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課程一直以來都是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該課程要求從聽說讀寫譯各個方面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然而,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對翻譯教學的重視度卻不夠,大多停留在逐字逐句翻譯的單一教學方式,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甚明顯。關聯理論要求譯者在翻譯中建立合適的關聯,使譯文讀者能夠以較小的認知推理實現對譯文的理解。這也為翻譯教學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關聯理論為指導,指出大學英語課程翻譯教學中教師應轉變單一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建立文本與生活實際的關聯、英漢語言關聯,以及文化關聯,促進學生在原文理解、語言轉換及譯文表達各個環(huán)節(jié)實現翻譯的“明示-推理”過程,從而提升課堂有效性,提高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翻譯能力。
【關鍵詞】關聯理論;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方式
【作者簡介】黃燕平,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
一、引言
大學英語教學旨在從聽、說、讀、寫、譯各個方面提高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然而,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對翻譯模塊的認識不到位,往往停留于字、詞、句及篇章層面上的一一對應以對教師所給參考譯文的對照上。學生對翻譯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明顯,對學生翻譯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關聯理論為大學英語翻譯模塊的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與模式,為教師指導學生提高翻譯技能提供了一種新途徑,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關聯理論概述
關聯理論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這一概念最初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1986)在《關聯交際與認知》一書中提出。關聯理論從人際交往和認知的角度來分析語言的理解、交際和運用。關聯理論把交際行為看作一種“明示-推理”的過程。其中,表示,指說話人在交際活動中通過語言形式明確表達其交際意圖;推理是指聽話者從說話者的言語中通過信息的加工處理而推斷出說話者的話語背后所蘊含的真正意圖。此后,Gutt將關聯理論應用到英語翻譯中。他(2000)指出,作為一種特殊的言語交際行為,翻譯活動是一個與大腦機制密切相關的推理過程。沈家煊(1988)在他的《訊息與認知的相關性》中首次將關聯理論引入了中國。此后,何自然在其1997年出版的《語用學與外語學習》一書中闡述了自己對于關聯理論的研究和認識。
關聯理論翻譯觀認為,翻譯作為一種涉及兩種語言的交際活動,事實上也是一個包含“明示-推理”過程的交際活動。翻譯過程中言語交際目的的實現必須依賴于最佳關聯的存在。所謂的最佳關聯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最大關聯。關聯理論中的最佳關聯指的是 “最合適的關聯”。因此,關聯理論要求說話者致力于使聽話者通過較小的認知推理實現對話語的理解,即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Gutt, 2000)。最佳的語境效果將產生最佳的關聯。這里所說的認知語境不僅包括詞語信息,還包括詞匯之外的邏輯信息及百科信息(何自然、冉永平,1998)。因而,在翻譯中,譯者應兼顧原文和譯文讀者對譯文表達做出選擇,達成最佳關聯。關聯理論認為,在翻譯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就在于引導、促進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形成關聯意識,從而提高翻譯課堂教學效果,提升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翻譯能力。
三、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現狀
1.教師教學方式單一。當前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存在教學方式單一的現象。而這樣的教學方式也引起了學生們的排斥、反感。教師在講授翻譯模塊內容是,學生們的表現往往比較被動,課堂氛圍也比較沉悶。這主要是由教師單一的教學方式所導致的。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課堂中,特別是翻譯模塊的教學大多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學生們在這樣的課堂里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講授的語言知識點及相關的翻譯技巧。教師只關注課本知識的傳授,沒有利用關聯理論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結合。未能在學生與所學翻譯知識之間建立起最佳關聯,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教師對翻譯教學不重視。教師之所以會使用單一的教學方式,源于其對翻譯教學的不重視。很多教師內心認為,翻譯技能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今后的生活影響較小。例如,對于學習漢語文學專業(yè)的學生而言,雖然大學英語課程是一門必修課,但是,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用到翻譯的可能性很小,因為漢語文學專業(yè)的學生,主要以研究漢語為主,更有一大批學生畢業(yè)后所從事的職業(yè)與英語的關系甚微。另外,對于筆者所在的學校而言,有很大一批學生屬于理工科專業(yè)。這些學生本身英語基礎薄弱,加之其今后所從事的職業(yè)用到英語翻譯的可能性也很小。所以,很多教師在給這些專業(yè)的學生上課時,常常將重心放在讓學生利用所學詞匯及短語進行簡單的翻譯上,并不會深入教授翻譯技能,這足以看出老師對翻譯教學的重視程度太低。
3.學生對翻譯教學有排斥。翻譯能力的提升不僅要求學生積累豐富的詞匯,也要求其能夠熟練運用英語語言知識組織譯文。然而,這對很多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而言難度較高,筆者任教的理工科院校的學生更是如此。因此,很多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對于大學英語中的翻譯模塊往往采取放棄的態(tài)度,甚至出現自暴自棄的念頭。
4.翻譯教學面對群體小。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影響,大學英語課堂中的翻譯教學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許多大學針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開設的大學英語課程很少涉及英語翻譯教學。即使是為了應對大學英語四六級,教師也只會用少量的時間在課堂上進行簡單的英漢互譯,偶爾涉及一些簡單的翻譯技巧。有時針對即將從事特殊行業(yè)的學生,比如旅游、空乘專業(yè),教師會重點學習英語翻譯。但是,總體而言,大學英語課程中的翻譯教學模塊的涉及面較窄,并未獲得足夠的重視。
