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龍 張敬敏
[摘 ? ? ? ? ? 要] ?人的思想、習慣和行為素質的形成是一個逐步發(fā)展而固化的過程。大學生存在的很多問題從基礎教育階段逐步發(fā)展而來,大學生的素質缺失可以從基礎教育找到其根源。從大學生素質缺失倒推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缺失,目的是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關 ? ?鍵 ? 詞] ?大學生;素質缺失;基礎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5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8-0050-02
人的發(fā)展從縱向看是有其內在發(fā)展邏輯的,幼時的習慣可以持續(xù)終生。人幼時的意識可以影響終身。弗洛伊德認為成人后的思想行為都與兒時的潛意識有關。大學生的思想、習慣和行為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從幼時慢慢發(fā)展而逐步固化。所以大學生出現的很多問題可以追溯到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缺失。只有把學生的一生作為一個漸進發(fā)展的系統(tǒng),并從縱向、橫向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方能搞清問題的癥結和根源,也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根據以上理念,筆者對8000多名大學生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查,并結合多年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習慣的觀察和思考,了解到大學生的很多弊端可以從基礎教育階段找到其根源,并試圖探討其縱向的邏輯關系,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漢字書寫素質欠缺
漢字書寫是作為中國人的最基本素質,是表現個人形象的一個門面。書寫的特點和質量直接反映一個人對人生的態(tài)度和個性,所謂“字如其人”正是如此。通過調查發(fā)現大學生主要有兩個問題:(1)握筆方法錯誤。幾乎所有大學女生和95%以上的男生握筆方法錯誤,他們寫字時用兩個手指抱住筆,而且抱筆部位相對靠下。通過對小學生和學校走訪調查,發(fā)現所有的學校在低年級時都有每周一到兩次的寫字課,都會教學生如何握筆和如何書寫漢字。那為何大學生反而不會握筆了呢?原因是小學低年級作業(yè)太多,小學生無力用正確的方法完成作業(yè),所以只能用兩個手指攥住筆,才能把作業(yè)完成。男生有些握筆正確是由于這些學生力氣大,用正確的握筆方法能夠完成作業(yè)。調查顯示,他們在小學低年級書寫作業(yè)經常寫到晚上九點多,有的甚至到十一點。(2)書寫字體一成不變,多數大學生在書寫時仍然和小學階段一樣,完全是一筆一畫的楷書,沒有連筆。原因是基礎教育階段所有的教師都要求學生“寫字要清楚,不能連筆,這樣考試才不會被扣分?!?/p>
解決辦法:(1)在小學三年級前不要留“寫”的家庭作業(yè),只留“聽”或者“看”的作業(yè);(2)低年級教學生寫楷書,到五年級要教學生寫行書并且介紹草書寫法。這樣不僅可以節(jié)省書寫時間,而且也會增強學生對漢字的興趣,同時也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建議在中學打破班級開設書法選修課。
二、交際能力欠缺
交際能力是通向成功的重要素質。美國教育家把交際能力定為大學生最重要的能力,因為世界上能夠成為領袖的人,不管在政治還是商業(yè)領域,一定具有很強的交際能力。不僅如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良好的交際能力是融入社會、形成融洽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保持心態(tài)健康的重要素質。調查發(fā)現我國大學生有以下缺陷:(1)與教師或者長輩交往能力差,學生表面上和教師正常交流,其實內心存在嚴重的“師道尊嚴”等級心理,不敢同教師從內心進行平等溝通,遇到問題也不會主動去找教師協(xié)商,沒有從心理上把教師作為解決問題的一個求助途徑。原因是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和家長完全凌駕于學生之上,認為學生什么也不懂,必須聽長輩的“教育”,學生處于服從地位,不能有任何異議,不能質疑教師或者家長的觀點,教師和家長就是真理的最終裁判者。學生被教育成“只有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長期下去,學生在心理上已經潛在地失去了對教師和家長平等溝通的權利和想法,結果造成性格上的兩極分化:一部分學生變成逆來順受,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羔羊。這樣的學生同時也失去了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另一部分學生表面上不敢反抗,但內心卻形成強烈的叛逆心理。這種叛逆心理會一直延續(xù)到大學階段,如果不加以引導,有時會造成極端行為,對社會產生有害影響。(2)與陌生人交往能力差,一方面表現為沒有主動與陌生人交往的意向,不去主動適應社會,從社會中學習社會;另一方面對陌生人(在校園中對不認識的教師和學生)表現出一種冷漠態(tài)度,只在自己熟悉的小圈子里活動。
解決辦法:(1)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和家長要適應時代的發(fā)展,放下“吃鹽比你多”的優(yōu)勢心理,真正和小學生作朋友,心平氣和地聽學生的訴說,而且要從小學生的立場和角度來分析問題,認同并理解他們,然后一同去解決問題。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向以色列教育者學習,平等對待小學生,培養(yǎng)小學生向教師提問的習慣和主動學習的理念,敢于質疑教師,以“問倒”教師為榮;(2)在小時候教育學生要相信,社會上大多數是可信賴的人,要在保護自己的同時,正確對待社會上的人,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
三、人文素質匱乏
人文素質在大學生個性發(fā)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決定著學生個人拓展的寬度和發(fā)展的高度,而且關系到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與進步。德國由于在哲學、心理學等人文領域發(fā)展強大,導致德國人不僅在諾貝爾獎這樣的科研領域占據全球半壁江山,而且在工業(yè)制造業(yè)等方面領先世界。以培養(yǎng)美國總統(tǒng)見長的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在大學一、二年級主要學習哲學、歷史、心理學和宗教等人文課程,由此可見人文課程的重要性。
