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錦燕 李立
摘要:非虛構寫作在后真相時代的再度興起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它在媒體技術的幫助下獲得了更加豐富復雜的文本特征。事實核查被運用于非虛構寫作有著必要性和緊迫性。在非虛構寫作的豐富和復雜、后真相時代社會認知現(xiàn)狀,以及媒體技術迅猛發(fā)展的共同作用下,事實核查獲得了智能化和社交化等新特點。
關鍵詞:非虛構寫作;事實核查;后真相;社交媒體
“后真相”(Post-truth)時代的來臨和“非虛構(Non-fiction)寫作”再度興起是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引發(fā)了廣泛熱議的兩個現(xiàn)象。就“后真相”而言,它在2016年之后成為了西方學界重點關注的話題,各種與“后真相”有關的學術活動紛紛舉辦,大量著作陸續(xù)出版。①就“非虛構寫作”而言,2012年普利策新聞特稿獎頒給了多媒體融合報道《雪崩》(Snow Fall,《紐約時報》出品),2015年白俄羅斯女記者、非虛構寫作名家阿列克謝耶維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等全球矚目的事件,都不斷讓人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非虛構寫作”領域。在中國,“后真相”和“非虛構寫作”相續(xù)在2017年和2018年的新聞傳播研究領域成為學者們重點關注的熱點話題,②而“非虛構寫作”在中國的文學領域也風頭仍勁,呈現(xiàn)出文學出版、文學期刊和網(wǎng)絡寫作三足鼎立的局面。③
無論是“后真相”還是“非虛構寫作”,都因與“事實”之間產(chǎn)生了確定和悖離的現(xiàn)實關系和邏輯關系而獲得了它們的身份、特征和規(guī)定性?!昂笳嫦唷弊铒@著的一個特征是“客觀事實的陳述,往往不及訴諸情感和煽動信仰更容易影響民意”④;“非虛構寫作”強調的是它所從屬的活動及活動生產(chǎn)出的文本首先突出其事實性。⑤
當我們在使用“事實”這一概念時,“常指真實存在著或存在過的事物,或發(fā)生的事情,它能通過認識能力去發(fā)現(xiàn)與辨識,并通過一定方法判斷真假?!雹抻羞@樣的預設,按照一定程序去辨識和評判真假的“事實核查”(Fact-checking)就具有了前提性和可能性。在這樣的邏輯鏈條上,“事實核查”“后真相”和“非虛構寫作”必然地有了重要且密切的關聯(lián)?!笆聦嵑瞬椤辈粌H成為保證“非虛構寫作”活動和文本真實品質的方法和手段,也成為解決“后真相時代”諸多癥候的一種努力。
一? “非虛構寫作”在后真相時代的興起
所謂“后真相”時代的來臨源于“假新聞”的泛濫和它們令人吃驚的對現(xiàn)實世界具有的影響力和決定力?!昂笳嫦唷北碚髁私裉焐鐣臍v史性存在所發(fā)生的重大變化,標志著我們的時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境遇。作為一種話語范式的社會實踐,非虛構寫作再次在新聞報道中廣泛使用,⑦并發(fā)展出很多新的特征,反映出一種和后真相時代對事實和真相輕視相反的社會心理狀況和趨勢。
關于“非虛構寫作”,《人民文學》給出了一個解釋:“深入翔實、具有鮮明個人觀點和情感的社會調查”⑧。非虛構是文學新聞化和新聞文學化兩種沖動合流的結果。其文學面向表現(xiàn)為報告文學,新聞面向表現(xiàn)為新新聞主義和特稿。在20世紀90年代,新新聞主義有了進一步發(fā)展,成為了所謂“非虛構寫作”⑨。中國的“非虛構寫作”至少有過幾波發(fā)展。在新一輪發(fā)展中,多媒體非虛構寫作產(chǎn)品紛紛涌現(xiàn),如騰訊2016年度打造的特稿作品《遠洋夢魘:中國船員被海盜劫持的1671天》。這部作品是專門為移動終端打造的可視化產(chǎn)品,集文字、圖表、圖片、漫畫、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和手段為一體,講述了中國船員在索馬里被海盜劫持的真實故事。
