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和順
加強學科建設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學校的總體培養(yǎng)目標落實到具體學科教學中的需要;是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高教師學科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是突出辦學特色,促進學校辦學水平整體提升的一項基礎性和戰(zhàn)略性工程。因此,加強學科建設,實現師生幸福成長,是一所學校發(fā)展進步的必由之路。
一、以“成團隊,有核心,能引領”為目標,
推進學科教研
一是組建一支有戰(zhàn)斗力的學科教研團隊。以學校主要領導為組長、各學科教研組長為成員,建立一支科學高效的學科教研領導團隊,負責做好學校的教育科研管理和師資培訓工作。學校教研組長、級部備課組長可先經全校同學科教師民主推薦,再由學校審議確定。
二是建立完善的學科教研機制。加強教師教研的硬軟件建設,推動教科研活動的開展。建立專門的教研教室,如集體備課室等,固定活動陣地,確保活動順利開展。建立健全教科研管理制度,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師教科研考評細則,對教師教科研活動進行量化考核,并與校本培訓的學分掛鉤,形成教師教科研的考核制度。
三是營造富有特色的學科管理文化。學校要以辦學理念為指針,努力貫徹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fā)展理念,努力營造學生和樂、教師和睦、校園和美以及學生合作共長、教師合力共進、學校合作共贏的和諧校園文化氛圍,用文化來凝聚教研團隊,引領教研工作,用有形的制度促成無形的習慣,讓外在的要求變成內在的自覺,促進學科教研團隊健康快速地成長。
二、以“出名師,上層次,成群體”為目標,
建設教師隊伍
1.抓好教師閱讀工程,造就學習型名師
造就學習型名師的關鍵是閱讀。學校要積極倡導教師閱讀,并為教師提供多種教育教學期刊,配備相關專業(yè)書籍,引導教師讀經典哲學、文學名著、教育專著和專業(yè)報刊雜志,促進教師思維方式、知識內涵和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
2.抓好教學技能培訓,組建名師梯隊
一是通過青藍工程著力培養(yǎng)青年教師。學校要為青年教師配備業(yè)務骨干做“師傅”,學期初舉行“拜師儀式”,學期末進行“出師驗收”,根據“徒弟”的教學成績、教研能力和師德表現來評定“優(yōu)秀導師”;還要定期組織青年教師素養(yǎng)大賽,從專業(yè)知識測試、課堂教學、觀課議課等方面對青年教師的業(yè)務素養(yǎng)進行評比??傊瑢W校要通過引導青年教師學習理論知識、借鑒優(yōu)秀教學案例、揣摩教學設計、探討觀課議課、以賽代練等,促進他們提高教學水平。
二是通過賽課評課活動著力培養(yǎng)骨干教師。學校每學期都要開展優(yōu)質課、創(chuàng)新課、公開課等賽課活動。賽課的觀察量表應由各教研組共同制訂,并經過校級評審認定后公布,使教師們能夠依據量表進行課堂觀察實踐。在觀課議課過程中,要求教師嚴格按照程序進行課前、課中觀察和課后討論,以確保課堂觀察的科學性與實效性。
三是通過名師工作室、教學論壇等著力培養(yǎng)名師。學校要高度重視名師工作室的建設,保障領銜人能夠扎實開展工作。每學期通過名師教學論壇等形式,充分發(fā)揮名師的輻射帶動作用;引領廣大教師深入開展教育教學研究,進一步提高名師的學科教研水平。
三、以“高質量,輕負擔,增興趣”為目標,
加強學科建設
一是根據學科特點,深化學科項目建設。例如,語文學科要按照其基礎性與工具性的學科性質,抓好“晨讀、午寫、暮誦”等活動和大閱讀工程,抓好學生“寫好字、讀好書”的基礎工程管理,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逐漸積累、在積累中加深感悟,不斷提升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
二是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提升學科教學質量。學校要開發(fā)以學習習慣養(yǎng)成為主的校本課程,對預習、上課和課后復習等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進行全面細致的指導;還可以結合學科特點,編撰相應的指導材料,分層次對學生進行專題培訓,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作答習慣;并可以成立學習習慣檢查小組,不定時對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行督促檢查。
四、以“強氛圍,重合作,出成果”為目標,
打造教研文化
一是研究課堂教學范式,探究學科教學策略。學校要構建適合學生成長需要的課堂,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情為主導、以教師為助推”的課堂教學思想,體現課堂教學目標和方法指導的全程化,用范式來幫助教師掌握各類課型的教學規(guī)律與策略,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課堂教學文化。
二是開展貼近教學實際的課題研究,解決實際問題。學校要注重對教師進行課題研究的培訓,指導教師根據教學實際確定課題。在課題審定時,要制訂詳細的課題評分標準,加強過程管理;要對課題申報、制訂研究計劃和材料積累等課題進展情況進行檢查并及時反饋,以確保各項課題研究的科學性與實效性。
三是開發(fā)學科校本課程,豐富學科教學資源。學校要根據年級學生特點及當前教學形勢的發(fā)展情況,組織學科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結合本學科特點,靈活開發(fā)校本課程;并按照“教師自主確定課程、學生選課、學校認定”的流程確定學科校本課程內容,允許學生跨年級、跨班級進行自主選擇,然后根據學生選擇情況最終確定課程的開設。學科校本課程的實施要固定活動時間和活動地點,并從課程實施方案、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效果等方面對課程開展情況進行評價,對實施效果進行等級認定。
五、以“實常規(guī),活檢測,提質量”為目標,
監(jiān)控教學質量
一是落實好教學常規(guī)。學校按照教齡對教師備課進行分類要求,要從“四看”入手對教學案進行規(guī)范:一看是否滲透了德育;二看是否體現了學?;镜慕虒W模式和教學環(huán)節(jié);三看二次備課是否認真,是否符合教學實際;四看教學反思是否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性。學??蓢L試建立以班為單位的作業(yè)審批委員會,對教師常規(guī)作業(yè)與雙休日作業(yè)布置的數量與質量進行控制與認定;還可以通過隨時推門聽課、“班班通平臺”網上巡課等形式進行課堂監(jiān)控,并及時反饋給執(zhí)教者。
二是靈活進行質量檢測。由學科骨干教師組成研題小組,負責階段性檢測命題工作;從學生層面、教師層面、班級層面和學校層面進行命題分析,注重體現并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教師團隊的教科研熱情,全面提高學科育人質量。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