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念陽 田甜 李祖祥
摘 ? ?要: “以學生為中心”,是語文教學及教材編寫的核心理念。作為通過藝術虛構反映實際生活的小說作品,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及閱讀寫作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對現(xiàn)行大陸蘇教版、中國臺灣康軒版小學教材中的小說選文,進行比較研究,以期為小學小說教學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科書 ? ?小說呈現(xiàn) ? ?教學研究
隨著教育界對“以學生為中心”這一教學理念的持續(xù)關注,語文教材作為語文教學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其中的選文體裁及內容都是經過編者仔細推敲和時間沉淀最終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小說作為敘述性與虛構性相統(tǒng)一的文學體裁,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教學價值。合適的小說選文內容符合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和認知需求,因此在大陸與中國臺灣地區(qū)小學語文教材中始終占據一席之地。由于兩地教材風格和編寫理念存在差異,因此在小說選文的數(shù)量、篇目、節(jié)選方式等方面均存在異同,值得思考和研究,為教學實踐探索出新思路。
一、小說的特征和閱讀意義
小說是作者通過寫作技巧虛構出反映生活的一類文體,“它用虛構創(chuàng)造出一個虛擬的世界,然后讓讀者通過這個虛擬的世界感受一種別樣的人生,這就是小說的價值”[1]。每篇小說由所有文字和符號構成一個完整的個體,作者通過敘述虛構的故事和巧妙運用藝術手法形成具有獨立性的作品,這些作品或通過虛構表現(xiàn)作者主觀情感,或表現(xiàn)一個人、一類人的形象,也可能是揭示一個社會現(xiàn)象或一個道理,可以說小說是基于社會現(xiàn)實而后經過作者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的產物。高年級小學生通過前期學習能獨立閱讀一個完整的故事,并且通過引導具有試著分析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學習簡單寫作技巧的能力。同時閱讀小說能夠讓學生感知世界,一些經典小說作品構架了學生接觸傳統(tǒng)文化的橋梁。
二、兩地課標綱要中對小說教學的相關要求
課程標準是學科教材編排和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大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小學語文課程第三學段(5年級-6年級)閱讀目標設計中提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閱讀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2]這其中沒有具體提及小說這一文體,而是廣泛包括在敘事性作品這一寬泛范圍中,區(qū)別于初中學段在“文學作品”中的要求,可以看出小學小說教學目標以“故事性”而不是以“藝術性”“文學性”為主。
中國臺灣地區(qū)《語文課程綱要》[3]針對閱讀教學,提出基本理念:激發(fā)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提高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體認中國文化精髓”。重點體現(xiàn)在“欣賞”和“體認”兩詞,更注重的是能力的培養(yǎng)和增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相比較而言中國臺灣地區(qū)《綱要》對于閱讀目標要求明顯寬泛,更傾向于工具性,大陸《課程標準》中關注的是“這一篇”作品的感悟和體會,更傾向于人文性。
三、兩套教材小說選文比較
(一)選文分布
經過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兩套教材的體裁選擇都非常豐富,其中記敘文、詩歌、童話占據比較大的比重。相比較而言,小說的比例比較低,其中康軒版12冊教材中僅有一篇小說,為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文學長廊中的第二篇課文《空城計(改寫版)》。蘇教版因為整體課文數(shù)目更多,小說篇目豐富一些:四年級下冊第8課《三顧茅廬》、五年級上冊第23課《林沖棒打洪教頭》、六年級上冊第5課《船長》,第6課《愛之鏈》、六年級下冊第8課《三打白骨精》。
兩套教材中康軒版教材小說選文單一,僅有1篇,且為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片段節(jié)選。相比較而言,蘇教版教材中的5篇小說選文更豐富、范圍更廣泛,有助于小學生對小說這一文體形成比較系統(tǒng)的認知框架,且四年級就開始涉及,有3篇小說分別選自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三本:《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另有兩篇外國小說分別是杰尼·巴尼特·羅依里的《愛之鏈》和雨果的《船長》。兩套教材小說選文的共同之處是選取了古中國典小說,并且以節(jié)選改編的形式出現(xiàn),更適合高年級小學生閱讀。
(二)小說選文比較
1.相同之處