再度興起的非虛構寫作和在傳統(tǒng)媒體黃金時代風靡一時的特稿雖然有親緣關系,有共同的旨趣,存在影響和被影響的關系,但與后者相比,前者的寫作主體更加多元,在寫作范圍上也更加廣泛,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得當下的非虛構寫作呈現(xiàn)方式更為豐富,敘事的風格也更為復雜多樣。同時它受到商業(yè)邏輯影響,被整合進資本市場運作軌道,成為“文化產(chǎn)業(yè)商品化鏈條上的重要資源類型”⑩。
二 “后真相”的諸多癥候及“事實核查”
中國新一輪“非虛構寫作”興起的時間和世界范圍內“后真相時代”的來臨有明顯的同步之處。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信息的記載符碼失去了任何“指代”的要素從而帶來了“信息方式的革命”11,另一方面增強現(xiàn)實和虛擬現(xiàn)實等技術的應用,拓展出物質現(xiàn)實的新維度,甚至生成了具有外在于人類主體的物質性的新型現(xiàn)實,12因此主客體不再像過去那樣涇渭分明,而是相互滲透。信息技術賦權給個人,也深刻影響了傳統(tǒng)機構媒體。新傳播技術普及所帶來的賦權效應使得信息的生產(chǎn)、分發(fā)和消費的個性化、彌散化、網(wǎng)絡化特征極大凸顯。與此同時,傳統(tǒng)新聞業(yè)及專業(yè)新聞機構卻在衰落13。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后真相”并沒有那么可怕,我們需要“從時空變遷的角度理解多元真相,認識到真相本身的多樣性、復雜性?!?4
這種認知給了真相可獲性一個機會。目前學界、專業(yè)媒體和數(shù)字媒體公司將希望寄托在一種在新聞業(yè)存在已久的制度和操作——“事實核查”(Fact-checking)上,冀圖通過后者解決后真相危機。早在1920年代,美國《時代》周刊最早成立了事實核查團隊。20世紀中后期,隨著新聞專業(yè)主義和社會責任論的興起,更多媒體開設了事實核查部門。15事實核查不僅是一套操作規(guī)程(流程),一種行業(yè)制度,一場新聞運動,發(fā)展到現(xiàn)在更成為一種新興的新聞樣式,通過“向受眾提供清晰的、經(jīng)過嚴格核查的信息,從而幫助他們運用事實”,由此重塑新聞業(yè)作為事實提供者的重要角色。16實踐已經(jīng)證明,通過關于事實核查的專業(yè)知識培訓,受眾(用戶)對事實信息的分辨能力就會顯著提升。17通過事實核查手段的使用,之前不可靠的新聞源必將透支其信用從而失去人們的信任。
三? 社交媒體時代“非虛構寫作”的多維事實核查
(一)非虛構寫作事實核查如何可能
非虛構是以否定的方式站在文學端對基于真實準確地再現(xiàn)事實基礎上形成的對“真相”的突出。由于真相“永遠是經(jīng)過一定的結構性或程序性處理過的被再現(xiàn)的‘真相”18,因此經(jīng)由“事實核查”獲取某種意義的“真相”,在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上都是沒有疑義的。從操作的角度講,事實核查可看做是一種文本勘測,而非虛構寫作最終總是以與其他文本相互關聯(lián)的文本的形式出現(xiàn)。文本勘測就是通過這個關聯(lián)的網(wǎng)絡,檢測以信息方式存在的事實其可信度以及與該文本網(wǎng)絡中的其他事實信息之間的關聯(lián)度。
(二)非虛構寫作事實核查的意義
事實核查首先可以降低非虛構寫作文本在傳播后形成的爭議。2013年2月,《人物》雜志刊載了《厲害女士》,主角是河南省蘭考縣袁厲害,她常年收養(yǎng)棄嬰,獲得了很多社會榮譽。該文之所以會引發(fā)爭議,其中一個原因即是其事實出處受到普遍質疑,寫作者采信并編織入寫作文本中的事實未經(jīng)全面證實。19其次,事實核查可以幫助非虛構寫作站在新聞業(yè)的基點上為社會矯正偏誤。非虛構寫作秉持傳統(tǒng)新聞業(yè)堅持的現(xiàn)實主義認識論(realist epistemology)的基本原理,即現(xiàn)實的外在性、事實的可知性等,以及踐行它們的交往準則:尊重事實,呈現(xiàn)事實,以事實推導結論。20因此作為新聞業(yè)核心靈魂堅守者的非虛構寫作,可以起到在新的時代里守望社會,監(jiān)測現(xiàn)實的功用。
