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選取了古語、成語和俗語三類語言文化負載詞,并在釋意論的指導下對其漢英口譯策略進行研究,通過分析漢語詞匯及其譯文后,結合釋意理論所主張的口譯三步驟,針對成語、古語和俗語,提出相應的口譯策略,以期對廣大口譯員的實踐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語言文化負載詞;漢英口譯策略;釋意論
【作者簡介】季嘉璐(1994-),女,天津財經(jīng)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語口譯。
一、引言
在口譯員做翻譯時經(jīng)常會遇到很多語言文化負載詞,大致可分為三類即諺語、俗語和成語。而在口譯時如何對此類詞語進行快速、準確地處理和輸出則成了一個難點并且引起了眾多口譯員及口譯研究者的關心。本文中,筆者在釋意理論的指導下,以2018年習近平系列講話中出現(xiàn)的諺語、俗語、和成語為例,研究此類句子在口譯過程中的處理方法,并以此更好地指導口譯實踐,以期在做口譯時若遇到此類語句,能夠更加順暢和流利地進行翻譯。
二、文化負載詞的內涵與研究現(xiàn)狀
1.文化負載詞的內涵。文化是一個抽象且復雜的概念,它包含著一個民族對知識、經(jīng)驗、價值等觀念的認識,不同民族的文化也都會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語言也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對于傳播文化,促進文化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語言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活動中創(chuàng)造出來為本民族人所使用的交流工具,因此無論是漢語還是其他語言中的詞匯和句子都能起到反應本民族社會現(xiàn)實的作用,與此同時也要受到價值觀念、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文化傳統(tǒng)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文化負載詞一般指由于文化差異而難以翻譯成目的語的中國特色文化內容,其源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目的語中沒有對應語(包惠南,2004:10)。奈達將文化負載詞從五個方面進行分類:生態(tài)文化詞、物質文化詞、社會文化詞、宗教文化詞和語言文化詞。
2.文化負載詞的研究現(xiàn)狀。1980年許國璋教授發(fā)表了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一文,在那之后,文化負載詞的研究就引起了國內外很多學者的關注,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言:“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過去的文化靠著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著它來推進”(羅常培,2015:4)。
馬龍在2014年撰寫的碩士論文中以目的論為視角研究了《生死疲勞》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策略,其在論文中提到文化負載詞的分類有:生態(tài)、社會、物質、語言。文中作者運用目的論做理論框架,研究了不同的目的導向是如何影響翻譯策略的選擇和運用的,以及不同的策略又會對譯文有何種影響。李瑩(2017)在釋意理論的指導下,以中國領導人重要會議口譯材料為例,按照語言文化中包含的不同內容進行分類,分別是詩歌、成語、俗語,并針對不同的分類提出不同的翻譯策略。還有一部分作者,在研究時采用奈達對文化負載詞的分類,并在這些分類的基礎上運用某一理論對不同分類中的語料進行對比分析,最后總結。
通過閱讀文獻可以發(fā)現(xiàn),在早期的一些研究中,研究者們通常是在不同的分類下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進行研究,并且會選擇某一理論作為研究依據(jù),但遺憾的是大部分的研究都只停留在對比分析層面,在結論部分給出的意見具有高度概括性,對譯員翻譯實踐的指導作用有限。而在近幾年的文獻中,可以看到,一些新的研究者夠在原先的研究基礎上,更進一步地轉向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研究,但是研究者們所提出的策略仍然不具有實際操作的價值。 除此之外,筆者在一些實踐報告中也見到了一些議員根據(jù)自己的翻譯實踐提出了自己總結的策略,但是所用的語料僅限于自己參加過的某一次活動,其策略的總結并不是建立在對大量語料分析的基礎之上,因此這樣的翻譯策略雖然具體,但卻十分缺乏說服力。因此本文將就文化負載詞中的語言文化負載詞展開論述,以釋意理論為指導,在分析2018年習近平的系列講話的基礎上,總結出一些既有說服力又具有實踐價值的翻譯策略。
三、釋意理論提出的三角模型
釋意理論簡介:釋意理論是為數(shù)不多的口譯理論之一,但是卻在現(xiàn)有的幾種口譯理論中占據(jù)重要地位,該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的,釋意理論認為語言有多少層次,翻譯就有多少層次。釋意學派將語言分成了:語言、言語、篇章,進而又產生了三個層次:語義層次、話語層次、篇章層次,只有最后一個層次才能實現(xiàn)傳遞講話者意圖的目的。釋意理論認為真正的翻譯不是語言符號之間的機械對等轉換,而是“語言符號轉換成思想”和“思想轉化成另一種語言符號”,這兩種過程。由此,釋意理論還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口譯三角模型。
賽萊絲科維奇1984年明確地提出了“理解—脫離語言外殼—重新表達”的口譯三角模型,該模型將口譯分成了三步。
筆者在本篇文章中運用的策略是在該理論框架的指導下提出的:
——在翻譯古語時,應采?。骸懊鞔_漢語意思+簡單補充文化背景知識+直譯”的策略;
——在翻譯俗語時,應采?。骸袄斫馍顚雍x+脫離語言外殼+組織語言重新表達”的策略;
——在翻譯成語時,應采取:“理解詞語意思+簡單解釋整個詞語的含義”的策略。
四、釋義理論指導下的口譯策略分析
古語、成語、俗語是中華民族經(jīng)典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很多領導人講話的場合,但是長久以來,這三類素材的現(xiàn)場翻譯對于很多口譯員來說都是一種挑戰(zhàn),除了要考驗口譯員的翻譯功底、平時積累以及臨場反應能力外,口譯員在做口譯時采取的策略也很重要,因而筆者在這里提出了三種策略即:
1.針對古語,在口譯時應采取適當補充文化背景+直譯的策略,在翻譯時適當對文化背景予以補充,再按照現(xiàn)代文的意思直接、簡單地譯出,
例1:
原文:“天行有常,應之以治則吉”。
譯文:“An ancient Chinese …h(huán)as its own law and those …prosper”.
