這首詩的出處,唐代計有功在《唐詩紀事》中也有更加明確的記載:
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花發(fā),請幸上苑,有所謀也。許之,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異。⑥
《全唐詩》在收錄這首詩時,還有“臘日宣詔幸上苑”字樣的序跋。
另外,在《鏡花緣》的第四十一回,李汝珍在展現(xiàn)各才女們的過人卓識時,也將武則天為“璇璣圖”做的序跋直接移植于《鏡花緣》中,稱為《織錦文記》。
除了詩文的大量借用外,《鏡花緣》故事中還大量借用了唐朝的制度,例如區(qū)域劃分制度、科舉選官制度等,這里不再做過多論述。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在《鏡花緣》故事中,無論是情節(jié)上的展開,還是詩文制度上的運用,李汝珍都大量借鑒了唐代文學中的手法,這直接說明了李汝珍在創(chuàng)作《鏡花緣》時的確受到了唐代文學的影響,尤其是唐代傳奇故事的影響。“《鏡花緣》以之為藍本而塑造女中豪杰,足見作者飽讀唐代傳奇而善挑精品”⑦。
三、《鏡花緣》在唐傳奇基礎(chǔ)上的發(fā)展
《鏡花緣》中無論人物形象還是情節(jié)的展開,都有著唐代傳奇小說的影子,但不可否定的是,《鏡花緣》相較于唐代傳奇小說,有了更大的突破。人物塑造方面的突破如下:
1.人物的外貌描寫
唐代傳奇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十分扁平,大多數(shù)故事展開時,忽視了對女性外貌、神態(tài)上的描寫。例如在《謝小娥傳》中,謝小娥作為這篇故事的主角,但作者對于其外貌方面卻沒有論述,而只用了寥寥數(shù)語,只交代了謝小娥的性別:
小娥,姓謝氏,豫章人,估客女也⑧。
除此之外,讀者對于謝小娥一無所知。更有甚者,在《楊烈婦傳》這篇故事中,筆者絲毫沒有找到對楊氏的描述,只知楊氏為一女性。其他涉及女性形象的唐代傳奇小說大體與此相同。
但到了《鏡花緣》,李汝珍在創(chuàng)作時,重視對女性外貌、體態(tài)及性格上的描寫,這也體現(xiàn)了李汝珍超前的女性意識。
在《鏡花緣》第十三回,唐傲一行人初次見到廉錦楓,小說中這樣描繪她:
渾身水濕,生得齒白唇紅,極其美貌。頭上束著青絀包頭,身上披著一件皮衣,內(nèi)穿一件銀紅小襖,腰中系著絲絳,下面套著一條皮褲,胸前斜插一口寶劍,絲絳上掛著一個小小口袋,項上扣著一條草繩⑨。
《鏡花緣》故事脫胎于唐代傳奇故事,但是在女性人物的塑造上較之前有了極大的發(fā)展,李汝珍筆下的女性形象大多有著清晰的體態(tài)和容貌。李汝珍將前人“只注重女性節(jié)烈”的觀念向前發(fā)展,同時也注重女性的外貌美、體態(tài)美。
2.女性美好結(jié)局的設(shè)置
唐人豪俠小說中的女性,在快意恩仇之后,作者為她們安排的結(jié)局多是殉節(jié)或者出家,以避世和香消玉殞作為女性的結(jié)局。但李汝珍則不同,李汝珍筆下的眾才女大多結(jié)局美滿,金榜題名,婚姻幸福。
《謝小娥傳》中的主角謝小娥為自己的丈夫、父親報仇之后,拒絕了鄉(xiāng)里人的提親,竟“剪發(fā)披褐”去牛頭山訪道去了;《義激》篇中女子雪恨之后“如翼飛去”不知所蹤;《紅線》中的紅線女幫助主人完成任務(wù)后,與主人揮淚拜別,“遂亡所在”;《荊十三娘俠義事》中的十三娘行俠仗義之后“不知所止”。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李汝珍為自己筆下的大多數(shù)女子都安排了美好的結(jié)局。眾仙女謫貶歷凡,像男人一樣參加科舉做官并且排列座次,與丈夫一同沙場作戰(zhàn),甚至比自己的丈夫更加勇敢,這也是李汝珍在女權(quán)主義思想方面的重大突破。
3.女性意識方面的突破
李汝珍除了在人物塑造藝術(shù)上對唐代傳奇故事做了重大突破之外,在女權(quán)思想上也有了重大發(fā)展。“李汝珍的《鏡花緣》是清代白話小說中反映女性生活的佳作,揭示了女性抗爭命運的思想,深刻地反映了女性問題”⑩。在唐代傳奇故事中,女性一直處于男人的附屬地位,在完成男人賦予的任務(wù)后,這些女性便會以悲劇結(jié)局退場。而《鏡花緣》則不同,李汝珍使筆下的每位女性成了獨立的個體,她們可以走出家門,甚至可以到海外游歷,可以同男人一樣去做官、上戰(zhàn)場。
胡適先生在《中國章回小說考證》一書中說:“李汝珍所見的是幾千年來忽略的婦女問題。他是中國最早提出婦女問題的人,他的《鏡花緣》是一部討論婦女問題的小說。他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男女應(yīng)該享受平等的待遇,平等的教育,平等的選舉制度?!??輥?輯?訛在《鏡花緣》中,作者肯定了女子應(yīng)該同男人有一樣的地位。
(1)同等受教育權(quán)利
明末陳繼儒說:“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丑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芍^至言?!??輥?輰?訛“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在古代根深蒂固,古人認為女子不需要學習,但李汝珍賦予了女子與男子同樣的受教育的機會,《鏡花緣》中所描繪的才女有百位之多。在第十六回,當唐傲等人游歷到黑齒國時,他們發(fā)現(xiàn),在這里,無論男女,都要自幼讀書學習,都以才學高的為貴,才學低的為賤。盡管在小說中,黑齒國只是海外的外邦,但是,這也是李汝珍自己的理想的一種寄托。
(2)提倡一夫一妻制
