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
摘 ? ?要: 在物質生活條件逐漸改善的當前社會,貧困生仍是不容忽視的群體,一些學生可能會產生心理問題。對于高中貧困學生而言,教師要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問題及特征,深層挖掘貧困生產生的根源,從根本上給予貧困學生資助,讓他們擺脫心理的困擾,健康成長。
關鍵詞: 高中貧困生 ? ?心理問題 ? ?資助對策
高中貧困學生是近年來被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個弱勢群體,由于經濟方面的生活壓力,自卑心理、人際交往困難等問題突出。在物質貧困和“心理貧困”的雙重壓力下,高中生的人生認知、情緒、意志力等方面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從而影響學習水平、生活狀態(tài)、社會功能等,影響學業(yè)完成和健康人格的形成。高中教師要全面分析高中生的貧困心理產生原因及背景,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幫助高中生走出貧困心理的陰影,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高中貧困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特征
(一)學習成績方面
在經濟生活的困擾下,一些高中貧困生存在學習方面的困擾。首先,這類學生學習動機比較差,由于家庭經濟基礎差,這些高中生缺乏學習動力,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影響成績提升。其次,高中貧困生學習時難以集中注意力,上課時經常走神,長期學習成績不好導致對學習存在一定的逃避心理,最終產生厭倦甚至逃學心理。
(二)自我意識方面
當前高中貧困生比較突出的問題是自我意識方面的問題,具體體現為:自卑心理較重,尤其學生中存在攀比現象,當貧困學生發(fā)現身邊富有家庭的同學能隨意購買喜歡的物品,心里難免產生反差,于是自認為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其他同學,自卑心理形成。導致他們自覺與同學們保持一定的距離,與同學們之間的交流出現裂痕。其次,個別貧困高中生的虛榮心比較重。由于家庭貧困特別敏感不希望別人說自己,于是在學校中常常隱瞞家庭生活狀況,影響同學之間的交往。
(三)人際交往方面
高中貧困生內心有強烈的與人交往的沖動。由于自身家庭方面存在經濟困難,高中貧困生存在自卑與自尊的雙重心理問題,既想得到其他同學的信任,融入大家,又有濃厚的自我保護心理,內心的自卑讓他們逃避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與交往。其次,貧困高中生在與父母的溝通中存在問題,一些貧困高中生的家長,由于貧窮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將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多關心孩子的學習,至于精神方面的需求,不太關心也少與孩子溝通,導致孩子與家長的心理距離越來越大。
二、高中貧困生常見心理問題成因
(一)貧困生自身因素
1.人生三觀存在一定的偏離
高中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學習和成長經歷,但心理上存在一些不成熟,人生經歷相對較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存在一定的幼稚傾向,導致一些高中貧困學生產生心理問題。
2.高中生的青春期綜合因素
高中生尤正值青春期,面臨一些人生問題,需要思考人生的未來去向,思考未來就讀的學校,甚至要思考未來的就業(yè)方向等,這些問題與自身成長存在一些不平衡性,導致他們在知、情、意、行等多個層面的發(fā)展矛盾。面對人生中的諸多矛盾,影響健康成長。
3.缺乏一定的抗挫折心理
一些學生長期生活在經濟困難家庭中,自身成長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挫折的時候,普遍存在逃避的心理傾向。在逃避心理的驅使下,不愿意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哪怕一丁點兒不如意,都可以將他們的意志力打垮。
(二)家庭環(huán)境因素
1.家庭氛圍對高中生成長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第一個接觸的環(huán)境,家庭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發(fā)現,那些生活在關系融洽家庭氛圍中的高中生,性格往往比較開朗,積極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問題,并且有勇于承擔的精神,面對困難時有積極的心態(tài);而生活在家庭氛圍不和諧家庭中的高中生,更容易內心缺乏安全感,不會積極主動關心他人,變得多疑和不自信,影響與家人的親情關系。
2.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高中生心理的影響
父母的教育方法可被詳細地劃分成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及忽視型。其中權威型的父母教育孩子時往往將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地位,更希望孩子乖乖聽話,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見解和反駁的機會,導致孩子的個性被抹殺在萌芽狀態(tài);專制型的家長喜歡控制孩子,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見或見解,不允許孩子有一點頂撞心理,讓孩子完全服從家長的決定與安排,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一般沒有主見,久而久之產生一定的焦慮情緒;溺愛型家長一般對孩子的一切言行都百依百順,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成長的高中生往往比較軟弱或缺乏一定的自制心理;忽視型的父母對孩子則是放任自由,毫不關心,成長于這一方式下的孩子,將來走向社會時往往會產生難以適應的心理,在處理人生問題方面經常左右搖擺、無從決定。