(三)非虛構寫作事實核查的實施
新聞業(yè)事實核實的理念與原則是:“不得隨意添加不存在的東西;不得欺騙受眾;盡可能使你的方法和動機透明公開”21,《哈佛非虛構寫作課:怎樣講好一個故事》為非虛構寫作確立了不可以合成人物和場景、寫作必須基于可靠的信息源、不能糅合時間、不能無中生有表述當事人的想法等邊界。22通過查閱資料,再次溝通確認等方式,對稿件中的消息源引語、專業(yè)知識和背景細節(jié)等進行核查。23近年來非虛構創(chuàng)作受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影響,借用深度調查和民族志田野考察的方式去觀察、記錄并進行內容創(chuàng)作。24
在流程上,雖然事實核查的程序在稿件接近完成的后期才會正式啟動,但事實核查的工作基本是從選題確定到最終成稿,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程度不同的參與,事實核查要全程跟進稿件的采編過程。25
在事實核查中,對信源的再訪和信息比對是最重要的。由于非虛構寫作的復雜性,與常規(guī)新聞的事實核查相比,有時候它還會使用到更為專業(yè)的文獻輔助進行事實核查。事實核查員在核查《傳奇古典謀殺的終結》的時候,遇到一個對戰(zhàn)、機器人被激怒后向棋盤發(fā)電致棋手死亡的案例。核查員發(fā)現(xiàn)這些信息最初是來自于一個以大量制造假新聞著稱的小報,繼續(xù)深挖那個報道中被電死的俄羅斯冠軍也沒找到相關資料,于是判斷這個信息很可能是假的,作者就刪掉了相關的部分。26
(四)非虛構寫作事實核查的進展
當前數(shù)字技術和智能技術也進入到西方新聞業(yè)和數(shù)字公司的事實核查實踐中?;谥悄芗夹g和大數(shù)據(jù)的事實核查已成為當前事實核查的重要手段。智能核查算法能夠從新聞來源、內容、傳播網(wǎng)絡等方面進行核查。例如Full Fact開發(fā)了采用統(tǒng)計分析、自然語言處理工具的手機APP程序,可以用來輔助媒體進行事實核查。27除了這些技術,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的事實核查還可以借助于互聯(lián)網(wǎng)和社交媒體的“眾包”機制和“自凈”功能來實現(xiàn)。2019年初,知名自媒體“咪蒙”旗下微信公眾號“才華有限青年”發(fā)布的《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引發(fā)極大關注,因其故事情節(jié)被質疑存在諸多不實之處引發(fā)熱議。網(wǎng)友們運用邏輯和常識進行判斷,各專業(yè)細分領域的從業(yè)者貢獻自己的經(jīng)驗和判斷,最終形成無影燈效應,讓虛假的“非虛構寫作”現(xiàn)出原形。
結? 語
“事實核查”具有解決后真相時代之癥候的潛力。與此同時,非虛構繼承以公共性和社會主體利益訴求為特征的專業(yè)取向,承擔介入現(xiàn)實和影響現(xiàn)實初衷的新聞實踐和話語實踐,對抗“后真相時代”的虛無主義和相對主義,為社交媒體時代的用戶提供具有真實性、趣味性、深度兼?zhèn)涞亩鄻踊谋?。畢竟,無論世界如何改變,事實為社會公共生活奠定規(guī)范性基礎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
注釋:
①於紅梅、潘忠黨:《近眺異邦:批判地審視西方關于“后真相”的學術話語》,《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年第8期。
