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哲
摘要:十九世紀的《頑童雜志》和《馬蜂雜志》作為一份外國畫報,以其獨特的視覺立場生動直觀地呈現(xiàn)了清末的中國和中國人,這對人們了解當時的社會形態(tài)、軍事進展、生活環(huán)境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十九世紀末動蕩的政治和軍事環(huán)境對當時的畫報的人物形象、敘事環(huán)境、政治立場的影響是密切相連的。本文的研究資料是建立在十九世紀末和清國有關聯(lián)的美國畫報圖像上,研究的關注點在畫報的起源與流傳、政治事件與畫報立場的相互關系上。
關鍵詞:彩色畫報;背景;流傳
一、美國彩色畫報興起的背景
十九世紀是個風起云涌的大時代,全球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都在發(fā)生著劇烈的變化和交融。此時離大航海時代已過去幾百年,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lián)系和認識早已經(jīng)不在于對新物種和資源的發(fā)現(xiàn)。而是對彼此的國家制度,社會情況,民族習性,地理環(huán)境等方面需要有進一步的了解。而在這個時候的美國堅持門戶開放的政策,它需要去打開清國的城市門戶,需要清國廣袤的市場環(huán)境,需要大量關于清國的信息。另外由于美國和清國的建交,有相當一部分的清國人到美國謀生,從事底層的勞動密集型工作,并和當?shù)氐拿绹水a(chǎn)生了生活資源使用上的矛盾。而在這個時候興起的紙質(zhì)傳媒剛好滿足了這種信息需求和政治宣傳。
紙質(zhì)傳媒傳遞了大量有關于清國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民俗風情,很多美國人一開始就是通過紙媒上簡單的紀實性圖像對清國有一個模糊的印象。這種紀實性圖像并不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大部分還是畫者帶著獵奇的心態(tài)選取的異國風情的內(nèi)容。所以在起初階段,美國人從畫報圖像上獲取的信息是有限的。而當美國和清國日益頻繁的政治經(jīng)濟交流,美國人需要對清國人的民族性,社會結(jié)構(gòu),政治制度等方面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和立場,這里面也包括在美華工的生存狀態(tài)問題。而彩色畫報的出現(xiàn)剛好能對這些要求進行補充。彩色畫報夸張的人物造型、主觀性的色彩體系和隱喻等手法的運用,能讓觀者對畫面表達內(nèi)容能一目了然,特別是要在表達某種政治立場和訴求的時候。
二、美國彩色畫報的流傳
本文研究的美國彩色畫報主要是《頑童畫報》和《馬蜂雜志》?!额B童雜志》由約瑟夫·費迪南德·開普勒(Joseph Ferdinand Keppler)①于1871年創(chuàng)辦于圣路易斯,最初為德文,而后在1876年在紐約開始出版英文版,于1918年???。它是美國第一家成功的諷刺幽默雜志,也是美國第一家成功采用彩色石版畫②的周刊。它在四十余年的出版歷史中對清國和清國人的事情時有報道。
而《馬蜂雜志》是科貝爾三兄弟在1876年創(chuàng)辦于舊金山,馬蜂之命(WASP)來自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四個英文字母(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的縮寫,原指美國的新教上流社會,此群體擁有龐大的經(jīng)濟、政治勢力,構(gòu)成美國中上階層的絕大部分。
紙質(zhì)傳媒在美國有著發(fā)布范圍廣,群眾基礎大的特征。美國的新聞自由,是北美殖民地18世紀與大不列顛的限制政策沖突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報紙在革命過程中的積極作用,由于《人權(quán)法案》對自由的保證而達到頂峰。而十九世紀快速發(fā)展的生產(chǎn)技術也使紙質(zhì)傳媒不斷地推陳出新。例如在霍亂流行期間,人們需要的是更廉價的讀物,而這就是得益于報紙生產(chǎn)和造紙技術的進步。而廉價的紙質(zhì)傳媒它需要大量的讀者具備一定的知識結(jié)構(gòu)。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大量的中下層美國人文化水平有限,所以畫報這個圖文并茂的紙媒便橫空出世,并且發(fā)行深入全國各地。畫報的文字相對其他類型的報紙要少很多,文字扼要簡略。而圖畫往往生動而引人入目,不僅在形式和色彩上有審美上的功能,而且通過形體的夸張變形和隱喻等手法突出自己的政治立場。既生動形象,又能讓讀者對自己所表達的政見一目了然。特別是電報的出現(xiàn),摧毀了新聞的壟斷,它能使出版單位更加快速地得到新聞。而在另一方面美國雖然人口眾多,但語言單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聞傳播的效率。
所以,美國彩色畫報《頑童雜志》和《馬蜂雜志》的流傳是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更是符合當時廣大的中下層讀者的閱讀水準,報社的政治立場和傾向也正是通過畫報里邊簡單的圖像傳遞出來。
參考文獻:
[1][英]彼得·伯克著.圖像證史[M].楊豫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加拿大)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何道寬譯.譯林出版社,2011.
[3](加)伊尼斯.傳播的偏向[M].何道寬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美)獻著.美國畫報上的中國1840-1911[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5]沈弘.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晚清1842-1873[M].北京時代華文書局有限公司,2014.
[6]鄭建麗.晚清畫報的圖像新聞學研究(1884—1912)——以<點石齋畫報>為中心[M].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7]蔣廷黻.中國近代史[M].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
[8]張施娟.裨治文與早期中美文化交流[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9](美)羅威廉著.哈佛中國史·最后的中華帝國:大清[M].李仁淵,張遠譯.中信出版社,2016.
[10](法)阿蘭.佩雷菲特著.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M].王國卿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11]方激編譯.帝國的回憶——<泰晤士報>晚清改革觀察記[M].重慶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