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孕育出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它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是每一位中學歷史教師應當肩負的責任和使命?!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出“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以普及歷史常識為主”,而歷史常識往往通過各種歷史事件和各個歷史人物展現(xiàn)出來。將歷史故事應用到課堂教學,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故事教學法,讓學生置身歷史環(huán)境,把握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和歷史影響,從歷史學習中獲得樂趣和知識,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初中歷史;故事教學;教育
一、 初中歷史課程故事教學的必要性
首先,歷史學科本身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初中歷史教學以普及歷史常識為主,學生通過對已發(fā)生事實的了解和認識獲取基本歷史信息。歷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向學生講授的歷史事實,必然會伴有一定的敘事性和情節(jié)性。以故事的形式向學生講授已經(jīng)發(fā)生的歷史事實,符合歷史學科的特點。
其次,從初中學生的身心和認知特點來看,他們正處于從兒童向青年過渡的急劇變化時期,認知能力呈現(xiàn)出一定的過渡性:主要依靠直觀的經(jīng)驗來認知事物,抽象思維的水平還比較低;注意力難以長時間地保持專注。課堂上部分學生往往被動地聽課,使課堂氣氛顯得有些沉悶。通過“故事還原式”的歷史教學,找到學生感興趣的一些點,來調動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
再者,從初中歷史教材的編寫來看,除正文部分外,還有許多以歷史故事形式出現(xiàn)的相關史事、知識拓展等內容。如《秦末農民大起義》,除正文部分的描述外,還補充了“焚書坑儒”和“破釜沉舟”等史實,使教材內容更加地形象生動。
二、 初中歷史課程故事教學的可行性
(一) 在課堂導入時引用故事
在教授新課之前教師不必急于直奔主題,可以先將與本課相關的內容,通過歷史故事的形式演繹出來,為整節(jié)歷史課“熱身”,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融入歷史課堂。
例如:在講述《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時,通過商鞅這一歷史人物的故事來導入新課。商鞅復姓公孫,單名鞅,人稱公孫鞅;他來自衛(wèi)國,又稱衛(wèi)鞅;但課本卻稱他“商鞅”,這是為什么(第一個懸念)?商鞅來自衛(wèi)國,但他卻不在衛(wèi)國做事,而是在魏國做事,后來又跑到秦國效力,這是怎么回事(第二個懸念)?商鞅在秦國得到重用,開展變法,成效顯著,最后卻被車裂而死,這又是為什么(第三個懸念)?該課通過三個充滿懸念的問題設置導入,使學生迫切地想要知道事情緣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課堂導入也可以用開宗明義的方式,直接點明主旨。例如在講述中國近代史時,可以直接說明這是中國的百年屈辱史,是中國內憂外患的年代,對內遭受軍閥和地主的壓迫,對外遭受西方列強的欺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他們想要更進一步、更深刻地了解當時中國所處的國情。講授這部分內容最好的方式是采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多媒體展示歷史事件讓學生融入到這段歷史,再輔之以教師穿針引線式的點撥和啟發(fā),使課堂內容更加生動和豐滿。多媒體呈現(xiàn)的歷史故事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歷史,從而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在故事教學法中教師適時地設問和釋疑,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既能激發(fā)課堂的氣氛,又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 在課堂教學中穿插故事
一節(jié)課有45分鐘,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初中學生注意力一次性集中的時間在20分鐘左右。超過20分鐘,注意力就容易分散。這個時候,教師就要想辦法再次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中穿插小故事無疑是很好的選擇。
