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宏
編者按:如何理解孩子的成長,尤其是3~6歲兒童,僅以學齡前后階段兒童發(fā)展的視角或許還不夠。當我們放遠目光,跳出幼兒的階段性成長視域,在落實家園共育的過程中,嘗試從個體終身發(fā)展和人的社會性獲得角度去探討孩子時,才有更加鮮活和清晰的“兒童成長畫像”;作為成人,我們才不會盲目,才會更加理解并懂得如何做才是尊重孩子,為其明天做準備,助力其成長。
本文系中央電教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河南省教育廳等相關部門針對家園共育項目幼兒園開通的教育直播專題講座《和孩子一起成長——與家長朋友們談兒童心理發(fā)展》整理而成,刊發(fā)時有所刪節(jié)。
無論老師還是家長,我們天天都陪伴著孩子,我們曾經(jīng)也是孩子,但是未必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畢竟,我們已不再是孩子了。在這里,我將從兒童發(fā)展研究的角度和大家共同探討兒童成長的實質:我們對孩子成長的理解和從科學的角度出發(fā)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哪些信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孩子自身成長發(fā)展所需?入園對孩子來說只是學習的開始嗎?孩子的在園生活究竟有著怎樣的意義和價值呢?
困擾:學前兒童應該多學習還是多玩耍?
外國作者D.Elkind在2001年出版的Miseducation:Preschoolers at Risk一書中針對學前教育階段的一些誤區(qū)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大眾媒體所宣揚的類似國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是一種誤導,并指出,現(xiàn)代教育的時間越來越早是一種過于激進的做法,幫助學前兒童閱讀、識字及學習音樂等(指并非幼兒本身需要,而是人為強加給孩子的,例如各類興趣班)是得不償失的,這使得兒童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一個簡單的孩子,即按自己的意愿玩耍和社會化發(fā)展。如果兒童的生活完全由父母策劃安排,他們可能會喪失自我能動性和學習興趣。無論大家對此認同與否,最重要的是去思考:作者提出此觀點的根據(jù)是什么?是否有科學研究的證據(jù)?
一些海外學者開展了一項針對孩子從4歲到22歲的長期追蹤研究,對比了兩組幼兒,A組兒童為學習導向組,B組兒童為游戲和自發(fā)學習組。研究發(fā)現(xiàn),早年被安排了很多學習任務的A組幼兒在其后的發(fā)展過程中呈現(xiàn)出更低的創(chuàng)造性、更少的自信,對考試緊張程度更高,對學校缺乏熱情;另一組由自身意愿及愛好驅使玩耍并自發(fā)學習的幼兒表現(xiàn)出更好的社交和溝通能力,能更好地理解規(guī)則及慣例,能夠更好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班集體的學習生活中。這一結果顯然支持了D.Elkind的想法,即對學前階段的兒童而言,玩??赡鼙葘W習更重要。
思考:兒童的成長究竟意味著什么?
進一步地,我們從兒童發(fā)展和兒童觀的角度去看為什么會是這樣,其中是否有道理。實際上,兒童不單指學前階段的孩子,還包括了處于兒童階段所有兒童。兒童是指多少歲以下的人群呢?我國已明確提出使用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兒童權利公約》中的兒童概念,即兒童是指出生到18歲之間的完整序列上的人群,這是科學研究上相對正式的兒童概念。
為何跨度如此之大呢?這是基于“畢生發(fā)展觀”的假設,即假設在人一生的發(fā)展過程中,大致存在三個重要的段落,首先是兒童段,接著是成人段——“成人”可理解為成熟的人,“兒童”可以理解為相對“成人”而言正在成長、成熟過程中的人——老人段,可理解為相對成人而言“熟過了”的人,逐步走向衰退;仿佛我們一天當中所見太陽的運行,從升起到如日中天再到落下,這就是人的一生。
由此可見,兒童段有其重要的基本屬性——整個兒童段,都是在不斷成長變化的,主要任務都是為成為“成人”做準備的。正因為如此,對待孩子的教育,我們也必須要有這樣的意識:服務于未來長大成為一個有用的社會人(社會化)。
有一個更為直觀的比喻,鑒于在很多家庭中母親和孩子的關系相對緊密,那么兒童從出生到長大的過程中,和母親之間又是怎樣的關系呢?我們把陪伴兒童的人——母親,作為兒童成長的參照系,用另一條線表示兒童成長發(fā)展軌跡(見下圖),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在逐步脫離對母親的依附,這是我們對兒童成長和發(fā)展態(tài)勢的總理解。
從兒童具體的成長歷程來看,這種對母親依附關系的脫離其實并非一帆風順,而是一波三折。其間會經(jīng)歷很多比較劇烈的波動,例如,出生為人與母體之間的分離,入園,再到青春期……幾經(jīng)“分離”之后,兒童方能最終步入社會。實際上,孩子的成長發(fā)展也是家庭尤其是母親逐步為其鋪設臺階,最終令其脫離對母親的依附并融入社會的過程,至此,兒童成長的任務才算達成,在心理學上這叫作“社會化”。
借鑒中國的一句老話“好男兒志在四方”,如今已成為“好男女志在四方”,“四方”并不意味著要走多遠,而是強調孩子能夠獨立。我認為,教育也應當有這樣的態(tài)度,我們應該幫助孩子最終能夠步入社會,但同時,一個人走入社會不光靠知識,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剖析:入園意味著什么?
