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恒妮
【摘要】興趣是推動人們探求未知的一種內在力量,也是一個人獲取知識的認知傾向,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一切教育活動應當從興趣開始”,指出了興趣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語文作為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主要課程之一,要提高教學質量,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須注重在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去探究學習語文知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學習興趣;師生關系;情境創(chuàng)設;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小學生因為喜歡某一科目的老師而喜歡學習這個科目,學習成績也比其他科目好一些。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必須在教學中建立一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只有老師和學生的關系融洽了,學生們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才會放松和投入,反之,則會影響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首先,要尊重學生,真心愛護學生。小學生天真、活潑,感情豐富,在教學中老師要注重情感的投入,真正尊重小學生的情感,尊重他們的人格。用溫和的語言進行教學,改變嚴厲的教學態(tài)度,甚至斥責的方法更是錯誤的。要讓小學生在學習中保持放松的心情,放下身段與他們交朋友,形成一種平等、尊重的學習氛圍。
其次,要公平地對待每一名小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實際教學中還要體現出公平性,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不要根據語文學習成績的優(yōu)劣而差別地對待學生,要讓所有小學生感覺到語文老師在教學、處理事情中是公平、公正、合理的。如果語文老師不能公平地對待學生,讓學生認為老師偏心,造成師生關系的不協(xié)調,很容易使很多小學生產生對語文學習的抵觸心理,更談不上培養(yǎng)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了。
再次,要經常與孩子們交流溝通。沒有溝通就沒有成功的教學,良好的溝通交流是建立和諧、融洽師生關系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學不僅是語文知識的傳遞,還是老師與學生溝通交流的過程。小學階段學生的思想還不夠成熟,往往會對老師或身邊同學的行為產生誤會。作為語文老師要善于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隨時關注小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幫助他們消除心理隔閡,讓他們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投入到語文學習中來。
最后,要善于發(fā)現小學生的優(yōu)點和長處,及時給予他們表揚和鼓勵。面對小學生開展教學,語文老師要注意發(fā)現他們的長處和優(yōu)點,多一些表揚和鼓勵,少一些批評和打擊,用賞識教育幫助他們建立起學習好語文課程的信心。對待他們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沉穩(wěn)冷靜處理,注意思想的引導和矛盾的化解。
二、利用情境創(chuàng)設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巧設問題情境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一個巧妙的問題能馬上激發(fā)出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引發(fā)小學生的思考。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從多個角度設置問題情境,去引導小學生產生學習的積極性。
比如,在《田家四季歌》這篇課文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興趣,在新課開始之前,我就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孩子們,當你們看到這個題目之后,你們會想到什么?”學生有的回答道:“老師,這篇課文是和春、夏、秋、冬四季有關的吧?”還有的學生說:“田家四季,是不是說的農民伯伯種田收獲的事呢?”這時另一個學生問道:“這篇課文是一首兒歌,是不是應該唱出來呢?”通過這樣一問一答的問題情境,不僅引起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他們在想象中產生了通過學習課文一探究竟的想法,然后順勢導入《田家四季歌》課文的閱讀和講解,讓小學生在剛才的問題情境中,認真仔細地學習這篇課文。
(二)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
小學生一般都很喜歡聽故事、講故事,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本來就是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描寫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興趣,應該結合課文中故事給學生們創(chuàng)設有趣的情境,讓他們在學習中進行表演和模仿。
比如,在《大小多少》這篇課文教學中,在讓學生們學習課文以后,就可以結合課文創(chuàng)編故事。給孩子們分派黃牛、小貓、小鴨子等角色,然后根據課文創(chuàng)編故事對話和表演,課堂氣氛也隨之就活躍起來了。在故事表演中老師給予必要的指導,要求學生把握好故事中的角色定位,準確熟練地說出編制的語句。在這種故事情境中學習語文,不僅提高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加深了他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深刻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三、融入生活內容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比較簡單,一般都對自己身邊生活中的事物感興趣,而且小學語文中內容很多都與生活有關。比如 《春夏秋冬》描寫的是與人們生活有關的四季交替的自然現 象,《端午粽》一文則是描寫與人們生活中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有關的食物,《小青蛙》課文則是描寫的小動物,告訴小學生在生活中要愛護小動物。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入生活中的內容,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起語文知識與生活經驗之間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他們在語文學習中的興趣。
例如《找春天》這篇課文,春天在人們生活中是一個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小學生對于春天也有一個模糊的認識。在這篇課文教學中,完全就能利用生活內容的融入來開展教學,用生活化的方式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梢詥枂柡⒆觽兇禾爝@個季節(jié)有什么特點,自己對現實生活中的春天有哪些認識,喜不喜歡春天,還可以結合課文在課堂上展示春天景色的圖片,講解春天的美景,讓學生觀察生活中春天欣欣向榮的氣象。引導小學生在這種充滿生活元素的課堂上,去品味和感受課文中“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凍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聲吧”等,那些關于春天描繪的句子。豐富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思想感悟與想象能力,不由自主地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如,在《植物媽媽有辦法》課文教學中,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帶領小學生走出課堂,來到現實生活中近距離觀察植物,對比課文中的描寫,體會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和句子編排的恰到好處,從這些生活中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實物,來激發(fā)出小學生回到課堂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
四、做好教學設計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圍繞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引導
圍繞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通過有針對性地引導和啟發(fā),在讓小學生學習和了解重點語句、詞語的基礎上,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聯(lián)想能力,產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曹沖稱象》這一篇課文教學中,在帶領學生閱讀完課文后,我就讓學生思考,并說說為什么曹沖說要將大象趕到一艘船上,為什么往船上裝石頭要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利用這些問題引導,引發(fā)小學生聯(lián)想課文內容,讓他們深入了解曹沖利用船和石頭稱象的過程,點燃學習的熱情。
(二)圍繞課文主題,啟發(fā)學生思維
小學語文教材課文的主題一般都是課文內容的總結和提煉,抓住了課文的主題也就抓住了課文的“眼睛”。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應圍繞課文主題啟發(fā)他們的思維,引導他們通過對主題的思考產生深究課文內容的興趣。比如,以《小青蛙》《小壁虎借尾巴》這種以描寫小動物為主題的課文,就可圍繞課文主題,引導小學生聯(lián)想自己在生活中觀察到的動物是什么樣的,并展開課文學習;對于《小馬過河》《狐假虎威》《蜘蛛開店》這類以故事名稱為主題的課文,就可以讓學生圍繞主題去分析故事的起始、發(fā)展、經過、結果,并圍繞主題展開討論,進而產生學習課文中語文知識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薛素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農村教育,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