例如在小說第五十回,唐敖一行人在海上遭遇大盜劫掠,大盜見色起意,想要納幾名女子為妾,大盜的妻子登時發(fā)怒,對著大盜破口大罵,使得大盜“心忙意亂,無計可施,只得磕頭”?輥?輱?訛。而后又借婦人之口說,若大盜一定要納妾,則必須為自己先擇一“男妾”。通過這段描寫,展現(xiàn)出李汝珍在婚姻觀念上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度。
(3)批判女子裹足等陋習
在小說第三十三回中,林之洋被女兒國國王看中,國王意娶林之洋為妻,便將林之洋套上女人的衣服,將林之洋的腳用白布裹起來,并且穿耳,使得林之洋痛苦萬分。在小說的第十三回中,作者借外域人之口對此等陋俗加以了猛烈的批判,毫不客氣地抨擊了封建社會對于女性的殘害,李汝珍迫切呼吁社會加強對女性的關(guān)愛,摒棄陋習,建立一個男女平等的社會。
(4)同等參政議政的權(quán)利
在封建社會,士人通過選拔入仕做官。但在中國古代,女人想要做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但在李汝珍的筆下,女子同男子有一樣參政議政的機會。作者將故事背景設(shè)立在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本身就為女子做官提供了可能,同時也肯定了女子執(zhí)政的能力。
在第七回,唐小山說:
“因想當今既是女皇帝,自然該有女秀才、女丞相,以作女君輔弼,庶男女不至于混雜……既如此,我又何必讀書,跟著母親、嬸嬸習學針牖豈不是好?”?輥?輲?訛
在這里,唐小山大膽提出對女性不能做官的不滿,為后來大開女科做了鋪墊。
在《鏡花緣》問世之前,從沒有過任何文學作品中有過對于“女科”的描述,這是李汝珍的獨創(chuàng),也是李汝珍思想上巨大的進步。在小說的后半部分,百位才女同時金榜題名,被授予“女學士”的稱號,在之前更是聞所未聞?!八齻兿蛲氖潜旧樱梢灾苯訁⒓涌婆e考試,而且還要使之成為一種制度,大范圍地實行”?輥?輳?訛。
綜上所述,《鏡花緣》故事中的人物、情節(jié)有不少脫胎于唐代傳奇故事,李汝珍在創(chuàng)作時,不僅對于唐人傳奇故事有著繼承,而且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做出了先進的改寫,但李汝珍有些觀念卻是矛盾的,這與清中后期的社會制度和社會意識是分不開的。但瑕不掩瑜,《鏡花緣》確是稱得上是清代中后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注釋:
①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中華書局,2016:160.
②⑤⑨?輥?輱?訛?輥?輲?訛李汝珍.鏡花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57,14,61,290,28.
③④⑧汪巨應(yīng).唐人豪俠小說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1:295,248,56.
⑥王超.古詩詞軼事傳說[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93.
⑦張思齊.《鏡花緣》比較探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06):126.
⑩丁佳寧.明清小說《鏡花緣》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文理導(dǎo)航,2019(2).
?輥?輯?訛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M].上海:上海書店,1979:530.
?輥?輰?訛[明]陳繼儒.安得長安者[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5.
?輥?輳?訛閆博文.從《鏡花緣》看李汝珍的女性觀[J].遼寧: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5):97.
參考文獻: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中華書局,2016.
[2]李汝珍.鏡花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汪巨應(yīng).唐人豪俠小說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王超.古詩詞軼事傳說[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5]張思齊.《鏡花緣》比較探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06).
[6]丁佳寧.明清小說《鏡花緣》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文理導(dǎo)航,2019(02).
[7]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M].上海:上海書店,1979.
[8]明陳繼儒.安得長安者[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5.
[9]閆博文.從《鏡花緣》看李汝珍的女性觀[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05).
[10]沈伯俊,胡邦煒.論《鏡花緣》對科舉制度的批判[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85(04).
[11]汪聚應(yīng).唐代任俠風氣與豪俠小說創(chuàng)作[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