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棟宇 張璐
【摘要】詩詞在中國文學長河中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中華人民精神文化的瑰寶。蘇軾一生作詩作詞無數(shù),是后人不斷學習和研究的榜樣。本文以翻譯美學為基礎,以“三美”理論為導向,對蘇軾名句的不同譯本進行分析比較。
【關鍵詞】翻譯美學;蘇軾;“三美”;詩詞翻譯
【作者簡介】施棟宇(1996.1-),男,漢族,江蘇南通人,現(xiàn)就讀于云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筆譯;張璐(1996.3-),女,漢族,山東威海人,現(xiàn)就讀于云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一、引言
中國詩詞文化源遠流長,蘇軾一人“獨領風騷上數(shù)百年”。其詩詞不拘一格,時而曠達樂觀,時而又婉約高遠,又善于運用夸張和比喻手法,獨具一格,一個“美”字始終貫穿前后。蘇軾詩詞數(shù)量繁多,要理解其義已是不易,翻譯更是一門難事。要想準確地譯出詩詞,首先要領會其含義,讀懂作者情感,其次了解其結構,抓住韻律。本文選取蘇軾詩詞中經(jīng)典名句的不同譯本,結合美學,分析各個譯本的優(yōu)缺點,旨在選出最優(yōu)譯本以供學習。
二、翻譯與翻譯美學
何為翻譯?即兩種語言之間相互轉(zhuǎn)變的一種行為。它既是一種社會實踐,也是一種藝術形式。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進行再創(chuàng)造,以期達到忠實、通順的原則。
中國傳統(tǒng)譯論起始于1700年前的佛經(jīng)翻譯,在最初佛經(jīng)翻譯時期,支謙即認為翻譯得“不美”,同時道宣也提出“風骨流便”,分別涉及了辭章美學及文藝美學,自此之后,翻譯美學便慢慢地發(fā)展了起來。清末民初,我國杰出翻譯家嚴復首推“信、達、雅”作為標準,強調(diào)翻譯中的辭章美學。而后,不乏翻譯大家推出自己的標準與原則,如林語堂、許淵沖等,他們把文學作品的美學作為了翻譯追求的目標,這也為近代的翻譯美學的發(fā)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何為翻譯美學?即美學與翻譯的結合。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觀念的改變,當代美學觀點與翻譯理論慢慢走到了一起。方夢之提出:“用美學的觀點來認識翻譯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痹S淵沖先生也提出了“三美”論,即意美、音美、形美,這對于我們從美學的角度去研究詩詞的英譯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翻譯美學視角下的詩詞翻譯
“富貴不淫貧賤樂,萬年千載一東坡”,可見蘇軾在詩歌方面的造詣極深,相傳先生一生作詩作詞上萬首,其中被人津津樂道的詩句也數(shù)不勝數(shù)。再看許老先生的“三美”論,不僅僅是一種翻譯標準,更是很好地契合了詩歌翻譯的理論,從意、音、形三方面指導詩歌,正所謂意美切合心境,將詩歌的內(nèi)涵情感通過意美得以呈現(xiàn),表達情感;音美符合聽覺,唐詩宋詞,于古代是用于吟唱和朗誦的,讀起來朗朗上口是其基本要素,在詩詞中要注意壓頭韻和尾韻,同時平仄也頗有講究。音韻在詩詞也扮演著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宋詞之中,講究五聲六律,發(fā)音也要注意輕重之分,可見其重要性;形美符合視覺,重視詩句的工整與對仗,唐詩以五言、七言詩為主,詞又有中長調(diào)之分,多數(shù)上下句對仗工整??梢娒缹W在詩詞翻譯中的重要性。相對應的,蘇軾的作品也存在著很多譯本。通過搜集材料,挑選出名句的多種翻譯以學其精華。
例1:詩句選自蘇軾的《江城子》,詞首短短兩句話盡顯悼念亡妻的斷腸人的悲痛欲絕,蘊含著對妻子無盡的思念,被稱為“千古悼亡之首”。單單是這首詞的翻譯就有十四種版本。本人選擇了許淵沖先生的作品,他是翻譯蘇軾作品最多一位大家;其次還選取了楊憲益夫婦的翻譯作品,他們的作品常常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國外作家選取了Burton Watson和Sam Hamill的作品,他們均是翻譯蘇軾作品較多的大家。
原文: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許譯:For ten long years the living of the dead knows nought.
Though to my mind not brought, Could the dead be forgot?
楊譯:Ten years parted, one living, one dead;
Not thinking, yet never forgetting;
Burton:Ten years-dead and living dim and draw apart.
I dont try to remember but forgetting is hard.
Sam:Ten years ago, you died. And my life ceased.
Even when I dont think of you, I grieve.
