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芳
前些日子,網(wǎng)上瘋傳一段孩子去上幼兒園時爸爸痛哭的視頻,大家看完后紛紛留言。其中一句“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開學時”看似調(diào)侃,卻“一語道破天機”。每當9月開學季,“年度哭戲”都會在幼兒園上演?!叭雸@”和“送孩子入園”原本是幼兒及其父母必須要經(jīng)歷的事情,然而面對孩子的哭鬧和抗拒,父母往往束手無策并且深陷焦慮,類似視頻中的情景。其實,父母的這些反應會嚴重影響幼兒的情緒,“入園焦慮”的問題似乎被放大化了?!叭雸@”真有這么可怕嗎?
一、破解“入園焦慮”的問題根源
3歲的幼兒從家來到幼兒園,首次從自己熟悉、有安全感的環(huán)境進入另一個陌生環(huán)境。入園后,孩子發(fā)現(xiàn)要和父母分離,而身邊又出現(xiàn)眾多陌生人,所以會情緒不安,有的孩子甚至會夜醒,白天哭鬧著不肯去幼兒園。這種焦慮來自孩子離開熟悉的家人而產(chǎn)生的危機感,以及接觸到新環(huán)境、新教師和新伙伴時的緊張感,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幼兒來說是很正常的。這就像我們成人換新工作一樣,在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中,與不熟悉的同事在一起,剛開始的磨合期肯定有各種不適應。更何況人都有自我保護的本能,在陌生環(huán)境中被激發(fā)出危機意識和焦慮情緒都是正常的。所以,家長和教師應正確認識幼兒入園的分離焦慮,共同做好心理建設,別讓“入園焦慮”成為洪水猛獸。
二、解析“入園焦慮”的教育價值
幼兒入園,與新環(huán)境磨合、與同伴交往的適應過程對其成長有著重大意義:既鍛煉了他們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又提升了其社會性交往能力。幼兒在適應新環(huán)境的過程中,必須要學習遵守規(guī)則,和不同的伙伴交往,不斷模仿,主動調(diào)節(jié)言行,嘗試以各種方法應對變化的一切,這有利于他們的成長。這是幼兒人生中的第一次適應新環(huán)境,將為其將來的成長奠定基礎。因此,入園對他們而言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作為一名專業(yè)教師,我們應該善于抓住這一契機,鍛煉幼兒適應新環(huán)境的能力。
三、化解“入園焦慮”的有效策略
3歲幼兒由于受到年齡、心理發(fā)展水平及生活經(jīng)驗等方面的局限,會面臨初入園時的分離焦慮和入園后同伴關系適應困難等情況。這時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給予關注、陪伴和支持,為他們創(chuàng)設心理上的“安全港灣”,讓其慢慢喜歡幼兒園。教師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創(chuàng)設安全舒適、自由寬松和溫馨的生活環(huán)境
年齡越小的幼兒越需要教師的陪伴,教師的狀態(tài)應該是寬松、愉悅、容易親近的。教師要接受幼兒的負面情緒,允許他們把情緒表達出來,讓他們覺得“可以自由地做自己”,產(chǎn)生強烈的安全感。也只有在“情緒安全”的狀態(tài)下,幼兒才愿意順從要求,逐步建立常規(guī)意識?;顒邮业沫h(huán)境布局宜“散居”,不宜集中,動靜分明,合理分隔游戲區(qū)域。例如,利用墻面、玩具柜、紙磚和屏風等構建成半圍合空間,自然形成一個個獨立的游戲活動區(qū)域,使得每個小空間里只有幾名幼兒。這樣,幼兒接觸的人少了,相互之間的干擾就減少了,使得哭鬧情緒不易“傳染”。幼兒也可以慢慢學會與同伴分享玩具,循序漸進地發(fā)展社會交往能力。
2.提前讓幼兒熟悉幼兒園的環(huán)境、人和物
