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摘 要]“立德樹人”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核心,教師應根據(jù)德育的特殊性、實踐性,關注真實適合的德育起點、社會普遍的典型事例、指向開放的思辨問題、經(jīng)得起檢驗的道德判斷,使學生不斷積淀、豐富、重構自己習得的道德認知,真正成長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立德樹人;道德起點;典型事例;道德判斷
[中圖分類號] G623.1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7-0048-02
教育部頒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提出了六大基本內涵,即人文底蘊、科學素養(yǎng)、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這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立德樹人”是一致的。
一是德育具有特殊性?!傲⒌聵淙恕敝械摹傲⒌隆辈煌谄渌麑W科的知識體系,有著權威的科學性、系統(tǒng)的知識性和被驗證的正確性。如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教科書的答案往往和學生的社會經(jīng)驗及現(xiàn)實生活有很大的沖突,有時甚至相反。二是德育具有實踐性?!傲⒌隆钡哪康氖恰皹淙恕?,是學生學會學習、健康生活和擔當?shù)默F(xiàn)實外化。教師不能以教科書的權威和標準或者傳統(tǒng)的道德認知去教所謂的正確的知識,而應關注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和德育經(jīng)驗,以足夠長的時間、足夠多的耐心來成就每一個學生,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教會學生自己面對真實的世界,學會自我思考,學會自主判斷,學會自己選擇。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引導學生“立德樹人”。
教師教學必須考慮學生“在哪里”“到哪里去”“怎么去”的問題。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思考的問題是學生此時的道德起點“在哪里”。人的道德認知千差萬別,對同樣的事件的認識差異很大,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并尊重這種差異,允許并鼓勵學生道德認知的多元化、多樣化和個性化。同時,教師要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坦誠交流,讓學生敢于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不拘泥于道德的高度,不囿于道德的他人認知,而更關注自我的認知。另外,教師要關注學生真實的道德起點,而不是關注學生為了迎合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展現(xiàn)的“偽起點”“假起點”,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真實的道德狀態(tài),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從起點出發(fā),走向學習的“終點”。
以一年級《校園里的號令》的教學為例,教師教學前要思考以下問題:學生在進入校園之前對國旗、國徽有什么認識?他們能不能認出國旗、國徽?他們是否知道國旗、國徽代表著什么?在看到國旗、國徽的時候,他們是否知道應該怎么做……這些“起點”問題直接關系到教師的教學設計。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國歌的雄壯激昂,讓學生明白國旗、國徽代表著一個國家,了解“升旗時要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要行隊禮”的升旗規(guī)范……這樣將學生從現(xiàn)實起點一步步、一層層地引導到“認識憲法規(guī)定的國家標志,初步建立公民、國籍、國家的意識”這一法治終點上。如果教師無視學生的現(xiàn)實起點,想當然或者漠視學生的認知和經(jīng)驗,一味地灌注國旗、國徽的常識和來歷,機械地強調相關的行為規(guī)范,空洞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崔允漷、陳霜葉兩位教授在《三個維度看“立德樹人”的本質內涵》一文中指出“‘立德樹人兼具本土性和世界性、歷史性和未來性、價值性與教育性,還體現(xiàn)在排除教育的短期性、工具性與功利性”,明確以“全程、全員、全方位”的整體觀,以長遠的格局強調教育的育化式發(fā)展?;诙鄻踊釤挼慕虒W事例才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才能立足本土,著眼未來,才能兼顧歷史和未來,才有利于全方位、多角度地幫助學生建構學科知識體系和學科素養(yǎng)。
普遍性是指教學事例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在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普遍存在。教材肯定是落后于學生生活的,因而學習教材的學生,他的現(xiàn)實生活必定是超越教材提供的“教材生活”的。不僅如此,教師的生活也是落后于學生生活的。那么,教師在教教材時,如何才能體現(xiàn)普遍性呢?這就需要教師時時刻刻關注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用學生的眼光看待生活,用學生的思維過生活,這樣才能提供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事例。如在《怎樣看電視》一課中,教材提供“一家人喜歡看的電視節(jié)目不同,該怎么辦”的教學事例就已經(jīng)跟不上現(xiàn)在學生的生活實際了。學生的生活水平快速發(fā)展,電子產(chǎn)品迅速更新,“怎樣看電視”這個問題已經(jīng)不是問題了。如果教師還是一味地沉浸在陳舊的、落后的、不合時宜的事例中,“循循善誘”學生應該多讓讓長輩、多和家長溝通,這樣教出來的道德只能是“假道德”“偽道德”,而不是學生真正的道德認識素養(yǎng)。因此,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生活的基礎上,提供“用父母的手機玩游戲”“想讓父母給自己買ipad”等事例,讓學生傾訴自己的苦惱和想法,這樣學生才會有切身的體會,才會有真實的道德體驗,才能構建學科道德認知和素養(yǎng)。
