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佩芝 李茜
【中圖分類號】G625.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7-0252-02
父母是孩子這一生的啟蒙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作用是潛移默化且相當重要的,教師和父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教育者。學校教育依附于家庭教育的緊密配合,家庭教育也需要學校教育的正確引導。只有班主任與家長的密切配合,才能將學校與家庭工作進行密切地配合,將家校教育發(fā)揮出最大作用。班主任和家長進行交流是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流程,但如何掌握與家長交談的藝術,結合我的工作經驗談一談我的體會。
一、有效實施家訪工作
家訪是班主任了解學生以及學生家庭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家校聯(lián)系最有效的聯(lián)系方式。教師應當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所面臨的問題,選擇恰當時機進行家訪,并且能夠把握這個度,并且提出解決方案。因此,班主任在工作期間,面對學生問題,應不厭其煩地進行家訪,這樣才能使家長能夠對學生在校的生活得到了解。因此我們要探討作為班主任,如何進行有效家訪。
1.家訪前,明確目標,做好準備。
進行家訪之前,班主任應該明確一套詳細可行的準備工作。例如,家訪之前,我們要確定家訪學生的核心問題、主要待解決的問題,然后根據(jù)學生本人所表現(xiàn)的優(yōu)點以及缺點以及學生日常的基本情況,制定初步的解決方案。然后再要提出一套家訪計劃,這樣才能在家訪時提高效率。其次要預約家訪時間,家訪時間要與家長協(xié)商,要盡量給雙方留上可協(xié)調的時間,非緊急情況不可臨時進行家訪。家訪應告知學生,否則會引起學生對老師的誤解,從而對老師失去信任。
2.家訪中,講究方法,訪出實效。
(1)在家訪進行時,老師的態(tài)度應該是陳懇的,并且要注意自己的言辭。對待學生不偏不倚,按時學生在校的真實表現(xiàn),真實地介紹學生在校的各項基本情況,順序按照提出優(yōu)點、列出缺點、尋找解決措施這樣的步驟。家長上門的目的在于解決問題,若一味地上門告狀或者向父母訓斥學生的缺點,會打擊家長,同時也會引起家長對老師的反感,甚至有些家長會把這些憤怒撒在孩子身上,最終受傷的就是孩子。因此,當談論孩子的缺點時,教師首先要以“愛”為前提,向家長先審視自己的教學教育工作,贏得家長的同理心之后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這樣,家長才會相信老師是真心為自己的孩子,也能夠用心地配合班主任的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家訪時不能打擊家長對孩子的信心。教師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和家長一起譴責。班主任要引動家長理解“愛”在教育中的特殊而奇妙的功能?!皭邸笔顷P心愛護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愛”是幫助學生走出困境的法寶。老師要在和家長的一言一語的交談中流露出對孩子的這份愛,這樣家長往往能放下心中的戒備,與班主任進行更進一步的交流。
3.家訪過程中好記錄,及時反饋。
每次家訪過程中,班主任在抓住關鍵信息并做好記錄,家訪后對整個過程進行再次回顧,完善記錄。通過分析家訪過程中找到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與方法,并且尋找時機,對問題學生開展教育,并且在教育過程中適時適度地與進行家長的溝通與交流,促進學生改正的效率。
二、積極掌握溝通的藝術
人有不同的類型,因此學生家長的類型不同,教師所與之溝通的方式不同,因此班主任在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時,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家長采取不同的策略,包括說話的方式等,把握與家長交流的藝術,做到迎刃有余。
1.以表揚為主,抓住家長的特點。
表揚是每一個人都喜歡的方式,家訪過程中要多表揚,這是一種對孩子和家長的雙方肯定。其實在每個家長心中,他們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特別是如果在于家長進行交流時有第三發(fā)人員在場,那么雙方一定要在私下交流學生的缺點,否則會適得其反。