當我們仔細觀察人從出生到長大的一些關鍵轉折點時會發(fā)現(xiàn),個體對于和母體的分離其實是不樂意的。如前所述,無論在出生、入園乃至畢業(yè)之際,孩子們都會用哭泣等方式來表達這種不適應。
幼兒入園就是其中一次比較重要的分離過程。大多數(shù)家長都會發(fā)現(xiàn)兒童在入園前后會有哭泣的現(xiàn)象,家長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我家的寶貝是不是被欺負了?”事實上,孩子肯定被“欺負”了,不過他一定也“欺負”了別人。
但是,問題的重點在于孩子在幼兒園的這種生活與其之前生活之間發(fā)生的落差讓孩子不喜歡、不適應。何謂“落差”,剛才說了,“入園”是兒童成長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兒童從此開始了一種全新的以同伴為主要人際關系的生活方式,而不再僅僅與成人(如父母、爺爺奶奶等)相處。正是這一變化,令他們感到了明顯的不適應。
大家不要小看同伴關系的重要性,它代表了未來成人人際關系的正式開端!這種同伴關系是兒童學習獲得未來社會平等人際關系的起點。而這些是父母、老師或其他成人無法教會他們的。雖然父母或其他成人也可以和孩子玩耍,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成人和孩子之間的玩耍在性質上與小伙伴之間的玩耍根本無法等同。
在成人與兒童玩耍的過程中,因為成人角色與兒童角色之間的不平等,因為成人的退讓與包容,很容易導致兒童自我中心的思維傾向,但是,這種現(xiàn)象只有當他們遭遇到了同齡小伙伴的時候,才會被改變,因為小伙伴之間是不存在誰需要刻意讓著誰的現(xiàn)象。例如,當一個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吃蘋果的時候,雖然每個人手上都拿到了一個蘋果,但是他往往看不見自己手上的蘋果,而只看見大人手上的蘋果,于是伸手就搶。在這種情況下,大人多半會拱手相讓。但是,孩子如果在幼兒園也“如法炮制”,對待小伙伴,就有可能遭遇“爭搶”甚至是“暴力”。這就是為何幼兒在入學之初的一兩天后會表現(xiàn)出對幼兒園環(huán)境的不適應,因為同伴給了孩子更多的壓力,不似父母。
但是,這也是學(園)校的價值所在,是家庭給不了的,就是為孩子提供了同伴環(huán)境,而這種同伴環(huán)境是孩子日后進入實際社會真實面對人際關系的“初體驗”。孩子長大了,進入社會以后,更多的是和同伴而不是與像父母這樣的人打交道。
成人的兩個最主要的人際關系,一是工作中的同事關系,二是婚姻中的夫妻關系,都是伙伴關系,這兩種關系相處得適當與否很大程度上與他早期是否能夠適當?shù)亟柚鷮W(園)校環(huán)境得到鍛煉有很大關聯(lián)。因此,幼兒園是兒童開始新的人際關系的轉折點,千萬不能疏忽了這一階段。那么,針對開篇所述“學前兒童是讀書重要還是和伙伴游戲玩耍重要”這一問題的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
理解:孩子階段性哭鬧是何因,怎么辦?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幼兒前后孩子的成長有一個重要特性就是,改變其自我中心思維。其實,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前的家庭生活中,尤其是那些被“伺候慣了”的“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得什么”的孩子,在他們的心目中慢慢地就形成了“我是大爺”的意識,真正有機會改變這種自我中心體驗的是從幼兒園開始,同伴之間的相互“爭搶”“欺負”讓孩子逐漸發(fā)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是一種非常微妙的平衡關系,需要通過小心的自我調節(jié)和控制才可獲得。這個過程中他們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會有焦慮,但在一段時間的調整之后,絕大多數(shù)孩子都能逐步適應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成人,要能夠忍受兒童初期進入幼兒園的不適應狀態(tài)。從實際兒童臨床的角度來看,孩子入園初期表現(xiàn)出來的不適應可以多種多樣,除了哭鬧,有些孩子甚至還會出現(xiàn)生病等更劇烈的反應。例如,到了幼兒園孩子就發(fā)燒,接回家就好了;在幼兒園吃東西會嘔吐,但回到家就安然無恙;等等。出現(xiàn)類似這樣的現(xiàn)象,提示他們可能在通過身體不適的方式表達自己不愿意去幼兒園的強烈、執(zhí)著的訴求。