典型性是指教學事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學生能夠廣泛學習并推廣。教學事例如果沒有一定的典型性,就失去了教育的意義。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的生活、思想、學習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可能針對每一個學生提供的不同事例進行講解,這就要求事例必須具備一定的典型性,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事例中找到自己,看到自己的生活,體現(xiàn)自己的想法,能在事例學習中由此及彼、由人及己,甚至舉一反三。如《我們有精神》一課談到的寫字姿勢、走路姿勢,就是每一位一年級學生在學校里都會經(jīng)歷的生活,是從千萬學生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典型。在這樣的典型事例中,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坐姿不端正,懂得了不正確坐姿的危害;有的學生感受到昂首挺胸的重要性,形成活潑快樂、積極向往的精神飽滿狀態(tài)。學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收獲、有所向往,才會有動力去糾正、去學習、去保持,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認知和行為習慣。
“立德樹人”應指向更為開放的選擇空間,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思考,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道德事例中存在的矛盾,使思辨問題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性、針對性、指導性、可操作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有意無意地指向內心預設的標準答案或者道德模板,而要營造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提供多元可能的選擇空間,使學生正確建構道德認知。如某位教師在教學《不可丟掉的傳家寶》時,先調查學生對購買時尚品牌衣服的看法(大部分學生表示不買,要節(jié)約,少數(shù)學生則認為現(xiàn)在條件好了,可以追求時尚美觀),然后通過內容教學,教育學生要勤儉節(jié)約,衣服能穿就不要買新的。最后,教師又詢問學生對購買時尚品牌衣服的看法,此時學生異口同聲地說“要節(jié)約,不買貴的衣服”,有的學生則說“穿破的衣服可以補補再穿”??粗谡n教師身著時尚連衣裙,我們不禁要反思:這種“立德樹人”的教育,學生能有真正的思考和建構嗎?對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有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嗎?很明顯,教師的道德引導指向單一、固化、空化,學生雖被教師“牽著鼻子走”,但事實上并沒有被說服。難道教師不能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見解嗎?不能給予學生思辨的空間嗎?不能根據(jù)時代發(fā)展,讓學生有保持道德底線之上的更為多元個性的選擇嗎?教師在學生有不同聲音的時候,應該讓學生自由辯論,闡述自己的認識和理由,在自我思辨和與別人思辨的過程中碰撞出火花。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時代發(fā)展和傳統(tǒng)優(yōu)良品質的沖突,在教師的引導下尋求適合自己的、符合時代現(xiàn)實的節(jié)儉,這種思想和做法不是僵化的、模板化的,不是能不能和行不行,而是個性的、自我的,是該怎么做和可以怎么做的。這樣的教學才能幫助學生建構起屬于自己的道德認知,才能指導學生的社會生活。
教師幫助學生形成的道德判斷要有利于形成假設,有利于學生了解事實或解決問題,可以根據(jù)資料和事實檢驗假設。學生形成的初步道德判斷可通過檢驗形成基本結論,即必須能解決道德沖突,重構道德認識或者提升道德認識,有助于學生獲得較為主流和正確的道德判斷。也就是說,學生的道德形成首先得建立在“法治”這一道德底線之上,其次要符合社會和自我的道德價值觀,還要有長期持續(xù)發(fā)展的空間,這樣形成的道德判斷才能指導學生的生活,才能和學生共同發(fā)展,才能幫助學生擁有更高層次的道德生活。
如教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和大自然》中的《花兒草兒真美麗》時,教師要怎樣滲透“愛護植物,愛護環(huán)境”的道德認知,幫助學生形成經(jīng)得起檢驗的正確的道德判斷呢?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編排中就考慮到了學生的道德沖突。如“花兒真香,采一朵回去……”是學生真實、自然的想法,他們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種行為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在這種想法與反對聲音“這里的花不能采”的沖突中,教師不能只是簡單粗暴地告知學生不能采花,而是要讓學生先思考“如果我采了花會怎么樣”“我需不需要去勸阻其他人采花”“我應該怎樣勸阻”,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道德假設——“不能采花,采花會破壞環(huán)境”。然后教師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講故事、現(xiàn)實對照等方式,讓學生進一步檢驗自己的這種道德假設是否正確,從而建立起可解決道德沖突的道德判斷:人人都來采花,美麗的景色就不復存在了;花兒這么美,是屬于大家的,不是屬于某一個人的,我們不能把花采回去;如果人們有這種不當?shù)男袨?,我們要適時勸阻……這樣教學,使學生的道德認知經(jīng)歷“初步認知——事實檢驗——初步建構”的可循環(huán)、可驗證、可重構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建立起可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道德判斷。
在“立德樹人”教學中,教師既要善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取向,又要善于引導學生發(fā)展道德行為實踐;既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成長、個體尊嚴與價值意義,又要將學生長期的個體發(fā)展與社會和國家的發(fā)展相結合,使學生不斷積淀、豐富、重構自己習得的真實的道德認知,達到真正“樹人成才”的目的。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