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李利芳
【摘要】新時代是信息時代,多媒體技術、信息化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并促進職業(yè)教育越來越走向網絡化、多元化、個性化發(fā)展。這對傳統的教育方式既是嚴峻的挑戰(zhàn),又是千載難逢的發(fā)展機遇。讓受教育者變?yōu)樽约航逃约旱娜?,是現代信息教育區(qū)別于傳統教育的顯著特征。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教學 ?自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8-0171-01
我國傳統的教學結構是在行為主義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教學模式。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由于長期忽視對學生個體的自主思維能力、高級的認知能力和實際動手的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信息化背景下對人才素質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使以知識傳播為核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yōu)橐浴爸黧w-主導”教學理論為指導,創(chuàng)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和學科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為主體的獨立性、自主性和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地獲取信息資源,整合知識結構的能力,優(yōu)化學生主體內在的知識結構。
廣義的教學模式是指在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上的教育思想、具有可實施的教育理論和具有實際意義的學習理論指導下,在一定環(huán)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wěn)定結構形式。在傳統教學過程中一般包括教師、學生、教材等三個要素,在現代信息化教學中,通常要運用多種教學媒體。因為需要明確學生、教師、教材、媒體等四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優(yōu)化彼此的關系,從而形成新型的教學模式。
“主體—主導”型教學模式就是在教育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實際教學中通過任務驅動等多種有效的方式,在信息技術手段的配合下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或困難,教師及時給予引導和幫助。同時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培養(yǎng)利用信息技術獲取信息、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在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和建構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獲取學科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提高信息素養(yǎng)水平。
“主體—主導”型教學模式是突破了時空限制,不再把學習時間限制在課堂上,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課前自學、課中合作,課后拓展。這樣做的優(yōu)點是提高了課堂教學容量,我們在制作多媒體課件、藍墨云班課、微課時,充分考慮利用動畫、色彩等來表達原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便表示的內容,這一改變,學生感覺理解起來容易了,教學難點的門檻降低了,在課中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使學生在做中教、做中學的情況下,學生的認識水平也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最后我們可以將體現教學優(yōu)勢的課程與網絡技術相結合,構建新的教學資源,使學生隨時隨地的在信息環(huán)境中學習。
“主體—主導”型教學模式的教學結構包括:“提供平臺,自主學習”→“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多元交流,合作互學”→“實踐應用,拓展創(chuàng)新”→“總結評價,提升認識”。
(1)提供平臺、自主學習:教師提供接近學生認知發(fā)展區(qū)的平臺,組織學生課前通過QQ、藍墨云班課、微課等多種信息手段提前學習。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去發(fā)現學習。目的使學生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主動構建新知,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公開課《電磁感應》教學時,在班級的微云資料庫中提供課前微課“電磁感應的條件”,結合教師精心設計的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習“電磁感應的條件”時,教師設計一個導學大綱,再播放有動畫和Flash課件的微課,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去自主探究。此外,教師也可在課前將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在微課中通過實驗的方式展示給學生,為學生提供內容豐富的學習平臺,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在班級的微云資料庫中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方法進行有效學習。
(2)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課堂中教師以多媒體等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注意,激發(fā)自主學習的愿望,同時貫穿一定的知識、能力、德育三維目標,激發(fā)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和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不畏困難、持之以恒的精神。學生在情境中發(fā)現問題,確定學習內容和目標。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是關鍵,提出問題是目的。主要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感人的情境,愉快精彩的活動或者提出富有誘惑力的問題,師生共同探索研究的方向。目的是引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動機,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3)多元交流,合作互學:在課前,學生自主學習,課中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后,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必要的動手實驗、討論和交流,提出不同意見的爭論,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入全面,真正實現做中學、學中做的效果。鼓勵學生敢疑、敢想、敢說、敢討論,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把學習成果或問題反饋出來,在交流中形成共識,培養(yǎng)一定的觀察歸納相關信息的能力,通過師生、生生、人機互動,擴大學生的理解范疇,優(yōu)勢互補,養(yǎng)成合作的意識。
(4)實踐應用,拓展創(chuàng)新:教師通過這種開放性的課程教學,學生在職業(yè)學校通過基礎課的學習,結合專業(yè)課程知識,將基礎理論與專業(yè)實操相結合,真正的能夠明白生產生活中的原理。學生利用開放的教學資源將課堂知識向課外生產活動延伸。同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興趣,有針對性的選擇學習相關內容。參加省、市級各種各樣的技能比賽、創(chuàng)新比賽,獲得榮譽提高個人自信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5)總結評價,提升認識:課堂教學評價的多元化,是教育部提出新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的要求,其中在認知過程中的評價方法與功能,以及突出學生之間的互評和學生自評,是多元化的具體體現,改變了以往教師單一評價的不足。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根據以往的經驗,為了能夠實驗課堂評價的實時性、全面性、客觀性,我們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交互性、參與性,采用校園網絡實現了三級多樣評價體系,除了可以實現課堂上學生的自評、互評,師生之間的互評,還可以實現教學主管領導通過校園網查看課堂實錄和學生對教學質量、教師授課的評價,最后對課堂教學質量的總評,指出本節(jié)課教學中的成功、不足與改進之處。真正有效地落實評價多元化的問題,通過自評互評成功的提高了教師和學生的認知。實現了學??傮w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高潔,楊改學.我國信息化教學設計研究的發(fā)展現狀分析[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8年3期.
[2]吳偉民.現代教育技術導論——認識現代教育技術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第4章信息化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
[3]閻立欽.“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教育研究》1999年第七期.
[4]李克東.“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建構新型教學模式”[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