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群
“混齡小社團”借用社團活動的形式,根據(jù)幼兒的興趣愛好形成活動主旨,并靈活地開展游戲活動。它可以滿足不同幼兒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為其提供全面、自主和富有個性的發(fā)展平臺。那么,孩子們在如此尊重自身個性化發(fā)展的活動中又會如何表現(xiàn)?他們能否克服自己的“王子病”或“公主病”,負責任、敢擔當?shù)嘏c同伴合作互助呢?
我園“混齡小社團”中的活動對象主要是4~6周歲的中、大班幼兒。這些來自不同班級的孩子都有著與眾不同的性格特點。因此,我們在活動中時常會發(fā)現(xiàn)一些幼兒以自我為中心、責任意識差、合作能力弱等,也較少體驗到合作行為所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這嚴重阻礙了幼兒與他人友好合作等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幼兒期是培養(yǎng)孩子團隊合作能力的最佳時期,本文以培養(yǎng)幼兒合作能力為研究切入點,積極探索在“混齡小社團”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合作能力的指導策略。
一、什么是合作
(一)合作與合作能力
1.合作
合作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為了實現(xiàn)共同的目標自愿結(jié)合在一起,通過相互之間的配合與協(xié)調(diào)實現(xiàn)共同目標,與此同時,個人利益也獲得滿足的一種社會交往活動。它是十分重要的人際交往方式。
2.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是指人們在學習、生活和社會關(guān)系中,為追求共同目標、享受共同活動帶來的快樂,或為了加深彼此的關(guān)系而表現(xiàn)出的一種以協(xié)調(diào)方式行動的能力。
(二)幼兒的合作
對幼兒而言,合作主要是指在游戲、學習和生活中能夠主動配合,分工或協(xié)商解決問題,協(xié)調(diào)關(guān)系,從而確?;顒禹樌M行。與此同時,每個人都從相互配合中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例如,在“混齡小社團”活動中,我們借助紙箱等原材料,讓中、大班混齡幼兒自由組合成若干小組,在制作活動中互相幫助,互通有無,通過共同協(xié)商、分工和想象創(chuàng)造,合作完成一件創(chuàng)意作品。在此過程中,孩子們體驗到合作學習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
二、培養(yǎng)幼兒合作能力的策略
(一)循循善誘:成為幼兒合作學習的領(lǐng)路人
某天,“混齡小社團”活動的主題是“美麗的春天”,活動內(nèi)容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制作手工花朵。在活動初始,我向孩子們提出了要求:“請你們仔細想一想,如果老師請大家共同制作一朵花,大家可以怎么合作呢?怎樣做才能又快又好?”帶著這樣的問題,孩子們開始了手工制作活動。我在一旁默默觀察著各個小組的行動。
黃隊:中班的妹妹們把一張張橙色的皺紋紙揉成了一個個小紙團,很快,桌上就有了許多小紙團;大班的哥哥們迅速將桌上的紙團粘上雙面膠帶,并貼在花朵造型的紙盒上。
藍隊:幼兒A先把雙面膠貼在一個長方形的紙盒上,然后撕下雙面膠,和幼兒B一起輪流往上面粘貼其他隊員揉好的小紙團。
綠隊:在五名幼兒中,有三位幼兒分別在三片花瓣上不停地貼上雙面膠帶,直至把整個花瓣都粘滿;另外兩個孩子見同伴貼好了雙面膠,就忙著把揉好的紙團貼在上面。
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幼兒需要一盞明燈指引他們前進的方向,需要一位領(lǐng)路人帶領(lǐng)他們砥礪前行。教師就是那盞明燈,就是那位領(lǐng)路人。我們應創(chuàng)造良好的機會和寬廣的平臺,鼓勵孩子主動探索、自主學習、歸納總結(jié),讓孩子成為游戲的主人。教師指導幼兒合作的過程就好似“拋磚引玉”,拋出的是不附加教師主觀色彩的“石”,引出的是孩子們積極探索的“玉”。
在活動中,我們所提供的“花朵”其實是以紙盒為原材料拼裝成的花朵造型,還需要孩子們進一步裝飾和美化。由于每一個小組只有一朵“花”,所以各個小組需要合作完成任務。在活動初始環(huán)節(jié),我將有關(guān)合作的問題拋給了幼兒,可以有效引導并激發(fā)幼兒的積極合作行為。我相信,通過教師的循循善誘,幼兒的合作學習會漸入佳境。
(二)靜等花開:成為幼兒合作學習的觀察者
