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賢江
[摘 要]在語文課堂中適當開展一些體驗活動,讓學生在體驗活動中獲得技能,形成概念。這樣,課堂不僅“鮮活”了起來,而且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可從激情朗讀、情境體驗、創(chuàng)編故事、演唱歌曲等方面來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guān)鍵詞]語文課堂;體驗活動; 鮮活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7-0030-01
語文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huán)境。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善于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體驗式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從個體積累的語言習得經(jīng)驗出發(fā),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那么,體驗活動該如何開展才能讓課堂“鮮活”起來呢?
1.教師范讀
作為語文教師,若能用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朗讀課文,讓自己的立場、觀點、情感,在激情范讀中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出來,就能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例如,我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出示了圓明園毀滅前和毀滅后的插圖,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聽我朗讀。我時而激昂豪邁,時而低沉內(nèi)斂,給學生以心靈的震撼。學生的情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感染,他們仿佛也置身于當時的圓明園中,感受到了帝國主義殘酷的侵略以及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
2.學生自讀
范讀固然能夠發(fā)揮示范啟發(fā)的作用,但是學生獲得的感受是單一的。這時,自讀的加入就能讓學生獲得不同形式的情感體驗。
例如,我在教學《一夜的工作》時,在范讀后引導學生自由朗讀,然后讓學生自由討論,探究總理生活的簡樸。這時候,有一個學生提出疑問:“說總理生活簡樸,那為啥他住的會是‘宮殿式的大房子呢?”此時,我抓住這一教學生成點,因勢利導,讓學生去體會:作者是將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和室內(nèi)陳設的極其簡單進行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周總理勤儉樸素的品質(zhì)。
葉圣陶先生曾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毙W生的情感是伴隨著清晰的表象和正確的理解不斷深化的。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依據(jù)語言文字進行定向引導,讓學生進入課文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借助語言、聲音、圖像等來感受形象,領(lǐng)悟課文的情感。
例如,三年級下冊《荷花》一課描寫了荷花的美,主要體現(xiàn)在文中“我”跟一池荷花激情的舞蹈這個片段中。我告訴學生,這是作者情感的升華處,但學生卻讀不出其中的美。于是,我播放了優(yōu)美的小曲兒,讓大家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有的說:“我看到了小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邊飛邊唱著歡快的歌?!庇械恼f:“我看到了蜻蜓飛著飛著就落在了荷葉上?!庇械恼f:“我看到了螢火蟲飛過來停在了荷葉上照亮我們?!庇械恼f:“我看到小魚兒把頭探出水面,吐著小泡泡,好像在說,歡迎你們下次再來?!薄?h3>三、創(chuàng)編故事,印象深刻
聽故事是小學生的天性。在課堂教學中,有很多文章教師不妨把它們編成故事來講,這樣學生定能獲得更深的情感體驗。
例如,我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所見》這首古詩時,課的伊始我并不著急導入新課,而是先給學生們講故事:在一個很偏僻的小山村里,有一個小孩子名叫石娃,年紀和你們差不多,他天天去山坡上放牛。有一天,石娃照舊騎著他的大黃牛,高高興興地唱著山歌朝著一片樹林走去。奇怪了,怎么大黃牛突然不走了?再定睛一看,石娃也立刻閉上了嘴巴。哦!原來是前面的樹丫上有一只可愛的知了在盡情歌唱。石蛙輕輕走上前去,屏住呼吸,猛地雙手一合,“啪”的一聲,“哈哈哈,哈哈哈……”石娃笑了。原來,知了已經(jīng)被機靈的石娃捉住了。此后,石娃還是天天來放牧,只不過又多了一件事——捉知了。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所見》。
學生聽了故事后,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課文學習中,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音樂作品因其獨特的表現(xiàn)力和聽覺刺激,能使人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心理感受。它猶如文學作品一樣,可以讓人與人之間產(chǎn)生心靈碰撞。
其實,大部分詩詞都可以進行演唱。我們將由古詩詞改編的歌曲引入課堂,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李煜的《虞美人》、陸游的《釵頭鳳》、孟郊的《游子吟》、岳飛的《滿江紅》、柳永的《雨霖鈴》等。指導學生學唱這些歌,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記憶,還能讓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中感受到詩詞的內(nèi)在意蘊,獲得不一樣的學習體驗。
總之,通過將多種形式的體驗活動引入課堂,語文教學變得真正“鮮活”起來,學生的學習也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