分析:這句話所傳遞的意思是自然界有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如果以合理的方式來應對,則會有好的結果,譯者的譯文建立在理解這句古語的基礎上,從譯文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譯文補充了這句話的出處,即來自中國古代典籍,接著就是將整個句子按照譯員理解的現(xiàn)代文的意思簡單譯出成英文,這樣聽者可以更加容易理解。
例2:
原文: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俗
譯文:One doesnt have to follow… the people and one …old conventions …things done.
分析:這句話在前文中已經(jīng)給出了出處,譯員不必再添加,可直接進行翻譯, 還有一些比較短的句子,是很好理解的,因此可以在理解簡單補充出處后直接給出譯文。
2.成語。成語是四字的短語,這就要求譯員先充分理解成語所表達的完整含義,接著以簡單通俗的方式譯出即可,針對成語更多的是簡單解釋,不必太關注四字的格式,也就是應該脫離語言的外殼和表面形式,但應該力求將成語的意思表達出來。一般在發(fā)言人講話時四字成語都是成對出現(xiàn)的,但是通常這種成對的四字成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前后兩個詞語意思相近,但又有不同,另一類是前后詞語意義相互承接,組成一組,共同表達一個意思。
例1:
原文:“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譯文:“As a new year begins, everything takes on a new look,”
分析:這句話表示新的一年開始了,所有的一切都是初始狀態(tài),這里兩個詞語的意思稍有相似,但又略有不同,這樣的詞語通常是前后各取一個特點,因此譯員在這里將譯文處理為:可以看出,譯者就是組織語言后簡單地將成語所表達的意思傳遞出來,前后兩句話的語義并沒有重疊,語言非常地簡潔易懂,第一句話的側重點在“始”,第二句話的側重點在“新”。
例2:
原文:“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譯文:go 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and be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分析:可以看出翻譯的方法依舊是前后兩個詞各取一部分,但是兩個被提取的意思一定是整個成語的核心意思,前者側重永遠興旺,后者側重長久流傳,整句話旨在表達越來越興旺強盛且代代相傳的含義。
3.俗語。關于俗語,在中國的文化中俗語通常都一看就懂,但是領導人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就是想借助這種表達傳遞出某種含義,但是譯員在處理此類句子的翻譯時,應視情況而定,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前后文語境并不完整,此時若采取直譯則會引起不必要的誤解,因此需要譯員根據(jù)語境理解更為深層的含義后,譯出這句話:
例1:
原文:“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見過還想見”。
譯文:It has been a long time since we last met, …it will be a long time before we have to part.
分析:不難看出譯文并沒有生硬地字對字翻譯,而是對這句話表達的主題意思傳遞出來了,即自上次碰面后好久不見,期待下次更長時間的會面,這就將講者的意圖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了。
例2:
原文:“吃祖宗飯,斷子孫路”。
譯文:We … resources passed on to us by previous generations and leave nothing to our children or pursue development in a destructive way.
分析:這句話,譯者在處理時,并沒有簡單地只譯出字面意思,而是根據(jù)語境增添了一些講者在應用時想要表達的意思,譯文在這里想要傳遞的意思是我們要節(jié)省資源、保護環(huán)境、造福后代。
五、結論
根據(jù)奈達對文化負載詞的分類,以及在釋義理論的指導下,經(jīng)過對2018年習近平的系列講話中出現(xiàn)的語言文化負載詞的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對于古語、成語及俗語的翻譯,應該應用一些策略,以便譯員在翻譯時能夠更加地順暢、便捷。具體來說,針對古語的翻譯,筆者認為,譯員在翻譯時一是應該注意適當補充文化背景,接著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講譯文傳遞出去即可,若是前后文化背景充分,則可以直接譯出。而針對成語,筆者則認為,從表面看,成語是四字形式的,但是在翻譯時,可不必太注重其形式,并且在領導人講話中的成語多是以成對的形式出現(xiàn),在翻譯時需要區(qū)分兩種情況,一是兩個詞意思有相近之處,但是完全獨立,還有一種是前后兩個詞在語義上形成前后承接,針對這兩種情況應該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在針對俗語方面,應該注意的是,俗語表面看起來很通俗易懂,但是有可能傳遞深層內涵,因此譯者在翻譯時,應注意若是前后文語境不充分,貿然直譯,則會引起歧義,應該試圖體會語言外殼之后的真實意義,也就是講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意圖, 但是如果前后文有解釋性的語言,語境允許,則可以進行直譯。通過研究領導人講話中語言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筆者認為譯員若在口譯過程中碰到此類內容時,應仔細揣摩這些詞句的含義,按照自己的語言處理習慣,并根據(jù)語境做出判斷,盡量以最準確、最快的方式傳遞出去,以此來提高語言的質量和效率。此類內容包含的文化內容較豐富,因此對于譯員平時的積累也是一種考驗,這就要求譯員在日常練習時注重對常用語言文化詞匯表達的積累。積累加策略,產生更好的譯文。
參考文獻:
[1]Nida, Eugene 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E.J.Brill,1964:91.
[2]包惠南.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外文出版社,2004.
[3]李瑩.釋意論視閾下文化負載詞漢英翻譯——以中國領導人重要會議口譯同傳為例[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19(04):419-424.
[4]馬龍.目的論視角下《生死疲勞》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