紅隊的隊員在小組長然然的帶領(lǐng)下開始著手打扮“春姑娘”。然然找來了一捆彩色的紗布,剪下一長段,然后自言自語道:“我要給春姑娘做一個頭紗,就像新娘子一樣,我最喜歡新娘子了?!比蝗恍⌒囊硪淼匕杨^紗放在了“春姑娘”身后,試圖把它固定在紙箱上,但試了好幾次都沒成功。此時,和然然同組的中班小弟弟一直安靜地看著她。然然看了看小弟弟,沒有請他幫忙,而是跑向同組一位中班小妹妹身邊,問道:“妹妹,你來幫我好嗎?”小妹妹正忙著貼“眼睛”,其他兩位小朋友也各自忙碌著。然然又重新看了看那位小弟弟,說道:“你來幫我按一下好吧?”小弟弟興奮地立刻按照然然的要求按住頭紗的兩邊,等著然然貼好膠帶后再粘上去。
在“混齡小社團”活動中,小組成員是來自中、大班的幼兒。首先,組員之間存在年齡和能力差異;其次,即使是同年齡段的幼兒,相互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
案例中,然然是一個性格外向、很有主見的小女孩。她很主動,遇到困難時能主動尋求同伴的幫助,這些是她優(yōu)勢。但是,案例中也顯現(xiàn)出一些然然在同伴合作方面的問題,例如,然然不愿和能力相對較弱的中班小弟弟合作。而中班小弟弟一直在默默觀看,可見他是一個性格較為內(nèi)向的孩子,不知如何融入團體,只得在一旁無所事事。此外,當他看到然然遇到困難時,并沒有主動提供幫助;當然然邀請他合作完成任務時,他又顯得十分興奮。由此可見,他很想加入小組活動,只不過缺乏相應的合作技能。
在活動過程中,當教師觀察到然然不愿和中班小弟弟合作時,并沒有加以干涉或強迫幼兒產(chǎn)生合作行為,而是采用了“以退為進”的策略,耐心地觀察幼兒,給予他們自主發(fā)展的廣闊空間。最后,教師欣喜地見證了孩子們自發(fā)形成的合作行為。
由此可知,教師需要充分信任幼兒的學習能力,學會放手,學會觀察,耐心等待,靜待花開。我們要讓孩子充分享有游戲活動的自主權(quán),給予孩子充足的探索與思考空間,使他們切身體驗到合作的成就感。教師要用眼睛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合作行為,思考他們是否愿意合作,運用了哪些策略,最終有無效果,等等。
(三)評價提升:成為幼兒合作學習的助推者
評價是肯定和欣賞孩子的行為與進步,是促進幼兒、教師與活動三者共同提高的有效措施,是孩子憧憬下次活動的動力。在評價中,教師的身份應轉(zhuǎn)變?yōu)閮A聽者、支持者和贊賞者,幼兒的身份則要轉(zhuǎn)變?yōu)橹鲃又v述者。如此這般,教師才會從不同幼兒那里獲取最直接、最具代表性的評價資料。教師的任務就是將幼兒零散的經(jīng)驗加以梳理,幫助幼兒提升同伴合作的方法,那么,下一次的活動必將會更加精彩、更有意義。
1.分享交流,豐富合作形式
活動結(jié)束時,我請各組幼兒分別介紹了本組的合作方式,黃隊為以大帶小流水式合作,藍隊為兩兩輪流式合作,綠隊為多名成員分工式合作,等等。我積極肯定了大家的不同想法,并且鼓勵幼兒在下一次活動中嘗試一些不同的方法,看看哪種方法更有效。我希望這樣的分享與交流能夠為幼兒在后續(xù)活動中合作能力的提高起到推波助瀾的積極作用。
2.集中討論,提升合作技能
幼兒年齡較小,缺乏社會交往經(jīng)驗,往往不知如何合作,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孩子們學習一些合作的基本技能,引導他們更好地合作。
首先,禮貌的語言是同伴合作的重要條件。我結(jié)合幼兒在活動中合作技能的發(fā)展狀況,利用集體講評時間,圍繞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組織幼兒集中討論同伴交往中的禮貌用語。例如:邀請語“你愿意和我一起做嗎”,商量語“這樣可以嗎”“還需要什么”“能借我一下嗎”“我還能做什么”……
其次,教師還應幫助幼兒學習并掌握多種合作方法。例如,當幼兒遇到問題或同伴之間發(fā)生矛盾時,彼此應如何協(xié)商解決;當遭遇困難,且以一人之力無法解決時,應如何尋找其他小朋友的協(xié)助;當同伴遇到困難時,該如何主動給予幫助;等等。
除了上述策略,教師在指導幼兒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還需要對幼兒的合作行為和技能的提升等及時給予肯定。教師引導的話語和贊許的目光能夠使幼兒感受到極大的鼓舞,從而有效激發(fā)幼兒合作的內(nèi)在動機,使他們更加自覺地表現(xiàn)出合作行為,不斷強化自身的合作能力。孩子們在交往中會不斷感受到合作的樂趣,產(chǎn)生更加強烈的合作需求,他們的合作行為也會更加穩(wěn)定和自覺化。
經(jīng)過將近一年的研究,通過實施切實有效的策略,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在“混齡小社團”活動中的合作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在活動的開始階段,孩子們能夠在小組長的帶領(lǐng)下妥善分工,明確各自的職責;在活動過程中,大齡幼兒能主動擔當?shù)艿苊妹玫膮f(xié)助者,年齡較小的幼兒遇到問題也會主動詢問哥哥姐姐??梢姡ㄟ^開展“混齡小社團”活動,幼兒的合作能力都能夠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