②陳力丹、王敏:《2017年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十個新鮮話題》,《當代傳播》2018年第1期。
③韓松剛:《在風中呼喊,在廢墟中看見一切——2016年非虛構文學綜述》,《當代文壇》2017年第4期。
④《牛津詞典2016年度詞:“后真相”》,《廣州日報》2016年11月。
⑤陸曄:《文學新聞:特征、文化價值與技術驅動的未來》,《新聞記者》2018年第5期。
⑥劉松青:《存在“規(guī)范事實”嗎?》,《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年第5期。
⑦束開榮、劉海龍:《2018年新聞學和傳播學研究》,《國際新聞界》2019年第1期。
⑧《人民文學》編者:《留言》,《人民文學》2010年第2期。
⑨王艷:《媒介融合背景下非虛構新聞寫作的實踐研究》,暨南大學2018年碩士學位論文。
⑩黃典林:《話語范式轉型:非虛構新聞敘事興起的中國語境》,《新聞記者》2018年第5期。
11Mark Poser. The mode of information:Poststructuralism and social context. Cambridge,UK:Policy Press,1990.
12Luciano Floridi. The 4th revolution:How the infosphere is reshaping human re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
13黃典林:《話語范式轉型:非虛構新聞敘事興起的中國語境》,《新聞記者》2018年第5期。
14基恩、單波、肖珺:《數(shù)字通信革命視角下的后真相反思》,《新聞記者》2018年第8期。
15王君超、葉雨陽:《西方媒體的“事實核查”制度及其借鑒意義》,《新聞記者》2015年第8期。
16張?zhí)锾铮骸墩嫦嗍恰昂笳嫦唷睍r代的解藥嗎?——“后真相”語境下事實核查新聞的發(fā)展與挑戰(zhàn)》,《新聞戰(zhàn)線》2019年第1期。
17虞鑫:《語境真相與單一真相——新聞真實論的哲學基礎與概念分野》,《新聞記者》2018年第8期。
18藍江:《后真相時代意味著客觀性的終結嗎?》,《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4期。
19馮力:《塑造人物與再現(xiàn)偏差——人物類非虛構寫作中諷刺修辭的效果及爭議》,《新聞記者》2018年第5期。
20Ilkka Niiniluoto. Critical scientific realism. Oxford.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1[美]比爾·科瓦奇、湯姆·羅森斯蒂爾著:《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新聞從業(yè)者須知和公眾的期待》,劉海龍、連曉東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80頁。
22轉引自蔡笑元、王志安、陳實、楊旭:《非虛構寫作:規(guī)則與底線》,《青年記者》2019年3月(上)。
23轉引自蔡雯、李婧怡:《“非虛構寫作”對新聞編輯業(yè)務改革的啟示》,《當代傳播》2018年第4期。
24周逵:《默會的方法:非虛構寫作中的民族志方法溯源與實踐》,《新聞記者》2018年第5期。
2526《專訪“真相看護者”:在中國做一名事實核查員是怎樣的體驗?》,騰訊傳媒公眾號全媒派,2017年11月29日。
27雷曉艷:《事實核查的國際實踐:邏輯依據(jù)、主導模式和中國啟示》,《新聞界》2018年第12期。
(作者單位:宋錦燕,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李立,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責任編輯:蔣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