建議父母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反省并調整采用更加委婉的方式,逐步引導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當然,這也是在提醒家長需要反省平時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是否溺愛,讓孩子在家庭和幼兒園之間產(chǎn)生太大落差所致。無論怎樣,建議老師和家長不能因此而心軟并包容孩子長期退縮回家的行為。一旦妥協(xié)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呢?如果孩子一發(fā)燒大人就把他接回家,幾次之后,幼兒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日后,他/她也會經(jīng)常用這種“生病”的方式表示對環(huán)境的抗拒,直至大人妥協(xié)。
此外,不只是在入園之初,當一個假期結束的時候,如果大人不注意,依然會出現(xiàn)類似問題,這就是為什么每逢開學孩子生病的現(xiàn)象就比較多的原因。
是否有辦法解決這一問題呢?其實并不復雜,一般來說,我們要給孩子一個過渡期,不要讓其突然從家庭松弛的環(huán)境進入到有壓力的環(huán)境中去,這樣一定是不舒服的,可以在開學之前給孩子一段時間的緩沖期,慢慢地讓孩子回歸到幼兒園生活規(guī)律的節(jié)奏中去,白天盡可能多地讓孩子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如此就能讓孩子的入園過程相對順利。
關鍵:為何學前兒童要更多地“玩?!保?/p>
在此先討論家長和同伴關系之間的差別。我國目前還沒有多少關于新時代家庭特征的資料,從近期美國家庭系統(tǒng)變化的調查資料顯示(見表1),隨著社會發(fā)展,家庭呈現(xiàn)出了晚婚、少子,有更多工作的母親,更多的離婚和再婚現(xiàn)象,更多的單親家庭,以及更多隔代撫養(yǎng)兒童的現(xiàn)象,這與中國目前的家庭現(xiàn)狀大致相仿,這些特點在過去的研究中往往都是一些被認定是不利于兒童成長的因素。例如,在過去,我們會認為母親在孩子早期階段應該更多地陪伴孩子,母親一旦工作,其陪伴孩子的機會就少了很多;而老人相比孩子的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包容、寬厚的心態(tài)會更容易造成對孫輩的溺愛;而離婚、再婚以及單親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更是不言而喻的。
在如今的社會中,這種現(xiàn)象已普遍存在,我們無法苛求家庭做出改變,但是,我們可以讓孩子盡可能參與到幼兒園的小伙伴中去,更好地成長。
下面這張表(見表2)顯示出了不同年齡的孩子游戲活動的差異情況,從嬰兒初期的平行游戲一直到幼兒園前后孩子所做的角色扮演游戲(娃娃家等),表明兒童社會屬性的不斷增加。學齡前兒童已經(jīng)非常喜歡甚至向往和伙伴做一些角色扮演等社交游戲活動了,在這一階段這種游戲已經(jīng)成為孩子的內在需求,這時候我們需要為幼兒提供一些場景,讓他們開展類似的游戲活動。但請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當盡可能鼓勵孩子獨立面對和同伴之間的玩耍,除了監(jiān)管照料好孩子的安全之外,無需干涉太多。因為,孩子正在努力通過自發(fā)的游戲活動學習勝任伙伴關系,這才是最主要的。
記得有一次,我在幼兒園看小朋友們玩游戲,一個小男孩在“扮演”拖地的人,另外一個小女孩看著小男孩拖地,心里直癢癢,不斷觀察并來來回回地環(huán)視周邊,最后實在忍不住,走過去一把奪過小男孩手中的拖把,說了一句:“現(xiàn)在爸爸累了,媽媽來拖一下。”小男孩愣了,老師似乎并沒有交代這個情節(jié),這該怎么辦呢……
這一活生生的案例揭示了游戲的重要價值——兒童借助游戲學會獲得勝任自我的機會。在真實的社會里,兒童與人相處,以游戲的方式與他人合作與競爭,這也是未來人際適應的兩個重要品質。隨著成長過程中的不斷沖撞與磨煉,孩子才能逐漸學會恰當?shù)嘏c人相處的本領。試想一下,如果缺乏了這些品質,家庭關系就不會融洽,同事關系也就自然難以處好。按照皮亞杰的說法,這種自我中心思維改變的最佳時期恰恰是在幼兒在園期間。
