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聞多
茵萊湖,位于緬甸北部撣幫高原良水盆地,面積大約480平方公里,是緬甸的第二淡水湖。因其形狀自北向南狹長延伸,也有人形容它像一滴巨大的眼淚,遠離塵世,原始而又神秘。世代居住在此的因大族(Inthar),在這里鑄就了自己的烏托邦。
乘坐因大族人自制的小木船,是進入這個烏托邦的唯一方式,對于我這樣一位外來者而言,像極了初次邁入霍格沃茨的新生。
因大族人就將房子建在湖上,過著幾乎自給自足式的生活。在這個湖上,沒有政治,只有宗族,每個村落有著自己類似于村委會的組織。
區(qū)別村民屬性的方式,就是船。不同的船作用也不同,自用的船、載游客的船、當?shù)毓淮?、漁船——分工十分明確。在茵萊湖上,船是生存根本,也是生活、交流、經(jīng)濟發(fā)展的根基。盡管,沒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茵萊湖上到底有多少艘船,但是船已經(jīng)成為了家家戶戶的必需品。
制造一艘大型載客船,一般需要四個人,原材料是柚木,周期一到兩周,售出價格為1500美金。無論是船、房屋,還是家具與生活用品,一般都是通過因大族人用原木進行手工打造。
除了造船、做家具,因大族人還會提取蓮花纖維。制絲織布的故事不是新鮮事,但是茵萊湖上的蓮花絲卻非常罕見。這市價高過絲綢的蓮花絲,是蓮藕莖中提取的,提取方式很簡單,切開一節(jié)莖,雙手一扯,會看見比頭發(fā)還細的纖維,鮮白纖細的纖維越抻越細,然后將它們搓成細繩,就成為了線。放在傳統(tǒng)的木制織機上,籠基(緬甸男女都穿的一種半身裙)、圍巾、襯衫、床單等應(yīng)運而生。
除了制造業(yè),當?shù)厝艘惨圆遏~為生,他們更是從小練就了用腳劃船的硬功夫。因大族人認為,用腳劃船速度快而耐久,并能騰出手來撒網(wǎng)、拋叉。一個人在船上作業(yè),可以行船捕魚兩不誤。
相傳,在歷史上,因大族是被逼到這片“孤獨之境”的。當?shù)氐囊幻迦嘶貞浾f:“五百年前,并沒有因大族。王國時期,為了平定今茵萊湖地區(qū)的戰(zhàn)亂,一部分軍人由南部遷徙至此。戰(zhàn)亂平定后,他們留了下來,成為了今天生活在茵萊湖上的因大族?!?/p>
但是至于為何這些人不返回家鄉(xiāng),眾說紛紜。大致有兩種記錄,一是他們不愿意回去,二是他們不能回去。
至于不能回去的原因,有說法是,當時的國王威脅如果回去就將他們的手砍掉,因此,這批軍人嚇得不敢回到故土。
然而現(xiàn)在,因大族傾向于宣稱是由于先祖喜愛茵萊湖的生活環(huán)境才停留至此。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因大族想完全隱于塵世是不可能的了,旅游業(yè)賦予了茵萊湖新的屬性,船也給因大族帶來了新的商機。
因大族的管理者,致力于將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融進當?shù)氐慕?jīng)營之中,首先他們建立了一家初始資本為2億緬元(約合95萬元人民幣)的上市公司,以便更好地讓社區(qū)居民參與旅游經(jīng)營并分享貿(mào)易利潤。值得注意的是,股份只會提供給茵萊湖畔娘水鎮(zhèn)身份證持有人,或在緬甸登記卡上被識別為因大族的居民。
難得的是,少有外族人的茵萊湖上,還有一位華人在此生活。他叫Daniel,父母是地道的潮汕人,由于偶然的機遇移民到了緬甸。而Daniel喜歡茵萊湖湖水的靜謐、漁鄉(xiāng)的煙火氣、避世的氛圍,于是選擇留在這里,經(jīng)營了一家客棧。
Daniel客棧的雇員都是湖上的年輕居民。在自己的家中,他們并沒有獨立的空間——家中的屋子沒有隔間,一家人都住在一起。因此,這些年輕居民很喜歡來客棧中工作,用他們的話說,這叫“有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