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元勝 周云川
乳腺癌是臨床上女性常見疾病之一,也是一種惡性腫瘤疾病,通常發(fā)生于絕經(jīng)前后婦女,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生近年來發(fā)病率呈日益上升趨勢,且越來越年輕化,即小于或等于35 歲人群發(fā)病率占所有乳腺癌發(fā)病率的10%~25%左右,為此臨床上需給予高度重視,尤其是青年乳腺癌患者,即是因病理特征較為復雜,具有較高的生物學侵襲性,繼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預后,與此同時還會進一步降低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1];本院為了探討青年乳腺癌臨床病理特點分子分型及預后,選取2016 年8 月—2017 年12 月收治的44 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見正文描述。
本次選取2016 年8 月—2017 年12 月收治的44 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年齡的不同分為三組。其中≤30 歲患者共13 例,平均年齡(25.12±1.30)歲,年齡范圍23~30 歲;31~35 歲患者共16 例,平均年齡(33.23±1.23)歲;大于35 歲患者共15 例,平均年齡(51.01±1.23)歲,年齡范圍36~67 歲。
納入標準[2]:(1)符合乳腺癌疾病的診斷標準,經(jīng)相關檢查確診;(2)臨床及病理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3]:(1)患者性別為男性;(2)臨床資料不完整。
回顧性分析44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且通過病理特征評估掌握患者的發(fā)病年齡、腫瘤直徑、臨床分期、分子分型及淋巴結是否轉移;通過隨訪12 個月掌握患者預后情況。
觀察三組患者不同分子分型的臨床病理特征,且分析乳腺癌分子分型與預后關系。
組織分型[4]:選擇免疫組織化學法判斷ER(激素受體)及PR(孕激素受體),其中陽性為細胞核內(nèi)可見棕黃色顆粒沉淀,且陽性腫瘤細胞數(shù)量大于10%;而HER-2(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則采用熒光原位雜交法檢測,即浸潤性腫瘤細胞膜強陽性細胞數(shù)量大于30%則判斷為陽性。
乳腺癌各亞型標準[5]:根據(jù)免疫組織化學法判斷,其中Luminal A 型為ER 陽性或PR 陽性,而HER-2 陰性;Luminal B型為ER 陽性或PR 陽性,而HER-2 陽性;HER-2 過度表達為ER 與PR 均為陰性,而HER-2 陽性;三陰性乳腺癌為ER、PR、HER-2 均為陰性。
見表1 數(shù)據(jù)可看出不同年齡組在病理類型、腫瘤直徑、臨床分期、ER、HER-2、分子分型及復發(fā)轉移等指標對比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PR 對比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分析74 例乳腺癌患者的不同分子分型的臨床病理特征(例)
見表2 數(shù)據(jù)可看出影響預后因素在于腫瘤直徑、臨床分期、ER、HER-2、分子分型、復發(fā)轉移等方面。
表2 分析74 例乳腺癌患者的預后多因素
曾有學者研究表明[5]:年齡是影響乳腺癌治療及預后主要因素之一,即年齡越小預后效果越差,因為年齡較低患者往往具有較為復雜的臨床癥狀,且容易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現(xiàn)象,同時也是導致患者預后差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于本次研究結果中可看出年齡≤30 歲及31~35 歲患者的腫瘤直徑大于5 cm 所占比率分別為23.07%與13.33%,而>35 歲患者的腫瘤直徑大于5 cm 所占比率為0.00%,三組不同年齡段對比的數(shù)據(jù)存在明顯差異,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張軍強等[6]學者研究結果一致,均可證實以上說法;也有學者認為影響青年乳腺癌患者預后獨立危險因素在于淋巴結轉移或遠處復發(fā),同樣需高度重視該影響因素,可通過化療及放療等治療手段控制疾病發(fā)展,對改善預后及提高生存質(zhì)量具有積極作用[7-9]。
腫瘤分子分型能夠為臨床分期及治療提供客觀依據(jù),以便于找到合適治療方案,對預測預后效果具有一定價值;于文中表1可看出三組不同年齡組在病理類型、臨床分期、ER、HER-2、分子分型及復發(fā)轉移等指標對比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PR 對比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年齡≤30歲患者更容易出現(xiàn)復發(fā)轉移現(xiàn)象,即三陰性乳腺癌所占比率為53.85%,由此說明影響青年乳腺癌患者預后危險因素在于分子分型;與>35 歲患者相比生物學行為侵襲力更強及腫瘤生長速度更快,加上該類患者存在較高的淋巴結轉移及遠處復發(fā)風險,極其容易對預后造成不利影響,為此臨床上實施治療時需充分考慮生物學特征,且通過加強健康教育及定期體檢及時發(fā)現(xiàn),以達到改善預后的目的[10-12]。
總而言之,青年乳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較為復雜,且預后差,可通過及早確診及治療起到改善預后及提高生存質(zhì)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