例如在講述《秦末農民大起義》時,便可以穿插許多歷史小故事來吸引學生,使其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也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課本第一目“秦的暴政”可以講“指鹿為馬”的故事。部分學生在此前有聽過這個故事,但對它發(fā)生的歷史時期和背景卻相當模糊。在此講述,他們的反應是恍然大悟:“原來你是在這里啊”。第二目“陳勝吳廣起義”可以講“揭竿為旗、斬木為兵”“篝火狐鳴、魚腹丹書”。學生可以聯(lián)想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收天下之兵鑄十二銅人,所以只能用“竿”和“木”;再者由于秦的暴政,即便只有“竿”“木”,仍然選擇了反抗,是為生存;另一方面,固然眾人前景堪憂,但發(fā)動起義仍需要巨大的勇氣,這時候如何做宣傳就很重要了,“篝火狐鳴、魚腹丹書”的做法是否就是迷信呢?第三目“楚漢之爭”可以講“破釜沉舟、背水一戰(zhàn)”“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別姬”,這三段小故事先是指明秦的覆滅,再講楚漢之爭,最后劉邦獲勝,西漢王朝建立。如此一來,學生對于秦漢歷史的脈絡,就比較清晰了。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很多的歷史小知識,比如象棋中的“楚河漢界”、古人的炊具“釜”等等。
這節(jié)課的一個特點就是將“上課”這一嚴肅的環(huán)境,變成一場“故事會”,讓歷史人物穿插其中,學生聽一段故事肯定會比上一堂課更為輕松,在師生都放松的情況下所講的歷史人物和時間,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
然而,擁有如此豐富的成語故事得以串講的歷史課畢竟是少數(shù)。通過教師的深入挖掘,其他的歷史課也可以采取類似的處理方式。比如《明朝的對外關系》,該課有兩個重點,一是中外交往——鄭和下西洋;二是中外沖突——戚繼光抗倭。教師在備課時就可以通過對這兩個歷史人物的講述,將明朝對外關系上的兩件大事聯(lián)系起來。但后來發(fā)生了一件讓人十分意外的事情:一天的課間,某班有兩位學生前來申請“講課”……原來,他們在看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后,在《明朝那些事兒(第2部萬國來朝)》里讀到了鄭和;在《明朝那些事兒(第4部粉飾太平)》里讀到了戚繼光??紤]到他們所在班級的學風良好,這兩位學生也具備不錯的歷史學識和素養(yǎng),便同意了他們的申請。猶記得當時A同學很緊張,滿臉通紅、大汗淋漓,他介紹了鄭和的出身、不幸、戰(zhàn)功、遠航與魂歸,側重點在鄭和,將下西洋一事作了簡單處理;B同學講戚繼光,先介紹倭寇的由來,再由戚家軍切入,從義烏征兵、鴛鴦陣法、臺州九捷到橫嶼之戰(zhàn),很完整地再現(xiàn)了“戚繼光抗倭”。兩位同學的措辭十分生活化,語調很輕松,在講述過程中,不時伴隨著同學們的歡笑聲。在愉快和熱烈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們輕松地掌握了本課的學習內容。
關于學史,有這樣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钡聡軐W家黑格爾說:“我們能夠從歷史中學到的知識,就是我們從歷史中什么都學不到。”歷史教學,教給孩子們的不單單是知識本身。人類正是在學習和反思中不斷進步的。對于初一的學生,讓他們感興趣,每節(jié)課都有些不一樣的收獲,讓他們或開心或恍然或思索……如果還能讓他們好奇,進而自己去探尋答案,那就更好了。在歷史課上講故事,教師主講或學生主講,都是值得去探索和嘗試的方式。
三、 在課堂結束時運用故事
在課堂行將結束時引用歷史故事,使得學生的積極性再一次被調動。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又可以引發(fā)學生在課下進一步的思考。放在結尾的歷史故事可以是對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拓展,也可以是和下節(jié)課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還可以借助歷史故事布置課后能力拓展題,提高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再以商鞅為例,在講商鞅變法的時候,課本中提到了商鞅的一系列英明舉措,但最后卻被處以“車裂之刑”,學生非常感慨。商鞅逃到邊關要住客棧,客棧老板卻按照商君的法令拒絕了他,商鞅的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恳龑W生得出“商鞅雖死,但變法已成,為后來秦實現(xiàn)富國強兵和一統(tǒng)六國奠定基礎?!边€可以進一步拓展“商鞅的一生究竟在追求什么?在生命終結的那一刻,他究竟是該感嘆自己的雖死猶榮,還是懊悔變法導致的作繭自縛?”以此增強對商鞅的理解,對商鞅變法的認識。這一方式,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情緒,也讓學生能從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歷史問題。
四、 結語
歷史故事教學法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能有效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要適當?shù)刂圃鞈夷?,給學生以遐想空間,使其主動參與歷史故事教學的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隨著歷史統(tǒng)編教材在全國的使用,中學歷史老師必須認真領會黨中央新的教育精神,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滲透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優(yōu)化教學方法和途徑,完成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光榮職責與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張艷.將歷史故事帶進初中歷史課堂[J].新課程(中),2014(10).
[2]王志偉.初中歷史學科的故事化教學初探[J].成功(教育),2013(20).
作者簡介:
陳洪安,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