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陶行知,我們往往相對熟悉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等理念主張,其實他還是我國最早呼吁解放兒童的學者。深受西方學術(shù)思想的啟發(fā),先生站在愛和民主的立場上反思當時中國兒童的教育生活狀況,致力于把兒童從成人的殘酷里解放出來。本文回顧了陶行知的兒童教育觀,并總結(jié)出蘊含在兒童教育觀背后的“共同創(chuàng)造、學生自治、生活教育、探索實踐、民主教育”這五種教育思想。先生的思想對當今教育現(xiàn)狀極具有指導與借鑒意義。
關(guān)鍵詞:陶行知;兒童教育;民主;創(chuàng)造;生活
一、選題緣起
陶行知先生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yè),對我國教育的現(xiàn)代化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他創(chuàng)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貫穿于教育實踐始終。我們往往相對熟悉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等理念主張,其實他還是我國最早呼吁解放兒童的學者。深受西方學術(shù)思想的啟發(fā),先生站在愛和民主的立場上反思當時中國兒童的教育生活狀況,致力于把兒童從成人的殘酷里解放出來。我們認為細致地厘清陶行知的兒童教育觀,對系統(tǒng)深入地理解先生的教育思想大有裨益。
二、內(nèi)容梳理
兒童的發(fā)展是這個世界上最為神圣的,兒童的生命具有不可算度的價值。面對兒童,教育應(yīng)該有一種面對神圣之物的謙卑,應(yīng)該有面對崇高事物的尊敬,應(yīng)該有一種對偉大存在的關(guān)懷。在梳理先生的兒童教育觀之前,我們有必要簡要闡釋一下對“兒童”“教育”這兩個概念相關(guān)方面的認識。
關(guān)于“兒童”的確定,一般以年齡劃分為依據(jù)。聯(lián)合國兒童公約規(guī)定,兒童系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對其適用之法律規(guī)定成年年齡低于18歲。兒童心理學也將兒童的年齡范圍定義為0-18歲,并對其各個階段進行了具體劃分。陶行知所說的“兒童”,雖未明顯規(guī)定年齡,我們還是可以得出其和上述年齡范圍基本一致的結(jié)論。那么,“教育”的范圍又指什么呢?目前,廣義的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等,而狹義的教育是專門組織的教育,僅僅指學校教育。先生所說的教育顯然屬于前者,且尤為注重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真知灼見,并學以致用。教育是什么?作者明確提出,教育是教人發(fā)明工具,制造工具,運用工具。教育有無創(chuàng)造力,也只須看它能否發(fā)明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
三、理念內(nèi)涵
上文回顧了陶行知關(guān)于兒童教育的主要觀點。那么,在這主張背后,蘊含著先生的哪些思想呢?我們認為至少可以歸納出如下五點:共同創(chuàng)造、學生自治、生活教育、探索實踐、民主教育。
1.共同創(chuàng)造
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小孩是在苦海中生長,我們應(yīng)該把兒童苦海創(chuàng)造成兒童樂園。怎么創(chuàng)造呢?成人應(yīng)該不失赤子之心,真誠地加入小孩子的隊伍里去,陪著小孩子一起創(chuàng)造。從筆者觀點看來,作為成人,真正做到融入小孩子的隊伍,至少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兒童和成人的興趣點、關(guān)注點有所不同,這無可厚非,然而我們?yōu)槭裁匆嬲\地融入兒童的圈子呢?這種“共同創(chuàng)造”還有必要嗎?豐子愷先生在《兒女》一文中提及,“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地見到。我比起他們來,真的心眼已經(jīng)被世智塵勞所蒙蔽,所斫喪,是一個可憐的殘廢者了”。英國湖畔詩人華茲華斯也提及,“兒童是成人之父,我希望在我的一生里,每天都懷著對兒童天然的虔敬”。在陶行知先生看來,兒童也是可以教成人的?!安辉赴菪『⒆幼鱿壬娜?,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p>
2.學生自治
在陶行知創(chuàng)辦的曉莊學校里,小孩會自己組織起來,推舉同學當校長當教員,當校長當教員的小孩子為“小先生”。有一次,陶行知在南通州做了一個推廣“小先生”的演講。在先生講完之后,其中一個小孩主動跑過來,對先生說可以把“讀了書,不教人。甚么人?不是人……”中的“不是人”改為“木頭人”。“木頭人”比“不是人”更為具體生動,可見兒童確實有自我管理自我創(chuàng)新的精神。陶行知認為學校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共同自治的能力,因為“今日的學生,就是將來的公民,將來所需要的公民。專制國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們有被治的習慣;共和國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們有共同自治的能力。中國既號稱共和國,當然要有能夠共同自治的公民。想有能夠共同自治的公民,必先有能夠共同自治的學生。”“學生自治是學生結(jié)起團體來,大家學習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續(xù)。學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動,乃使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規(guī)則,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學校宣布獨立,乃是練習自治的道理?!碧招兄J為學生自治能修身倫理,能適應(yīng)學生之需要,能輔助風紀之進步。在談及自治能適應(yīng)學生之需要的時候,先生切中肯綮地指出教師管理的弊病“我們辦學的人所定的規(guī)則,所辦的事體,不免有與學生隔膜的。有的時候,我們?yōu)閷W生做的事體越多,越是害學生。因為為人,隨便怎樣精細周到,總不如人之自為。我們與學生經(jīng)驗不同,環(huán)境不同,所以合乎我們意的,未必合乎學生的意?!毕喾?,“有的時候?qū)W生自己共同所立的法,比學校里所立的更加近情,更加易行,而這種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毕壬淖灾嗡枷雽τ诋斀竦慕逃P者認為尤為重要。在現(xiàn)今激烈的應(yīng)試教育的環(huán)境下,可能在多數(shù)學校本質(zhì)上還是實行著滿堂灌的教育模式。陶行知先生的自治理念,到現(xiàn)在也非常有指導意義。