這兩句詩以意美見長,翻譯時更應該翻譯出作者的思念之情。許譯中的“nought”在英漢大字典意思為:沒有什么;無;不存在;不重要的;無足輕重的;惡劣的。且nought與brought、forgot形成押韻,雖意思符合,但顯得太過牽強,結尾采用反問句式,強調(diào)作者難以忘懷的情感;楊譯中parted與dead押韻,thinking與forgetting押韻,注重音美的同時卻忽略了意美,“兩茫?!睕]有譯出,著實可惜;Burton的譯本中“dim and draw apart”來呈現(xiàn)離別之痛,表現(xiàn)出一種萬般不舍之情,顯得格外傳神,將作者內(nèi)心的苦楚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了出來,后半句采用了意譯的手法,整句壓頭韻,更勝一籌。Sam的譯本中“my life ceased”雖然表現(xiàn)出了作者的凄涼但似乎有點偏離原文,后半句也采用意譯手法。整體而言,就這一名句,Burton的譯本最為出色,在保持音美的同時,注重其意美,突然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
例2:詩句選自《飲湖上初晴后雨·其二》,這是一首寫景詩,贊嘆了美輪美奐的絕妙風光,詩的后兩句短短14字將西湖的婀娜多姿惟妙惟肖地呈現(xiàn)了讀者眼前,令人不禁拍案叫絕。這兩句詩被后人贊譽為“西湖定評”,可見其精妙程度。本人選取了許淵沖、林語堂和David Hinton的譯本做分析。
原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許譯:The West Lake looks like the fair lady at her best,
Whether she is richly adorned or plainly dressed.
林譯:Like to compare the West Lake to “Miss West,”
Pretty in a gay dress, and pretty in simple again.
David:I cant help comparing West Lake to Lady West, her makeup;
Just barely there or laid on thick: shes exquisite either way.
對于這一名句的翻譯,以上三位大家對其主語的譯法選用了不同的翻譯策略。林語堂先生和David從第一人稱視角入手,旨在通過突出“我”的想法來表現(xiàn)出詩句的意美,將美麗的西湖風光通過“我”的感想來感化讀者,這樣卻弱化了詩句的韻味,頗為遺憾;許淵沖先生卻從第三人稱視角入手,不摻雜個人感情,無論是“淡妝”抑或是“濃抹”都適合,保持了原作含蓄的特點,將原作的中文情感帶進了英語中,可謂是譯得完美。
例3:詩句 選自《水調(diào)歌頭·中秋》,這首詞是蘇軾的另一篇得意之作,全詞看似寫景實則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將自己對兄弟的無限思念之情寓于皎皎明月之中,一實一虛,頗為出色。本人選取了許淵沖、林語堂和Burton Watson的譯本做分析。
原文: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許譯:So let us wish that man. Will live long as he can!
Though miles apart, 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
林譯:I only pray our life be long,
And our souls together heavenward fly! [8]121
Burton:I only hope we two may have long long lives,
may share the moons beauty, though a thousand miles apart.
句中“嬋娟”即“月亮”之意,而“千里”并不是一個具體化的長度單位,僅僅是泛指距離很遠,在意美這一點,許淵沖先生就譯得十分到位,“miles”對應“千里”,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含義。Burton則具體化了“a thousand miles”,并不恰當;林語堂先生則選擇了省譯,與原文相比,少了那么一分情調(diào)。從音美而言,許淵沖先生采用了英詩的韻律規(guī)則,讀起來富含韻律感,很是出色;林老先生則是選擇了頭韻[f]和尾韻[ai],讀起來朗朗上口;而Burton則是選擇采用自由體詩的形式,不拘一格,充分體現(xiàn)了自由詩體的特色,也是別具一格。在形美方面,由漢語翻譯成英語同時還要保證其字數(shù)對等是很難做到的,許淵沖和林語堂先生都做到了其精練的特點,譯文也對照了原文的形式,很是出彩,而Burton的譯文則是更符合西方詩歌的形式體裁。整體上,林語堂先生的譯文更是瀟灑,許淵沖先生的譯文更為精妙,其形神都更加體現(xiàn)了翻譯美學的特點,令人贊嘆。
四、結語
詩詞是我國文化發(fā)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部分,它記載著古人的精神世界,在古代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蘇軾又是其代表人物,他的詞可謂為宋詞史上的里程碑。本文以翻譯美學為基礎,以“三美”理論為導向,從意美、音美和形美三種角度入手,旨在分析學習各個翻譯大家的優(yōu)點,對于精妙的古詩詞翻譯,意美最為重要,首先要理解其義,選擇一種方法表達出中心思想;其次,要注重“音”的朗朗上口和“形”井井有條,詩詞是有一定的規(guī)矩的,做翻譯也要注意到這一點,僅僅譯出含義是遠遠不夠的。翻譯是一門學問,要想達到巔峰需要不斷地學習與積累,一日三省,從前人那汲取經(jīng)驗,逐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方夢之.譯學辭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許淵沖.唐宋詞一百首[M].北京:中國對外出版公司,2007.
[3]嚴云.從接受美學視角看蘇軾詞英譯中的情感缺失[J].海外英語, 2017(16):91-92+98.
[4]Watson, Burton. Selected Poems of Su Tung- po[M]. Washington: Copper Canyon Press,1994.
[5]Hamill, Sam. Crossing the Yellow River: Three Hundred Poems from the Chinese[M]. New York: Tiger Bark Press,2000.
[6]陸谷孫.英漢大詞典(第2版)[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7]許淵沖.蘇軾詩詞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8]林語堂.東坡詩文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9]Hinton, David. Mountain Home: the Wilderness Poetry of Ancient China[M]. Washington, D. C.: Counterpoint,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