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剛
在教學實踐中讓學生總感到數學的魅力,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讓學生感到上數學課就相當于做游戲,無拘無束,調動學生的靈性,重視非智力的因素的影響,讓學生積極參與,通過交流,討論,讓他們置身于游戲或是環(huán)境之中,讓他們變枯燥的學數學成為在現實中用數學。
【案例展示】
片段一
師: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樹木對我們人類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綠化環(huán)境,凈化空氣, 防止水土流失等!植樹節(jié)剛剛結束,我們班上有不少小朋友搜集到許多有關樹木的小知識,下面我們一起先來看一段小資料。
世界上生長最快的樹叫奇跡樹,它是一種挺拔秀麗的高大樹木,樹高可達30米,樹干筆直,直徑80——120厘米,樹冠圓形葉片,大而光滑,它的生長速度最快,每年平均長高約4米;長粗3-4厘米,8-10年即長到30-40米高,在世界上被譽為"奇跡樹"或稱"寶石樹"。
師:你能從上面這段有趣的短文中找到我們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嗎?
生:米,厘米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信息接受與反饋、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由于分米和毫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較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比較少見,掌握起來的確存在一定的難度。于是導入部分我抓住即將來臨的植樹節(jié)這一契機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有關樹木的資料,既增加了他們的課外知識,又很好的利用了學生的生成資源,選取其中一篇“奇跡樹”的資料做導入語,大大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復習了厘米和米的知識,為下面的知識的遷移埋下了伏筆??芍^一舉多得,之后的亮點更讓我興奮不已。]
片段二
在剛剛教授完分米這個長度單位之后,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請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可以從哪里到哪里。
“從刻度0到刻度10?!?/p>
肯定了該生的回答之后,我并沒有就此罷休,緊接著問: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一只手舉起來了,2只手,5只……學生們都開始躍躍欲試了
“老師,從刻度1到刻度11也是1分米.”
“還有呢,從刻度5到刻度15.”
……
[讓學生知道用直尺畫1分米的線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利于進一步理解分米與厘米的關系,又利于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那時的我,只能是一個觀眾,是一個學生忠實的傾聽者,我不忍心打斷學生的回答,給時間讓學生們繼續(xù)“演說”。 我慶幸我沒有用死板的課堂模式禁錮他們的思維,而是為他們創(chuàng)設了一個寬松的課堂氛圍,讓他們展開了思維的翅膀,盡情放飛自己的想象,課堂變得更生動,更富有活力。]
片段三
師 :現在老師想量數學課本的厚度,你認為選哪個單位名稱比較合適?自己動手量量看
“用厘米做單位,通常量比較短的物體應該用厘米做單位?!?/p>
“可是我們數學書的厚度還不到1厘米?!?/p>
“我知道,我們數學書的厚度大約是1厘米?!?/p>
“不到1厘米的話,可以用1個比厘米還小的單位:毫米?!?/p>
“我昨天都預習過了,是6毫米?!?/p>
……
[研究表明,教師在課堂中具有極強的權威性,因此教師的評價也具有權威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過早或不合時宜地作出評價,可能就會壓制、扼殺學生有價值的做法和想法,當學生產生不同意見時,教師不妨首先做一個忠實的傾聽者,讓自己認為有理的各方先互相爭辯,這個爭辯的過程也就是學生自我評價、不斷改進的過程,生成課堂教學的矛盾美。]
【教學反思】:
課堂上,教師應善于抓住學生心憤口悱的時機,使學生處于“心求追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狀態(tài),這樣能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此時,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猶如一塊石頭投入學生的腦海,必會激起思維的浪花。
(1) 找相關的物體豐富感性認識。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準確,但往往不牢固,離開了直尺或間隔了一段時間,首次感知的印象會淡忘。因此,讓學生“相互說一說哪些物體的長大約1分米”。通過說可以有兩點收獲: 一是反饋、檢查學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可以從他們說的物體是不是大約長1分米看出來。二是借助學生身邊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體幫助長時記憶1分米是多長,以后在回憶1分米有多長或判斷其他物體的長是不是大約1分米時,可以把熟悉的物體的長作為參照。
(2)1毫米是很短的,讓學生尋找長1毫米的物體比尋找1分米的物體難。所以,在設計教案時,先列舉了一些實例,如1分硬幣、銀行卡或電話卡、10張紙疊在一起的厚度都大約1毫米,讓學生知道1毫米的物體還是比較多的。然后改變問題的提法,不是問學生“哪些物體的長或厚是1毫米”,而是問“哪些東西的長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凡是比較短的、薄的,不是1厘米的物體的長或厚,如降雨量、螞蟻的身長都可以用毫米作單位。顯然,后面的問題容易回答。
(3) 用手勢比畫1分米和1毫米。學生進行了觀察直尺、尋找實物等感知長度的活動,這些感知對象的共同特點是長1分米或長1毫米。用手勢比畫1分米和1毫米,是建立相關概念的活動。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特征的思維形式。用手勢比畫,把直尺上的、物體長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來,這樣的動作拉動了思維就是形成概念。學生在用手勢比畫時,還可以經歷“比畫——在尺上驗證——修正比畫——再驗證……”的過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漸做到盡可能地準確。另外,學生掌握了用手勢比畫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隨身帶了一把尺,便于他們隨時進行估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