3.生活教育
“從前的學校完全是一只鳥籠,改良的學校是放大的鳥籠。要把小孩子從鳥籠中解放出來,放大的鳥籠比鳥籠大些,有一顆樹,有假山,有猴子陪著玩,但仍然是個放大的模范鳥籠,不是鳥的家鄉(xiāng),不是鳥的世界。鳥的世界是森林,是開闊天空?,F(xiàn)在鳥籠式的學校,培養(yǎng)小孩用的是干腌菜的教科書”先生以一種幽默犀利的筆調(diào)寫出了現(xiàn)今學校制度的實際僵化,學生在學校,如同鳥兒被關(guān)在籠子一樣,雖然這個籠子看上去充滿生機?!艾F(xiàn)在一般學校把兒童的時間排得太緊。一個茶杯要有空位方可盛水?,F(xiàn)在中學校有月考,學期考,畢業(yè)考,會考,升學考,一連考好幾個學?!臻g由先生督課,晚上由家長督課,為得都是準備趕考,拼命趕考……”在學生趕考,家長趕考,教師趕考的全社會“趕考”的背景下,先生明確指出,考試沒有這樣的重要,更不宜趕。我們應(yīng)該解放小孩子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nèi)ソ佑|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會中之士、農(nóng)、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對宇宙發(fā)文,與萬物為友,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學習?!爸袊逃耘缴礁F水盡,沒得路走,是因為大家??课淖謺咀鑫ㄒ粺o二的工具,并且把文字書本這個工具用錯了。我們想糾正中國教育,使它適應(yīng)于中國國民全部生活之需要?!薄敖逃陨顬橹行摹保@句話我們耳熟能詳,可是先生的生活教育的思想何時能真正落到實處呢?
4.探索實踐
先生主張解放小孩子的雙手和嘴,讓孩子多提問多動手。小孩子有問題要準許問,他們得到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增進他們的智識,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此外,動手也能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多數(shù)家長面對孩子拆壞物件,往往是結(jié)結(jié)實實一頓痛打。先生認為,這樣一來中國的愛迪生就會被家長們槍斃掉了。家長應(yīng)該滿足的孩子們的好奇心,可以帶孩子一起去修理店看工匠師傅如何進行修理。這樣修理店成了課堂,修理師傅成了先生,小孩子就成了速成學生。陶行知特別提及愛迪生的母親,這位賢明的母親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丁肇中先生指出,“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意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錯了?!倍鴮で笳胬淼奈ㄒ煌緩绞菍κ挛锟陀^的探索,我們的孩子應(yīng)具有真正實驗的精神。陶行知希望保育員或先生向愛迪生的母親學習,培養(yǎng)小孩子實踐探究的精神。
5.民主教育
陶行知受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導啟發(fā),認為民主是最能發(fā)揮兒童創(chuàng)造力的條件。“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國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把林肯總統(tǒng)的話引申到教育方面來說:民主教育是民有、民治、民享之教育。說得通俗些,民主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人民辦的教育,為人民自己的幸福而辦的教育?!泵裰鲬?yīng)用到教育上有三個最要點:(一)教育機會均等。(二)寬容和了解。(三)在民主生活中學民主。
需要補充的是,我們所總結(jié)的陶行知兒童教育觀的這五個教育思想,不是各自獨立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貫通相互融合的。
四、啟示結(jié)語
本文回顧了陶行知的兒童教育觀,并總結(jié)出蘊含在兒童教育觀背后的“共同創(chuàng)造、學生自治、生活教育、探索實踐、民主教育”這五種教育思想。這一百年來,我們的兒童教育現(xiàn)狀是否得到好轉(zhuǎn)?我們是否在“趕考的路上”身心俱疲,毫無喘息?我們是否在做“教育”,我們是否在真正開展“生活的教育”“民主的教育”?陶行知是我國最早提出解放兒童的學者,他的思想對當今兒童教育非常有借鑒意義。斯人已逝,思想永存,后輩當奮勉前行。
參考文獻:
[1]陳祖鵬.兒童教育的“鐘擺”困境及本源追問[J].中國教育學刊,2019年3月.
[2]金生鈜.“規(guī)訓化”教育與兒童的權(quán)利[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年第4期.
[3]劉曉東.論“兒童是成人之父”[J].南京師大學報,1999年第4期.
[4]劉慶昌.兒童的命運與成人的覺醒[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
[5]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6 (1928).
作者簡介:王季(1992.06-)女,江蘇南通,南通市啟秀市北學校中學語文教師,首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yīng)用語言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