我們能夠從中得到的啟發(fā):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如果說出生是兒童身體進入人世間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那么入學就是心理和行為開始融入社會的第二個重大轉折,它主要與兒童在園接受的成長和鍛煉直接相關。因此,無論是幼兒教師還是家長,都要放手讓孩子去游戲和玩耍,因為這才是對孩子而言更好的成長機會。教育部提出,學齡前兒童應以游戲、玩耍為主,其基本意圖也是如此。以上就是針對兒童成長特別提醒大家要關注的內容。
分享:從我做起,和孩子共成長
最后,我想從兒童心理發(fā)展角度給大家提幾點建議,供大家在實際培育孩子的過程中參考。
1.突出預防教育。不要“事后諸葛亮”,一定要做在前面,例如進入幼兒園和進入小學前的準備。其實,除了前文提及的孩子上幼兒園會不適應,從幼兒園升入小學也會讓孩子有落差,從“游戲”階段進入到了有“規(guī)則”的學習階段,這時要給孩子們做一些規(guī)則訓練,打好預防針,這就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幼小銜接項目的工作重點。
切莫等到事情發(fā)生了以后再去補救,悔之莫及,應懂得“治未病”的重要性。既然我們學習了這些知識,就要用起來,防患于未然。
2.正面理解兒童。成人對孩子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總認為孩子沒有按照成人的期望去成長,總覺得孩子調皮、不聽話,其實,這是成人并沒有真正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的玩耍行為反映了其深度的內在需要。當成人用一種消極甚至是負面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更難與其合作,也更難改變自己。
所謂積極心理學就是以更陽光、更正面的心態(tài)去看待問題。當孩子考試得了98分的時候,你可以盯著沒有得到的2分而訓斥孩子,但這樣訓斥的結果,只會讓孩子更容易產(chǎn)生自卑情緒和心理。很多父母求完美、求全責備,其實孩子有很多的優(yōu)點,需要鼓勵。事物具有兩面性,我們應該先看到美好的一面,然后再去提醒尚不如意的一面,這樣,孩子的成長會更容易一些。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要養(yǎng)成更陽光地看待生活的習慣。
有一個簡單的積極心態(tài)訓練法叫作“24小時不說消極話”,例如,從現(xiàn)在開始的24小時之內,無論見誰說什么都不許說負面的話。其實,當你用正面的方式去表達時,內心也一定會設法為其找到正面的理由,這就是欣賞生活。我們要從欣賞生活開始欣賞孩子,這就是習慣養(yǎng)成——能夠堅持24小時就能堅持48小時。慢慢地習慣成自然。當我們再去看孩子時,看見其美好一面的可能性就會越多,當看見的美好越多時,孩子走向美好的機會就越多。請記住這句話!通常,正能量和正面理解有很大關系,亦即社會心理學上著名的馬太效應。
3.積極“傾聽”兒童。成人總是把自己看作更為權威、能夠“發(fā)號施令”,其實這是我們沒有認真地去傾聽孩子是如何感受世界的結果。請記住,在你準備用你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之前,可以暫停,先去觀察,看看你的理解和實際上孩子的行為是否有出入?他們是不是如你想的那樣呢?很可能孩子比你情緒初起時想到或判斷的有更深入的內涵,是你之前所不知的。只有當我們用心傾聽、觀察孩子的時候,才會有更多的機會讀懂他們。
4.營造和睦氛圍。以上種種都基于和睦的家庭環(huán)境。我們帶給孩子的影響很多時候并非是我們的說教,而是我們自身的行為,我們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示范,影響著孩子成長,希望大家真切地體會做好自身的示范表率作用,從我做起,從營造和睦家庭氛圍開始。
對學前兒童來說,進入幼兒園成長和發(fā)展是其進入學校、融入社會的開端,作為老師和家長也要相應地習慣于自我調整,看到孩子的真實需要,選擇或創(chuàng)造更適合其成長的土壤和環(huán)境,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