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穎 張春來 楊靜 付樂 劉長青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MP)為我國冬春季常見病,其發(fā)病率以及死亡率位居各種急性中毒的首位。ACMP 對機體血液高凝狀態(tài)與血栓形成過程有促進作用,這是造成本病致殘率與死亡率高的內在原因之一[1]。D-二聚體(D-dimer)是交聯(lián)纖維蛋白的特異性降解產(chǎn)物,在血栓性疾病早期診斷、療效觀察與預后判斷等發(fā)揮重要作用,但用于ACMP 方面的研究較為罕見,而平均血小板體積(MPV)、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是臨床評估血栓前狀態(tài)的關鍵指標。本文選擇2015 年12 月—2018 年11 月期間收治的80 例ACMP 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D-dimer、MPV、MAR%水平檢測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中的意義,希望對本病臨床診斷、治療有一定借鑒作用,現(xiàn)做出如下分析與報道。
選擇80 例ACMP 患者為研究對象,收治時間均為2015 年12月—2018 年11 月,均符合《職業(yè)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診斷標準》(GBZ23-2002)[2],有明確的病史與實驗室檢查資料,患者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血栓性疾病史、肝腎功能不全及近期(2周內)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藥物者。結合病癥的嚴重性,分為中度組(38 例)與重度組(42 例),中度組男20 例,女18 例;年齡17~79 歲,平均(59.7±8.0)歲。重度組男23 例,女19 例;年齡41~83 歲,平均(58.4±6.5)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分布等資料經(jīng)對比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所有入組ACMP 患者均在入院首日(第1 d)、7 d、14 d、21 d,分別用采血針頭連接3.2%的檸檬酸鈉抗凝管,抽取3 mL 外周靜脈血,2 800 r/min 離心處理18 min 后分離血漿,用乳膠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漿D-dimer(成人血漿D-dimer濃度的正常值為0~0.5μg/mL)[3];將采血針頭與含乙二胺四乙酸(EDTA)-2K 的真空抗凝管相連接,采集3 mL 靜脈血,充分混勻后,用于檢測MPV(正常參照區(qū)間為9~13 fl)[4];以上血樣均于采血后2 h 內送檢;檢測MAR%時(參考值為40%~80%)[5],需將穿刺針與3.8%枸櫞酸鈉血小板功能檢測專用抗凝管相連,血樣需在采集后3 h 內送檢。
中毒第1、7、14、21 d 時,重度組D-dimer 水平明顯高于中度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度組顯示血漿D-dimer含量經(jīng)歷高峰后呈逐漸下降趨勢,而重度組第21 天D-dimer 含量再次升高。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D-dimer 水平檢測情況(μg/mL,)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D-dimer 水平檢測情況(μg/mL,)
重度組與中度組ACMP 患者中毒第1、7、14、21 d 時,MPV、MAR%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重度組MPV、MAR%水平高于中度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1~14 d,兩組患者MPV、MAR 含量有不斷下降的趨勢,第21d 時中度組血小板指標依然持續(xù)降低,但重度組MAR%水平有微小上升。本組患者不同時間點MPV、MAR 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MPV、MAR 水平檢測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MPV、MAR 水平檢測情況比較()
當下,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血流淤滯、血液高凝狀態(tài)、血管內皮細胞結構損傷三因素,和血栓性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相關,機體以上任何一方面出現(xiàn)功能紊亂均會誘發(fā)血栓形成[6]。ACMP 后組織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會持續(xù)缺氧并對紅細胞血液流變學屬性造成極大損傷,增加紅細胞的代償量,變形能力明顯降低,造成血液黏稠度明顯上升,聚集性增加,進而導致機體循環(huán)中血液流動速度遲緩及淤滯,增加血栓形成發(fā)生的風險。與此同時,有體外研究發(fā)現(xiàn)[7],缺氧、酸中毒及免疫復合物聚集等均是誘發(fā)血管內皮結構損傷、脫落的獨立危險因子,并釋放多種促凝因子,開啟血小板凝血機制,影響機體微循環(huán)的順利進行,作用于血液循環(huán)過程,導致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進而誘導血栓形成過程。
最近幾年,針對ACMP 并發(fā)腦梗塞、心肌梗塞與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的報道逐漸增多[8],故此加強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栓前狀態(tài)的監(jiān)測具有很大現(xiàn)實意義。D-二聚體(D-dimer)是交聯(lián)纖維蛋白在纖溶酶作用下水解而成的一類特異性產(chǎn)物,在血漿中具有高度穩(wěn)定性與敏感性,當機體中D-dimer 濃度上升時,提示血管內血栓形成與繼發(fā)性纖溶。MPV、MAR%是描述血小板功能的兩項主要指標,MPV 是血小板功能與活化的重要標識,血小板體積擴增時其內含有的致密顆粒數(shù)目增加,并生成更多的血栓烷A2,促進血小板聚集,進而促進血栓的形成與發(fā)展。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生理功能之一,參與止血過程,有效止血是多種因子相互聚集協(xié)同作用的結果,若機體MAR%水平過高,則提示止血功能過強,促進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形成過程,增加血栓性疾病發(fā)生的風險[9]。中度ACMP 患者急性期血漿D-dimer 含量有所提升,且伴隨病情嚴重程度的增加D-dimer 水平有逐漸上升的趨勢[10]。針對中度ACMP 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通過經(jīng)高壓氧與綜合療法治療后恢復期D-dimer 水平有回落的趨勢,但重度患者因為中毒程度較重且體內病情變化復雜,多種并發(fā)癥之間相互影響,故此中毒后血漿D-dimer 水平明顯上升且持續(xù)較高水平,這提示ACMP 能誘發(fā)D-dimer 水平上升,且和患者中毒嚴重性、組織損傷與血栓性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等存在相關性,尤其是對重度中毒者具有很高的診斷價值,可作為ACMP 患者危險因子的預示指標[11-13]。臨床可結合ACMP 患者D-dimer 水平與血小板相關參數(shù)檢測情況給予抗血小板、糾正缺氧、預防腦水腫、抗感染、促進腦細胞代謝活動等綜合治療,對于重度患者,可適當延長抗血小板治療時間。
綜上,可見針對ACMP 患者,加強D-dimer、MPV、MAR%水平的監(jiān)測,有助于評估ACMP 患者急性期血栓前狀態(tài)的嚴重性,同時對臨床救治工作的開展及并發(fā)癥的預防具有一定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