經過上文選文分布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兩套教材在小說選文上有高度相似之處,各有一篇《三國演義》的節(jié)選片段,其中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8課《三顧茅廬》選取第37回“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所在單元是歷史故事相關單元;康軒版六年級上冊《空城計》選取第95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所在單元為文學長廊,兩文的教學重點都放在古代鮮明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是對智慧和堅持的贊揚,在履行教育功能的基礎上做到弘揚和傳承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
2.不同之處
(1)文字編排構成
以《三顧茅廬》和《空城計》為例,兩篇選文在編排上有所差異,《三顧茅廬》直接由正文和課后習題組成,《空城計》由作者與作品簡介和正文組成,且在這一單元后面的“統(tǒng)整活動”中涉及“認識古典四大小說的閱讀指導”。筆者認為康軒版在編排中可能略勝一籌,標題后的一段簡介交代了節(jié)選原文的背景、時代和特征,并且只用寥寥數(shù)語便交代了故事前因和人物大概形象,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助于引導他們理解文意。單元后的閱讀指導做到了有效遷移,指向名著整本書閱讀,這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潛移默化的指導方式。從《三顧茅廬》的編排和課后習題可以發(fā)現(xiàn),結合面向的是中學段學生,此篇選文的目的更傾向于培養(yǎng)讀寫與造句能力。
(2)課文插圖呈現(xiàn)
以《三顧茅廬》和《空城計》為例,兩篇古典小說選文在課文插圖上也存在差異,《三顧茅廬》中除了課文標題旁有一張郵票插圖,還在課文第二頁插入了一整頁圖畫,畫面顯示劉備正與諸葛亮的童子進行交流,后面跟著張飛和關羽,背景是一片秀麗風景;《空城計》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推動在每一頁的底部都插入一幅長圖,分別是:傳令、彈琴和解謎,人物形象設置上更輕松活潑,符合孩子們的審美。比較而言,蘇教版插圖比較寫意,而康軒版則較為傳神,二者都做到了賞心悅目,細節(jié)設置都比較到位。
(3)課文題材呈現(xiàn)
除了歷史古典小說外,蘇教版還選取了兩篇有關社會生活的外國小說,《船長》一文歌頌了船長臨危不懼、沉著冷靜的品質,《愛之鏈》一文通過寫好人好事的輪回歌頌了社會上的真善美,小說基于生活反映生活,更豐富的題材體系能夠讓學生了解小說的更多藝術魅力,同時鏈接到他們內心,感受到正能量的熏陶,利于學習與成長。
四、基于比較的教學研究思考
兩套教材在小說選文上真正做到了“少又精”,就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古典小說節(jié)選,聯(lián)系兩者呈現(xiàn)的異同和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現(xiàn)狀,現(xiàn)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教材編排應更加注重引導性
蘇教版的古典小說節(jié)選在編排上顯示出節(jié)選片段的獨立性,給一線教師增加了教學難度,像《三顧茅廬》中直接敘述第三次拜訪就顯得有一絲突兀,如果在編排此類古典小說時能有考量地增加課前引導和課后鏈接,可能會幫助孩子們形成對故事乃至對整本名著更完整的認識,激發(fā)閱讀整本名著的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古典小說進入課本的方式應更加豐富,僅有某一篇或某一個專題,數(shù)量比較零散,不具備系統(tǒng)性。
(二)教學中應更加注重延伸意識
小學中的古典小說節(jié)選實際上是幫助剛具備完整閱讀能力的孩子們打開傳統(tǒng)文化的一扇大門,在教學中應具備延伸意識:節(jié)選文本呈現(xiàn)的片段只是一個分支情節(jié),要想沖破小說傳統(tǒng)教學的制約,尋求例如簡單的敘述技巧、更豐富立體的人物形象等新教學目標,就必須樹立立足于全篇的意識,在作家構筑的完整藝術世界里突破教學新高度。
(三)教師應提高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
將不同教材進行比較往往能幫助一線教師發(fā)現(xiàn)教學的新亮點、完成新突破,在倡導整本書閱讀進入小學階段的今天,蘇教版和康軒版中古典小說節(jié)選課文的比較研究給了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如何引入和延伸教學的新啟迪,我們應立足于課本,向外拓展延伸,在研究中不斷豐富知識體系和教學建構。
參考文獻:
[1]王榮生.小說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9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23.
[3]臺灣教育行政部門.國民中小學語文課程綱要[M].臺北:教育行政部門出版社,2012:1.
本文為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大陸與臺灣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傳統(tǒng)文化比較研究——以蘇教版與康軒版為例》項目編號:20171030401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