開學前一個星期,教師與往常一樣布置好班級環(huán)境,準備好自選游戲道具和圖書等物品,分批邀請幼兒和家長來園。教師要先與幼兒和家長零距離接觸,讓幼兒知道教師是爸爸媽媽的好朋友,需要幫忙時,如果找不到爸爸媽媽,可以找教師幫忙。同時,家長加以輔助性地介紹,讓幼兒通過這樣的方式與教師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信任關系。教師還可以讓家長把幼兒的基本情況寫在便條上留存,方便其之后翻閱。然后,教師請家長帶幼兒到班級各處參觀游玩,并交給幼兒一個任務:將屬于自己的圖案或名字標簽貼在儲物柜、茶杯架和床鋪上,讓幼兒知道貼上標簽就表明這些物品是屬于他個人的。通常,幼兒會很認真地對待這個任務,他們會邊思考邊選擇,甚至還會去看看其他“鄰居”,決定選哪一個,在這個陌生環(huán)境中建立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最后,教師陪幼兒一起玩,給他們講故事,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并邀請其父母一起活動,同時用手機拍下照片,以后幼兒想家難過的時候可以讓他們看看合照,回憶起教師與自己及爸爸媽媽都是好朋友,將依戀情緒慢慢轉移到教師身上……有了以上這些經(jīng)歷,當幼兒正式入園的時候,置身于熟悉的環(huán)境,見到熟悉的人,再和父母告別就相對容易得多了。
3.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幼兒有事可做
玩玩具、聽故事、跟著歡快的律動起舞,或者是在戶外玩吹泡泡、沙水和大型玩具,都能很好地轉移幼兒的焦慮情緒。對于剛入園的幼兒來說,教師投放的玩具品種要少,但相同品種的玩具數(shù)量要多。例如,娃娃家的碗、勺可以多放一些,降低幼兒爭搶玩具的概率,避免爭搶沖突的不良記憶加深幼兒對幼兒園和伙伴交往的恐懼。又如,剛開學時,在娃娃家多準備幾個玩具電話,當幼兒哭鬧的時候允許其“打電話”給爸爸媽媽。很多幼兒會自言自語地“打電話”,結束之后會說:“媽媽說放學就會來接我,我不哭!”可見,此方法在緩解幼兒焦慮情緒方面十分奏效。
4.讓活動室里留有更多幼兒的痕跡
開學初,教師可以允許幼兒帶毛絨玩具、毛毯等依戀物來幼兒園,減少其焦慮,增加其安全感,等孩子逐步適應后再淡化他們對物品的依戀。教師可以在活動室開辟一面墻,將收集來的幼兒全家福懸掛起來,當幼兒想父母時,可以對照片墻進行指認,起到緩解情緒的作用。教師也可以用幼兒自己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來裝飾班級環(huán)境。隨著幼兒在活動室里留下的痕跡越來越多,他們對這個地方的感情也會越來越深。
5.借家長之力量幫助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教師可以提前告知家長關于幼兒在入園初期可能會有的焦慮表現(xiàn),建議他們在家調(diào)整幼兒的作息,盡量與幼兒園保持一致。同時,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以減少入園后幼兒因自理能力弱而產(chǎn)生挫敗感。教師要引導家長以平靜的心態(tài)參與到緩解幼兒入園焦慮的工作中去,學會淡定對待。例如,開學的第一天和第二天,讓幼兒只入園半天,并允許家長陪伴。幼兒在家長的陪伴和引導下,能更好地了解幼兒園一日生活流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不會對教師發(fā)出的指令感到陌生和恐慌。例如:鋪地墊時,幼兒知道要玩游戲了;音樂響起時,幼兒知道要收玩具了,也知道玩具要放在哪里;等等。這些都有利于幼兒秩序感和班級秩序的建立。同時,家長在陪伴中也了解到幼兒在園生活是什么樣的、教師是如何開展工作的,從而更加信任幼兒園及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