對大學生進行調查發(fā)現,首先很多大學生對哲學、歷史、道德和法律等人文知識缺乏興趣,有85%的大學生對他們認為的“兩課”態(tài)度是只求通過考試,不去深入學習研究。其次文學藝術知識極其匱乏。調查顯示,大學生中只有5%的人讀過中國的四大名著,半數的學生一本都沒有讀過,讀過世界名著的學生也屈指可數,只有6%的人讀過羅馬希臘神話,對世界名畫和世界名曲的了解更是寥寥無幾。原因可追溯到基礎教育階段:(1)教師人文素質低,不了解人文素質對學生發(fā)展和民族進步的巨大作用;(2)學校圖書館數量極少,有很多學校有圖書館但不對學生開放。調查發(fā)現小學有圖書館的學校只占7%,而且多數不對學生開放;(3)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讀書太少;(4)家長不了解,不重視,有很多家長不允許學生讀小說,怕影響學習成績。由于在基礎教育階段沒有足夠的人文知識儲備,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對人文知識不但失去了興趣和動力,而且產生了抵觸思想,凡事急功近利,直奔目標,到了大學階段自然就產生了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
解決辦法:(1)促進基礎教育階段教師人文素質的提高;(2)教學理念上拋棄唯分數論,強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3)基礎建設上加大圖書館建設力度,并購置大量適合學生閱讀的中外書籍;(4)增加中小學生的課外人文書籍閱讀量。
四、精神境界較低
精神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yǎng),屬于人文精神的范疇。精神境界高就是站得高看得遠,體現個人、他人和國家民族的辯證關系,體現個人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辯證關系?!罢镜酶摺本褪且貞褔液兔褡?,不計較個人得失,這樣反而得到人民的喜愛?!翱吹眠h”就是放眼未來,犧牲當前利益,反而收獲更大。老子在《道德經》第七章中說:“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正是這個道理。
大學生精神境界低主要表現為:(1)沒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規(guī)劃。我調查學生“為什么要上大學?”90%的學生說就是“為了以后找個好工作,生活過日子?!边€有10%的學生表示“還要讓父母過得好”,沒有人談到“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2)在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時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我用問卷調查“如果在校外遇到陌生人摔倒受傷會不會幫助?”67%的人選擇的是“看情況”,28%選擇走人,只有5%愿意幫助。究其原因還是要歸結到基礎教育階段:(1)社會環(huán)境造成教師沒有意識到或者沒有去傳播精神境界對學生發(fā)展的巨大作用。(2)只注重學生成績并把成績和學生以后的生活相關聯,沒有認識到學生理想境界對學生自身發(fā)展的動力影響。(3)周圍環(huán)境和家長思想的影響,使學生只顧眼前利益。在這種情況影響下,學生逐步失去了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解決途徑:(1)提高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素質,讓高素質的老師在課堂上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播高尚的精神境界;(2)讓學生和家長認識到,在全面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的今天,大學生以后個人的工作生活已經不是問題,所以不應該只關心個人眼前利益,而應該把個人與國家民族聯系起來,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能使自己更加幸福;(3)要向學生家長講清楚崇高的精神境界對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性,只計較眼前的得失反而會嚴重影響學生發(fā)展的高度;(4)要經常帶領學生去做公益活動,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在實踐中體會“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情感。
五、合作能力較差
合作精神體現人類的社會性,是現代社會每個人的必備能力。合作精神可以實現優(yōu)勢互補,產生增益效應。合作是部分委屈自己去適應團體,把自己變成任務中的一個部分。合作要求在人與人的關系上換位思考,在完成任務的活動中通盤規(guī)劃。合作活動的結果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可以培養(yǎng)互相寬容、積極進取和樂于奉獻的精神。
大學生合作方面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1)不愿合作,我行我素,追求跟著感覺走,從不考慮他人感受;(2)害怕合作,不信任他人,只關注當前利益,怕吃虧;(3)不屑合作,自以為是,好高騖遠,看不起他人。原因:(1)獨生子女較多,小時候在家庭中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習慣;(2)小學階段學校較少實施合作活動的教育;(3)我國各級學校教育的評價標準是把成績放在首位,而實現這個目標主要通過個人的努力,不需要同他人合作。長此以往造成很多人形成“無他人,無社會”的潛意識。
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不是生來具有的,也不是在大學階段通過幾個合作活動就能解決的,必須有一個長期培養(yǎng)和潛移默化的過程。解決途徑必須從基礎教育階段入手:(1)讓小學生和家長從思想上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合作意識;(2)學校要多組織有實質性相互幫助的團體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合作的益處和快樂;(3)要經常組織興趣活動小組,在實踐中形成合作意識,養(yǎng)成合作習慣。
參考文獻:
[1]陳中.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缺失的原因及提升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22):77-79.
[2]郭道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素質培養(yǎng)研究[D].西安:陜西科技大學,2017.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