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華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8-0035-02
所謂深度學習就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的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既具有獨立性、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又有合作精神的學習者。
小學語文深度學習以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語文學科課程為基本載體,通過單元主題教學,實現(xiàn)語文深度學習。學習過程中重視對文本的多角度建設,使學生與文本中的語言內容建構全新關系。
一、于山重水復中,得柳暗花明。
面對一篇文本,教師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山重水復,頭緒萬千。教師要善于從中提煉出核心信息,引導學生進入深度學習,進行個性化的感悟。比如:一個字詞、一個句段、一個能力點等等。通過一個精當?shù)摹⒂^點鮮明的話題,來切入文本,就可以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比如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冰項鏈》一課,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師重在引導學生遷移本單元前兩篇課文中習得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應用并檢驗,學會閱讀長文章。課堂上,結合本課的導語,提煉出“變”這一主題詞,通過小組合作、全班合作、師生合作等形式,運用“小標題串聯(lián)法”把握主要內容,了解銀項鏈是如何“變”成冰項鏈的,梳理故事情節(jié)。基于以上環(huán)節(jié),結合小說的文體特點,指導學生運用邊讀邊想、前后聯(lián)系的方法,自讀自悟、全班合作重點賞讀等方法,探尋項鏈之“變”的過程和原因,感悟人物形象。
將長長的課文通過一個主題把散亂的“珍珠”串聯(lián)起來,統(tǒng)整成一個“集成塊”,使文章的“文眼”,成為教學的觸發(fā)點、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師生成長的共振點,教學的課眼,課堂的靈魂。
二、掬源頭活水,尋一渠清澈。
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文本的規(guī)定性,也要善于通過補充教材,拓展內容,重組資料,充分利用、合理開發(fā)、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實現(xiàn)對教材、課堂、教師自身的不斷超越。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博覽群書,開闊眼界。給學生更廣闊的視野,就好比引來源源不斷的活水,使學生思路打開,同時將思維引向深入。
薛法根老師講授《示兒》一課,在讀課題、解詩句、感詩情前三個板塊教學之后,精心設計了知詩人板塊。讓學生深入探究:愛國詩及愛國詩人燦若星辰,為何朱自清說陸游“才配稱為愛國詩人”?通過補充陸游的家世簡介、陸游的一生經歷、陸游一生多個階段的愛國詩作等資料讓學生了解陸游的家國情懷。最后將杜甫、辛棄疾、文天祥等愛國詩人的代表作集成“愛國組詩”,開展主題閱讀;參照閱讀名家對《示兒》等詩篇的解讀評論,以加深理解。以如此廣闊的背景為活水,引導學生從一首詩讀到一個人,進而從一組詩讀到一群人,有效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
三、借半畝方塘,共天光月影。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方塘不大卻如一面鏡子映入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語文實踐活動就如這半畝方塘一樣,映照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yǎng)?!罢Z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以語文實踐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相聯(lián)系,學以致用,獲得新的經歷、體驗、感悟,迸發(fā)創(chuàng)新的火花,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加速語言文字的綜合能力的形成。
如在教學《烏鴉喝水》這篇課文時,烏鴉怎樣喝到水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如何有效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呢?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模擬烏鴉喝水的過程,用瓶子、石子做實驗,觀察水的變化。然后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觀察到的情況,結合觀察談一談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感受直觀刺激,從而產生快樂情趣,于無形中解決教學的難點,并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要善于利用課文的情節(jié)空白點,讓學生用想象豐富人物形象,用角色體驗來升華情感。例如,一位教師講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清平樂·村居》時抓住“相媚好”一個詞語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他們在干些什么?說些什么?”,在想象的基礎上進行分角色模擬表演。師生借助語言實踐點,對文本進行的共同研讀,活動過程本身也成為一份豐厚的課程資源。
成尚榮先生提出的:教學改革絕不能止于有效教學,教學的根本性變革在于以學生的學習為核心,是“讓學”。教師要有解讀文本的能力、根據(jù)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材料進行適當取舍,課堂上有效組織活動收放有度的調控課堂。通過多種有效途徑,讓文本“活”起來,讓孩子“發(fā)展”起來,讓教學“高效”起來,讓深度學習的“磁性”更強烈,促使學生更好地享受語文課堂學習,將學習真正引向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