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小葉
摘要:苗族蠟染藝術作為一種手工藝技,屬于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蠟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秦漢時代,西南地區(qū)的苗、瑤、布依等少數(shù)民族就已經掌握了蠟染技術。通過直觀資料的收集,貴州實地考察,相關文獻資料和信息的查閱,并根據(jù)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本文,研究苗族蠟染詳細的制作工藝過程。
關鍵詞:蠟染;藍靛泥;蠟液;畫蠟;染色;脫蠟
一、藍靛泥制作
在歷史的記載中,《貴州通志》對蠟染的解釋是:“用蠟繪畫于布而染之,即去蠟,則花紋如繪”,所以人類很早就懂得利用植物作為染料。根據(jù)中國古代文獻記載,早在周代即設有專職官吏“染人”來管理染色生產,而根據(jù)古代的染工藝的記載。植物靛藍是應用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種植物染料,也是蠟染首選的染料。植物靛藍加工的蠟染、絞纈、夾纈花布在唐朝達到成熟期從古至今。在苗族流傳下來的蠟染做法中,蠟染的原料是很嚴謹?shù)模{靛泥的原料是一種名為大青葉的植物,它生長在高山地區(qū),在苗族人中,幾乎每家每戶都種植有這種植物。這種大青葉不僅可以作為染料,而且還可以入藥,別名為板藍根。先將藍草葉子從地里采摘回來,然后剝去泥土,放置于染桶中,再放入水中浸泡暴曬15分鐘,待到藍草腐爛發(fā)酵,浸泡液由黃綠色變?yōu)楹谒{色時,再濾掉雜質,兌入一定量的石灰水,出現(xiàn)藍色的泥狀沉淀物的時候,藍靛泥便制作完成,如圖1所示。在淵源的蠟染制作記載過程中,蠟染的原料選取是非常重要的,不一樣的蠟染原料需要的是不一樣的制作過程。而藍靛泥制作選擇晴天是蠟染圖效果非常好的原因。
二、蠟液制作
在蠟染制作過程中,蠟液的選取也是非常重要的。蠟染又叫作“防染印花法”,即利用白蠟、黃蠟等能起排染作用,進行繪蠟,入染再去蠟,使織物產生單色或復色紋樣。蠟、蟲蠟和松脂的蠟質中,苗族對其蠟染選取的蠟液為蜜蠟。蜜蠟不僅有很好的防水特征,而且蠟染的效果也非常好,不容易在染蠟過程中脫色。在苗族中,一般選取的是蜜蠟,它是一種呈現(xiàn)黑色狀態(tài)的老蠟和白色的新蠟,如圖2所示。將選取的老蠟或新蠟切成小塊,放置在電熱容器中(也可以老蠟和新蠟混合放置),使其煮沸30分鐘,一直保持加熱狀態(tài),當容器中呈現(xiàn)黑色或棕色液態(tài)時,便是蠟染時使用的蠟液了。而在蠟液中使用的工具為蠟刀,也稱為銅刀,銅刀是用兩片或多片形狀相似的薄銅片組成,一端縛在木柄上。刀口微開而中間略空,便于蘸取蜂蠟。而根據(jù)繪畫的不同,一般銅刀有半圓形、三角形等。
三、畫蠟
畫蠟是蠟染制作過程中最為重要也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而布的材料也是至關重要的,棉、麻、絲、毛等織物都可以用來制作蠟染使用。由于棉布的規(guī)格品種齊全,價格便宜,并且適宜于畫蠟、染色、去蠟等工序,因此在蠟染工藝最初的制作過程中比較多。各類原料制成的纖維面料各有特點,也將不同程度地影響蠟染作品的效果:棉織物制作的蠟染外觀平淡,顯得自然純凈、淳樸典雅,有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麻質蠟染作品有著天然、古樸,可以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追求。絲織物的纖維細而柔軟、富有彈性,染后可以制作成服裝或室內裝飾織物,給人感覺光滑細膩,名貴華麗。毛織物是一類高檔紡織品。它也可以用來制作手工蠟染,平整光潔、手感柔軟、挺括,有著很好的彈性。在苗族蠟染中,選擇的是白色棉織布。首先,將白布平貼在板面上,再進行創(chuàng)作設計或者將平時關注到的東西用鉛筆畫到白布中。然后,將蠟刀放入到之前準備好的蠟液中,蘸取部分蠟液進入到蠟刀兩邊的端口中,在容器邊緣稍微停頓幾秒,使得適量的蠟液流入到容器中不會致使白布作品中出現(xiàn)過多蠟液,影響蠟染效果。最后,將蠟刀握在手指中,在白色花邊的地方涂抹蠟質。從畫圖作品的最開端順著蠟刀的彎度走向開始畫起,在用蠟刀作畫時,要保證蠟液筆筆滲透到白色織布中,不可全部滲透到白色織物背面留下蠟質,否則不易脫蠟。每筆要用筆均勻的畫至結尾,如圖3所示。
四、染色
宋代以來,由于蠟染只適應于常溫染色,而且其色彩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中原地區(qū)的蠟染工藝逐漸被其他的印染工藝替代。所以在苗族的蠟染中,在畫蠟后,查看染桶中的藍靛泥染液,若染桶表面浮起藍靛花將畫好的蠟染作品,則將蠟染圖放置在之前做好的藍靛泥染液中,第一次放到染液中侵染10分鐘后,再將蠟染圖打撈起來晾干10 分鐘后會出現(xiàn)由藍綠色變?yōu)闇\藍色,再放置在染液中浸泡數(shù)次,如圖4所示。如此循環(huán)反復數(shù)遍。直到蠟染圖為深藍色后便是染色的最佳狀態(tài)了。如果需要在同一織物中出現(xiàn)深淺兩種顏色的圖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并曬干的淺藍色上再點蠟圖,再浸染就可以了。由于蠟染作品用蠟作為防染材料,染色應盡量采用低溫染色。染料應該根據(jù)織物纖維,確定不同的染料選用不同的固色方法。
五、脫蠟
歷史記載中,如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說:“以木板二片,鏤成細花,用以夾布,而熔蠟灌于鏤中,而后乃釋板取布,投諸藍中,布既受藍,則煮布以去其蠟,故能受成極細斑花,炳然可觀”。在苗族中脫蠟也是一樣的,將水煮沸后,將蠟染圖放入沸水中,燒至10分鐘后,打撈起,再放入冷水中反復揉搓,直到蠟染圖上已沒有任何斑點后,再對蠟染圖進行清洗和晾干,白布上就會呈現(xiàn)出藍、白分明的花紋來。在脫蠟過程中,清水手洗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將蠟質除去。如今蠟染是一種具有獨特裝飾效果、色底白花的印染品。所以根據(jù)選用的染料的不同選擇用何種方法去蠟。對于染色牢度不高,不耐高溫的染料可以選擇熨斗除蠟法;對于染色牢度高、耐高溫的染料可以選擇沸水除蠟法,兩種方法各有利弊,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來確定。
參考文獻:
[1]張丹.紋圖造化魅——對貴州蠟染方式的美學觀察[M].吉林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
[2]賀深,楊文斌.貴州蠟染[M].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
[3]鮑小龍,劉月蕊.扎染與蠟染的藝術[M].東華大學出版社,1997.
[4]孟桂穎,史紳.蠟染藝術的設計思維與表現(xiàn)[J].美術大觀,2006(04):103.
[5]潘魯生.培養(yǎng)嚴謹學風打造品牌專業(yè)——“走進設計藝術”系列講座[J].設計藝術,2006(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