2.從愛出發(fā),關心學生。
孩子是家校聯(lián)系的紐帶,正因為家長和班主任對家長的這份愛,才使這紐帶越系越緊。班主任要讓家長感受到這份愛,這樣家長才能心存感激,真誠地與班主任合作,在交流過程中,班主任要以“關心、愛”的態(tài)度去處理、面對學生的問題,不要過多指責,甚至不要讓家長認為你在責怪孩子,也不與同班同學進行比較,這樣會引起家長的焦慮和厭惡。
3.設身處地,為家長著想。
愛因斯坦說過:“對于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從人格上,班主任和家長是平等的,不能夠一種唯舞獨尊的感覺。其次,懂得傾聽家長的想法,了解家長的內心感受,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學生出現(xiàn)問題,家長是最著急也是最緊張的,這時候,班主任要理解家長的情緒,安慰為主,并且不要把小事化大,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是最重要的,并且要告誡家長,不要過分擔憂,學生出問題才叫學生。
4.傳授方法,發(fā)揮專業(yè)性。
李希貴在《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中指出,家長不是在具備了家教的素養(yǎng)后才成為家長的,也不能等孩子長大定型、家長悟出了家教的得失之后再對孩子“回爐”。也就是說,家長也是第一次當家長,大多數(shù)對孩子的教育顯得欠缺,但是并不意味著不是教育人士就無法培養(yǎng)出好孩子。古今中外,多少名人志士的家長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因為沒有不會培養(yǎng)孩子的家長,只有不認真的家長。特別是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遠遠超過了家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強于家長,如果家長不能夠吸收新知識,僅僅停留在以前的說教,那么家庭教育的方式也不具有高效性。因此班主任的作用在于給家長提出意見,因為教育這一塊,教師是專業(yè)人士,我們要用自身較強的專業(yè)性知識去給家長指引方向。
三、扎實開好家長會
家長會是家校聯(lián)系的公眾途徑,家長會的次數(shù)應該與學校教學安排相關,在一學期內恰當?shù)匕才偶议L會,是家長了解學生近期成長的直接途徑。家長會的安排應該注重以下幾點:
1.家長會應有充實的內容。
家長會召開之間有充分的準備。家長會是面對整個班的家長,和家訪有很大的區(qū)別。家長會關注的重點在于班級的整體情況,包括成績、班風、班級紀律等等。家長會要避免就個別學生問題高談闊論。這樣做首先會讓該學生家長仿佛受到批評,其次會讓其他家長認為班主任只關心個別學生。因此在家長會上,教師要考慮到每位家長,就全班問題進行交流。
2.家長會應是雙向交流的過程。
在家長會的過程中,家長不僅僅是傾聽者,也是參與者,家長在日常的生活中,也積累一些可用的方法,因此,班主任可以在家長會上同家長進行交流,也算是一種請教。特別是那些身處教育工作的家長,更是班主任交流的對象。同為教育者的家長往往會存在同理心,當班主任在開展家校工作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向他們詢問意見和幫助,平時呢也可以詢問他們的建議,長期以往,學校的家校工作將會得到改善。
3.家長會不應是告狀會。
一直以來都有這樣的現(xiàn)象:學生懼怕開家長會。在學生的心里,認為開家長會就是班主任向父母告狀的過程,特別是那些成績較差或者平時在校表現(xiàn)不好的學生,他們認為一旦開家長會,那么自己回家就會被家長批評。因此,班主任應該防止這類事件的發(fā)生,因為這樣做,無疑會使學生與班主任間的距離拉大,甚至會產生師生之間的矛盾,使學生對老師甚至學校產生抵觸情緒。對家長來說,這樣會導致家長也害怕開家長會,這樣的家長會等同于也是他們受批評的過程,會產生抵抗心理,教育工作就更加難以開展了。
與家長交流的方式、技巧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懷著一顆責任心、一顆愛的心,去幫助學生和家長。無論用什么樣的方式,都要以尊重學生和家長為前提,用平等心去看待。只有尊重學生和家長才能收到他們的尊重,才能有效地促進家校結合,幫助孩子的教育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