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道德
在青銅器分類中食器可分為:飪食器,用于烹飪、加熱食物:鼎、鬲、甗等;盛食器,用于盛裝食物:簋、簠、盨、豆、盂、俎等。
因為古人吃到肉是不容易的事,能吃到多種肉的一定是地位比較高的人,用鼎的數(shù)量,就證明占有肉的數(shù)量,所以王是九鼎,諸侯是七鼎,依次排都是奇數(shù)。后來成為禮器中最重要的器種之一,按照禮制組合成的所謂“列鼎”,王朝覆滅叫“鼎遷”,王朝建立叫“定鼎”。傳說,夏禹曾鑄九鼎,用象九州。夏滅,鼎歸于商;商滅,鼎歸于周,成為傳國重器。而到了孔子所說“禮崩樂壞”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周天子對全國實際控制權(quán)的衰落,各有實力的諸侯國也紛紛提高爵位,甚至直接使用天子的禮儀。如河南信陽、河南新鄭鄭韓故城、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安徽壽縣楚王陵等都曾出土九鼎八簋,說明其大多有窺伺周室王朝的野心。
簋是青銅器里很有影響的一個器物,自商代開始出現(xiàn),延續(xù)到戰(zhàn)國時期。在禮制中,簋都是偶數(shù)出現(xiàn),鼎都是奇數(shù)出現(xiàn),如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因為它們經(jīng)常配套,代表所有者的身份。因此也常見在簋蓋、腹內(nèi)鑄刻長篇銘文,如著名的利簋、格伯簋、頌簋。簋的形制是個圓的飯碗,用于盛放谷物,為了挪移方便,人們就開始給它加把,最初是加兩個把,后來也有加三個把、四個把和方座的,起著裝飾作用。
鬲、甑和甗也是飪食器,其原型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陶鬲和陶甑。鬲跟鼎的形制相近,通常為三足,但等級比鼎低,一般也比鼎小而簡單,初期的鬲是從陶鬲演化而來的,到了西周晚期以后青銅鬲開始增多,口沿加寬,開始向禮器演化。甗,通俗地講就是蒸鍋,是甑和鬲的組合器,上半部分是甑,下半部分是鬲,底下是放水的,在甑的箅子上擱谷物、人頭或肉類,通過蒸汽蒸熟食物。甗有整體澆鑄的,也有分體澆鑄的。
簠、盨、敦、豆跟簋功能相近,都是盛糧食或其他食物的。但是除了類似高足盤都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xiàn),簠、盨都是到西周中期后甚至春秋時期才出現(xiàn)。因為周人目睹了商貴族過度飲酒導致國家滅亡,而限制貴族喝酒,很多酒器不再制作了。但是在宴飲陳設(shè)中少了酒器,就需要用其他的類別去填充空缺,簠、盨、敦就是這時期周人設(shè)計出來的:簋是圓形的,簠是長方形的,盨屬于橢圓形,敦大多球形,豆是高足器。蓋可以取下作為餐具使用,其設(shè)計可以說是非常科學合理,閃耀著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璀璨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