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 汪瀟
摘要:《芳華》是著名導演馮小剛的作品,電影對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青春年華的文職戰(zhàn)士,在戰(zhàn)火以及芳華之中不斷成長并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故事進行了闡述。本文將對電影《芳華》的美學進行分析,主要圍繞“綠色”與“紅色”兩種色彩進行闡述。
關(guān)鍵詞:《芳華》;美學
一、前言
電影美學是一種具有特殊重要性的電影理論形式,之所以特殊,是因為能夠充分體現(xiàn)電影與美學之間的完美融合。人們對于歷史的追憶,革命歷史題材一直是經(jīng)久不衰的主題。革命歷史主旋律電影源于歷史的審美情懷,并不是對史實進行簡單的復制,而是要注重電影美學,注入更多革命歷史之中的人物與情感?!斗既A》作為主旋律電影,故事從20世紀60年代夏天開始,一直到2015年中越邊境車站結(jié)束。這五十多年的跨度,對于中國人來講有著非常特殊的時代意義。導演馮小剛在《芳華》中對于典型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對相關(guān)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尤其在美學方面,他依托突出的顏色,用審美與感性的方式予以呈現(xiàn),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二、綠色——《芳華》的“叢林”
人性回歸,“世俗化”美學。英雄在人們的眼中被認為是“超凡脫俗之人”,人們對于英雄的寄托往往都是美好的,以往的主旋律電影所塑造出來的英雄都是“高大全”的形象,當然也非常符合人們的審美期望。但是現(xiàn)在“高大全”的英雄敘事已經(jīng)不被人們所認可。從美學角度來看,這種英雄人物過于“高大全”,往往是非常臉譜化、抽象化的。在《芳華》之中,導演讓英雄貼近了世俗,無論是劉峰,還是何小萍,他們雖然是英雄,但是他們并不“高大全”,恰恰這就是這些世俗元素的融入,讓英雄能夠回歸生活,這就是“世俗化”美學。
電影《芳華》將一座進行改造過的紅樓作為主場景,文工團就在這里駐扎,宿舍、練功房、泳池、澡堂等充分體現(xiàn)出文工團的特色。在軍中,不服管理則被發(fā)配前線,頂嘴則被發(fā)配邊疆。芳華是什么,沒有戰(zhàn)爭的年代才是真正的芳華,反之,都是泡影。好人劉峰的愛因為誣陷而凋零,而何小萍內(nèi)心的勇敢抵抗卻在前線戰(zhàn)爭,尤其是在因為重度燒傷而去世的年輕戰(zhàn)士面前而釋懷,但是真的釋懷了嗎,何小萍也因此精神受創(chuàng)。這或許就是軍人的人生軌跡,但也是很多人的剎那芳華。文工團的解散,意味著“軍中叢林”的瓦解,最后“把酒言歡”的送別,卻有著“樹倒猢猻散”的寓意。電影到這里,曾經(jīng)的芳華、價值似乎全部被抽離,大部分人前途都是迷茫的。電影中的英雄人物都不完美,但因為不完美,讓英雄回歸生活,體現(xiàn)出《芳華》的“世俗化”美學,讓觀眾看到了真正與時代貼近的人物。
三、紅色——《芳華》的情
影像呈現(xiàn)是整個電影最根本的藝術(shù)展現(xiàn)形式,視聽語言承載的是電影的美學特征,例如,音效、構(gòu)圖、色彩、光影、鏡頭、蒙太奇技法等等,均屬于電影美學風格輸出的主要方式。觀眾從《芳華》視聽語言之中獲得審美的滿足,《芳華》也通過各種視覺符號、色彩等對意識形態(tài)就進行了有效傳遞。
以西紅柿為例,文工團的飯盒中有兩枚西紅柿,西紅柿的鮮艷與光潔,仿佛文工團年輕人的朝氣蓬勃,這是青春的底色,有著無與倫比的生命力。畫面雖然簡單,但是卻能夠讓觀眾們感受到青春氣息迎面而來。同時,文工團的純真愛意也寄托在這西紅柿上。從理想世界角度來看,這個年紀是無懼失去的年紀,紅色代表著年輕人的熱烈欲望,也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沖動。
又例如,在電影中出現(xiàn)的“那些花兒”。為了能夠充分渲染往昔的爛漫情愫,馮小剛導演采用的是大光圈、高飽和度的影調(diào),同時利用女兵們的結(jié)局表達對“那些花兒”的緬懷。何小萍似乎從未脫離自卑,似乎一直都在沒有安全感的世界中活著,雖然被評為英雄模范,但是精神受創(chuàng)。在一次觀看演出的過程中,音樂觸發(fā)了何小萍的記憶,使其在草地獨舞。此時整個畫面很干凈,沒有伴舞、沒有音樂、沒有燈光,但夜色溫柔,何小萍就像是這個大時代的伴舞。何小萍曾也是“美麗的花兒”,經(jīng)歷命運的起伏、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不得不向命運妥協(xié),以更加平靜的方式安度余生。
戰(zhàn)斗英雄劉峰被城管部門欺負時,郝淑雯罵了一句臟話,并交了罰款。這個情節(jié)保留下來,或許是馮小剛的妥協(xié),也就是人們面對命運的無奈。這些曾經(jīng)姹紫嫣紅的昨日之星,在經(jīng)歷人生的起伏之后,仿佛繁華落幕,不再像電影開始嬌艷欲滴的西紅柿。
何小萍與劉峰在中越邊境火車站的椅子上相互依偎的畫面非常感人,可以說是導演馮小剛的一種自我表達??紤]到了《芳華》不能出現(xiàn)大團圓的結(jié)局,也不能與“好人有好報”的主旋律相背離、也不能以太過于壓抑的方式結(jié)束等等因素,所以導演采用了一種折中手法,以相互依偎的畫面詮釋兩位主角平靜的內(nèi)心,或許這才是幸福的真諦,且由觀眾去揣摩。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電影作為一個藝術(shù)形式,真正能深遠影響觀眾的還是美學風格,當代中國主旋律電影在美學風格的發(fā)展上有很多突破性的嘗試,美學風格朝著系統(tǒng)化方向發(fā)展,并逐漸形成自己的美學體系和品牌價值。綠色是軍人的戎裝,是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崢嶸歲月;紅色是兩枚西紅柿承載的愛意涌動,是剎那綻放的芳華,也是片尾吟唱的“絨花”。《芳華》為觀眾還原了一段歷史,同時也喚醒了一代人已經(jīng)逝去的青春年華。
參考文獻:
[1]陳南南.影片《芳華》的空白美學[J].西部廣播電視,2018(14):63-64.
[2]秦鵬舉.評馮小剛電影《芳華》的美學誘導[J].電影文學,2018(9):72-74.
作者簡介:徐嘉,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汪瀟,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