(三)環(huán)境因素
高中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受環(huán)境的影響。社會中有的人崇尚享樂,在此種影響下,本來就與城市存在差距的農村高中生,內心會有不甘與抱怨,對其心理成長不利。此外,在就業(yè)競爭中,一些學生對就業(yè)形勢充滿畏懼與抱怨,產生“讀書無用”的心理。
(四)學校教育因素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高中生的學習成績是家長、學校關注的重要問題,再加上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主要體現在教學方面。所以,一些教師將教學關注點放在學生學習成績方面,常常忽略學生的品德及心理健康層面的教育與培養(yǎng)。貧困學生自身存在一些問題,教師給予關注和幫助的機會較少。
三、高中貧困生心理輔導對策
(一)學校應注重心理健康的宣傳工作
現階段,高中生的健康成長不僅關系到自身健康與發(fā)展,還影響國家的前途與命運。所以,學校應給予高中生一定的關注,尤其是那些貧困家庭的高中生,學校要開展一定的救助宣傳工作,學生貧困家庭給予正面支持與鼓勵,讓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告訴學生眼前的生活困難只是暫時的,只有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和堅強面對,才能憑借努力改變命運。此外,學校還應借助報刊、網絡、電視等媒體進行宣傳,使大眾了解這些學生的生活現狀,爭得更多社會人士的幫助,讓這些貧困學生走出眼前困境。此外,學校應開設一定的心理救助或指導工作,對貧困高中生心理給予指導,讓貧困生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關鍵作用,對于自己的心理問題能夠了解和重視,在接受相關指導教師的幫助下,走出不利于自身成長的心理陰影,成就健康活潑的高中生形象。
(二)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平等民主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對高中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所以,每一科教師都應為高中生創(chuàng)造和諧發(fā)展的成長環(huán)境。實現良好課堂環(huán)境的前提是,教師要采用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為學生的出身而區(qū)別對待他們,讓每一個學生體會到班級課堂的溫暖;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建學風樸實的課堂環(huán)境,積極提倡勤儉節(jié)約的生活習慣,讓每一個學生都以勤儉為榮,以浪費為恥,為廣大學生創(chuàng)造出相互容納與包容的環(huán)境,這樣貧困學生就會有信心與其他同學溝通、交流,逐漸消除學生之間的溝通障礙;最后,教師要鼓勵學生樹立自強自立、奮斗不息的精神品格,讓學生知道一切幸福的獲得都是通過自身努力換來的,讓學生養(yǎng)成勤儉、積極奮斗的學習和生活態(tài)度。另外,教師要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提倡學生必買的東西要買,不該買的東西堅決不買,讓班級中形成良好的消費風尚,拋棄奢侈浪費的人生觀和消費觀,營造和諧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
(三)完善貧困生的輔助工作體系
高中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協(xié)同努力,單從學校這方面來講,學校應充分利用國家對于貧困生的資助政策,極力為貧困生的生活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學校自身可以建立一定的扶助措施,比如建立一定的學習獎學金等措施,鼓勵學生通過努力學習獲得一定的救助,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又有增強學生的自尊心,為學生繼續(xù)努力學習提供一定的動力。
總之,貧困高中生由于物質生活的限制,在心理發(fā)展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作為高中生學習成績和品德的影響者,教師要給予高中生足夠的關注和關心,教師要采取一定的教學方法和指導方式給予貧困高中生點撥,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給予他們心理指導,讓他們心理逐漸明朗起來,從而形成健康積極的心理,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殷乾亮,姜紅仁.論貧困生心理行為及對策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5(05).
[2]周群.中學貧困生心理探因[J].課程教育研究,2013(27):235.
[3]杜豫燕.職業(yè)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教育革新,2007(12):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