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冬琳
摘 ? ?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新局面。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入思政內容,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關鍵詞: 思政教育 ? ?文化自信 ? ?大學英語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發(fā)言引發(fā)了整個教育界乃至全社會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為新時代的高校發(fā)展道路指明了方向,確立了新的目標,也對廣大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和中國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承者,肩負著巨大的歷史使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中流砥柱和新生力量。在教學中尤其是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入思政內容,可以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對于使其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具有重要及深遠的意義。
二、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
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應該長期堅持不斷改進的過程。每一個高校教師都應該把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作為首要任務,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弘揚正能量,把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為建設和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貢獻自己的畢生力量。高校英語教師由于和西方文化接觸的機會比較多,時間比較長,因此肩負的責任更加重大。廣大英語教師在提高自身政治覺悟的基礎上,一定要引導學生不受西方錯誤價值觀的誤導,了解新時代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牢牢樹立報效祖國、弘揚中國文化的堅定決心和信念。
2.1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經濟飛速發(fā)展,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很多人在日常會話中夾帶英文單詞,報紙雜志上頻繁出現英文單詞縮寫的情況。新聞出版總署曾經發(fā)出通知,要求規(guī)范使用漢字,禁止在出版物中任意夾帶英文單詞或字母縮寫等外國文字。光明日報曾經就此話題發(fā)出問卷,目的在于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中國文字優(yōu)美靈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有責任和義務將它們傳承、發(fā)揚光大,保持漢語的純潔性。
大學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教學,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具有特殊性,因為其選用的教材大多出自英美的報紙、雜志和書籍,不可避免地帶有西方文化的元素。如果教師沒有文化自信,必然無法有效地向學生輸送正能量。因此各個高校應該把提高整個教師隊伍的政治覺悟放在首要位置,否則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就是一紙空談。
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深層次的內在強大力量,是植根于中華大地五千年文明的濃縮和精華,更是中國精神的完美詮釋和體現。因此,如果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采取切實可行的手段,巧妙地加入思政內容,通過文化對比等各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反而更具說服力,更有助于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2.2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途徑
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定要避免喊口號的方式,而應該通過日常教學進行持續(xù)滲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現代科學和通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給人們帶來了新鮮快捷的資訊,給人際溝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時效,但是應該看到由此可能產生的各種負面影響。學生們思維活躍,比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廣大的英語教師在提高自身政治覺悟的同時,也要利用基礎課和學生接觸機會比較多的優(yōu)勢,將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作為一個長期堅持不懈的任務和目標。廣大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到自己肩負的重要歷史使命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任重而道遠。英語教師將這個目標細化到日常教學中,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首先,要求學生了解中國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新成就及社會上國際上的熱點問題,比如“一帶一路”給中國乃至全世界帶來的新的發(fā)展機會和機遇及在中國召開的各種高峰論壇對推動世界經濟發(fā)展,突出中國在世界話語權發(fā)揮的重要作用。要求學生用英語在課堂上展示,組織學生對話題進行討論,并可以作為平時成績考核的一部分。這樣一方面學生可以提高口語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展示,切實把握中國在新時代發(fā)展的脈搏,深刻體會到只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中國就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到發(fā)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很多經濟指標在世界居于領先位置的深層次原因就在于我們制度的優(yōu)越性,這種制度的優(yōu)越性是西方國家所不具備的,這種發(fā)展速度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這樣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就會油然而生。
其次,在課文中也會出現一些西方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的內容,教師可以因勢利導,由此引出國學的一些知識。國學博大精深,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是世界上公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后人稱為“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與穆罕默德、耶穌和釋迦牟尼一起,被稱為締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儒家思想中早就倡導禮樂文明,那時西方的宮廷禮儀還遠遠沒有誕生。另外,儒家所倡導的“天人合一”的概念,其實早就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為人類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今天習主席所倡導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也充分體現了儒家樸素的生態(tài)發(fā)展思想。由此可見,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庫,具有極強的前瞻性和巨大的生命力,我們要充分挖掘開發(fā)這個寶藏,用它指引我們走向更加輝煌光明的未來。
再次,對于課文中出現的西方節(jié)日,教師在進行解釋的同時,也可以和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進行對比分析。西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諸如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萬圣節(jié)等多半和宗教相關,然而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背后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人文關懷。清明節(jié)不僅寄托對逝去親人和祖先的哀思,更是用來懷念那些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獻出寶貴生命的烈士們。重陽節(jié)充分體現對于老人的尊重,是對他們?yōu)樯鐣瞰I一生的肯定。春節(jié)更是中國人一年一度家庭團聚的盛會,無論是象征團圓的餃子,還是寓意美好的年糕,都體現了中國人萬水千山也阻隔不斷的親情和世代相傳的“家和萬事興”的優(yōu)良家風。這些豐富的文化內涵是西方文化所不具備的,也是融入千千萬萬中華兒女血液中的最美好的情懷。
最后,可以通過四級考試中占比很重的翻譯練習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最近幾年的四級翻譯題都是圍繞中國元素展開的,因此教師可以節(jié)選諸如十九大報告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我們國家建設的偉大藍圖,使他們了解到肩負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使命。或者選取諸如中國古建筑、手工藝、歷史著名人物、歷史人文景觀、歷史名城等之類的段落進行翻譯練習,因為這些凝結著華夏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神,并體現國家尊嚴和民族利益的人物形象、符號或風俗習慣。在練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全方位地了解中國新時代的發(fā)展狀況,加深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
高校教師可以在各自的學校里組成研討班和討論組,及時總結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內容的方法和經驗,相互借鑒和交流共享,將思政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同時應該緊緊把握時代脈搏,了解治國理政的新動態(tài),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推動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三、結語
在高等教育中巧妙融入思政內容任重而道遠,是新時代賦予高校教師的新使命,也是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使命。需要每一名教師在提高自身政治覺悟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鉆研各種可行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尤其是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老師,更要抵御西方錯誤價值觀的影響,向學生傳遞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肩負起歷史的使命,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傳承者和接班人,成為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和發(fā)揚者。
參考文獻:
[1]黃立鶴.大學外語文化建設與思政教育新途徑[J].湖北光波電視大學學報,2009,29(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