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正維先生的《戲曲作曲新理念》中是我國不多見的戲曲作曲專著,劉先生的幾十年辛勤耕耘和堅持,學術成果在業(yè)界得到廣泛認可,被認為是中國堅持民族化作曲理念的“第一人”。劉正維先生的作曲理念對當下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及未來發(fā)展方向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劉正維;作曲;民族化;新理念
一、劉正維其人其書
劉正維先生是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資深教授,劉正維教授已從教學崗位上退休三十年,雖已近九十歲高齡但每天仍堅持在教學和研究一線,每天工作時間達五個小時以上,幾十年的教學和研究劉先生早已桃李滿天下。
劉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學家,他的研究足跡遍布于整個長江流域,尤其長江中上游。先生對長江中上游戲曲的聲腔劃分及淵源的相關研究在學術界有著極大的權威性;先生的很多研究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已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寶庫中重要的理論文獻。但作為著名作曲家和教育家,我們對先生的作曲理念了解甚少。
劉正維先生于20世紀50年代初考入武漢音樂學院的前身中南音專,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并留校任教,至今已有六十多年。這六十多年來,劉先生在講臺上傳道,為我國音樂界培養(yǎng)了眾多的作曲家;先生在作曲民族化的研究也日趨成熟,成為我國民族化作曲中里程碑式的作曲家。
2108年先生將六十余年的學術研究成果結集出版,《戲曲作曲新理念》得以面世,這是我國民族化作曲的又一力作,其中凝結了先生的畢生心血,這部專著的出版,為迷茫中的民族化作曲點亮了前進方向,值得作曲學習者們學習和研究。
在先生力作面世之前,學界鮮有相關的研究,專著就少之又少。經過筆者搜尋,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著名作曲家連波先生曾著有《戲曲作曲》,1989年由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出版后連波先生不斷完善,三易其稿,又于2010年重新出版了《戲曲作曲教程》,正式以教材的形式出現(xiàn);2004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中國戲曲學院教授、著名曲作家朱維英先生的《戲曲作曲技法》。劉先生的專著和兩位先生雖都是以民族化、戲曲化作曲為方向,但又大不相同,兩位先生是以民族化、戲曲化作曲的技法、手段為主,讀者可以從中學習到戲曲化作曲的具體操作;而劉先生的著作則是從民族化、戲曲化作曲的發(fā)展史、相關理論、和泛劇種化的理論技法的相關探討,并結合具體的案例給讀者和研究者以新的啟迪,并不被著作中的相關理論所束縛。
二、思考一:如何建設“中國式作曲”
“新世紀中華樂派”在21世紀初由我國多位音樂理論家、作曲家所共同提出;一經提出在學術界立刻引起強烈反響,得到國內中國音樂家和音樂從業(yè)者的聲援和認可。最后展開了長期的相關討論,以“理論、教育、表演、作曲”四個方面的定位也越發(fā)明朗,很多音樂家開始了投入到了相關的研究,中國傳統(tǒng)音樂再一次得到重視,出現(xiàn)在了公眾視野。而“中國式作曲”關切“中華樂派”的提出和未來,是“中華樂派”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先生的《戲曲作曲新理念》的出版,其意義要遠大于戲曲作曲本身。戲曲音樂是我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民族音樂中的各種體裁的音樂形式均在戲曲音樂中汲取了大量的養(yǎng)分,是根深葉茂的戲曲音樂豐富了我國的民族音樂。所以“中國式作曲”的最終實現(xiàn)就要我們先在戲曲作曲中下功夫,找方向。而先生的大作恰恰填補了這一空白,為“中國式作曲”的成熟和“中華樂派”的建立與復興做出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是眾多研究領域和研究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
三、思考二:戲曲作曲理論的存在和使用價值
戲曲作曲是我國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戲曲作曲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時代在發(fā)展,人們的審美也在發(fā)展。高等院校中作曲技法的傳授中以西方作曲技法的傳授為主,鮮有以民族化作曲技法為主的教學,以戲曲化作曲為教學方向就少之又少了。所以院團中需要的作曲與高等院校中培養(yǎng)的作曲有著極大的專業(yè)錯差,導致戲曲院團的發(fā)展因作曲人才的專業(yè)性不夠而發(fā)展受阻,甚至導致無曲可作,老戲輪番上場、新戲無一面世的現(xiàn)狀。
先生的大作面世可以很大程度的解決以上問題,可以為專業(yè)院團中的作曲家提供理論的依據(jù)和指導,為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建立理論基礎。除此外,先生的相關理論和具體案例的分析還可以為新時代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添磚加瓦,新時代的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中戲曲元素不可或缺,京歌等借鑒戲曲音樂為創(chuàng)作元素的作品深受大眾喜愛。
再有,先生的作曲新理論的提出對傳統(tǒng)作曲教學中“四大件”培養(yǎng)出來的作曲人才有意識上的更新和改變。學院派作曲是目前音樂創(chuàng)作和音樂傳承中的主流,他們更認同于西方作曲技法,認同于四大件教學,對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和戲曲音樂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表現(xiàn)出了冷漠感。創(chuàng)作領域中的從業(yè)者對自我本體文化的不認同或者否定,是我民族化、戲曲化作曲進程中最大的阻力。先生幾十年的苦苦研究,以其縝密健全的理論展現(xiàn)世人,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院派的傳統(tǒng)作曲觀念?!靶切侵?,可以燎原”,先生將自己一生的研究化為中國民族化作曲和戲曲化作曲前進中的一支火把,相信先生的會照亮更多的人為早日實現(xiàn)“中國式作曲”。
參考文獻:
[1]趙宋光.中華樂派的新世紀共建[J].人民音樂:評論版,2007(1):39-40.
[2]路應昆.當代戲曲音樂創(chuàng)作的兩個問題[J].藝術評論,2013(5):21-24.
作者簡介:王勇(1973-),男,漢族,籍貫陜西西安,職稱為藝術三級作曲,本科學歷,甘肅省金昌市金昌大劇院演藝有限公司,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歌曲與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