四、關聯理論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
針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出現的問題,筆者運用關聯理論翻譯觀指導大學英語課程中的翻譯教學。關聯理論將翻譯看作“明示-推理”的過程,這也為教師的翻譯教學提供了新思路。在翻譯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原文理解、語言轉化及譯文表達各環(huán)節(jié)中進行“明示-推理”的過程,尋找最佳關聯,從而提高課堂有效性,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轉變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翻譯興趣。教學效果的提高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學生興趣的激發(fā)離不開最佳關聯的構建。譬如,傳統(tǒng)大學英語翻譯課堂中,教師往往采用逐字翻譯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們也大多處于被動接受教師的權威翻譯的狀態(tài)。事實上,這樣的教學方式將翻譯學習孤立于學生實際生活,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翻譯原文與自身生活實際相結合,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翻譯文本的主題進行討論、交流,從而獲取與主題相關的更多的背景知識。如此一來,學生面對的便不再是枯燥無味的幾行文字,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生動活潑的事物。學生對于這些與自身相關的內容的翻譯自然也會提起更高的興趣,愿意多加嘗試,翻譯能力的提高自然也水到渠成。
2.引導學生掌握實際意圖。運用關聯理論進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關鍵在于促進學生掌握交際的意圖,有效培養(yǎng)大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從上下文的關聯中找出隱含的實際意圖[2]。要做到準確無誤的翻譯,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原文句子。著手翻譯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原文。對原文的理解是翻譯的起點,也是翻譯的基礎。如果在起點上就有所偏差,那之后的翻譯活動只會與原文大相徑庭、徒勞無功。因此,在大學英語的翻譯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內涵。不僅要分析文章句子表面所傳達的意思,還要通過推理分析句里行間潛藏的含義,從而掌握文章作者的實際意圖。
(2)引導學生進行語境分析。要準確翻譯,對語境的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對于原文認知的語境不僅包括語篇中的詞匯信息,還包括語篇內的邏輯信息以及相關的百科信息。這就要求人們在翻譯時不能停留于語篇的詞匯信息層面。要對所要翻譯的作品的寫作背景進行分析,以求保證翻譯內容的質量。所以,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教師英培養(yǎng)學生的語境意識,引導學生在翻譯過程中注意分析原文語篇語境,查閱相關資料獲取語篇的相關背景信息以幫助譯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3)引導學生把握句子的思想感情。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翻譯往往偏重對客觀信息的傳達而忽視了原文作者的情感表達。事實上,任何一篇文章的句子表達都有其內在的思想感情。在進行翻譯之前,一定要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行整體把握,才能抓住文章的整體基調,最終得到恰當的譯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原文語篇的情感色彩,以期獲得更為恰當的譯文。
3.促進學生建立英漢語言關聯。對翻譯原文進行充分分析之后就需要進行語言的轉換了。世間萬事,都有技巧可言,英漢翻譯亦是如此。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由于教師和學生對翻譯模塊都不夠重視,致使很多學生缺乏必要的翻譯技巧。漢英兩種語言分屬不同語系,其使用習慣和思維方式也大不相同。很多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在翻譯面前往往不知所措。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缺乏該方面的意識。因此,教師在教授翻譯時應該引導學生分辨兩種語言的使用習慣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幫助學生在兩種語言的轉換過程中建立相關的關聯,促進其更好地進行漢英、英漢的轉換。當然,在講授語言及思維差異時,語言轉換的技能、技巧也就涉及了。并且,以此種方式傳授的翻譯技巧對于學生而言并非孤立的技巧,而是經過理解后而掌握的技巧。學生在運用中將更加得心應手。
4.促進學生建立英漢文化關聯。傳統(tǒng)大學英語的翻譯教學偏重于字、詞、句及篇章上的語言轉換,往往忽略了文化層面對翻譯的影響。很多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對于西方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在翻譯時往往只是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認為只要詞匯對應的譯文就是好的譯文,卻忽略了背后的文化內涵。關聯理論將翻譯看作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這就要求人們在翻譯時不但要理清文章字面的意思,也要推理出文章的言外之意。因而,大學英語教師在進行翻譯教學時同樣需要傳授一些有關西方文化的知識,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并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產出通順流暢的譯文。
五、結論
關聯理論翻譯觀將翻譯看作“明示-推理”的過程,要求譯者在翻譯中建立最佳關聯,以使讀者能夠以最小的認知推理實現對譯文文本的理解。為此,大學英語教師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應該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通過建立文本與生活實際之間的關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意圖;促進學生建立語言關聯和文化關聯,從而促進學生在原文理解-語言轉換-譯文表達的各個階段實現翻譯的“明示-推理”過程,最終獲得通順流暢的譯文。此外,關聯理論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拓寬學生的翻譯視野何文化視野,對于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有一定幫助,確實是一種可行的翻譯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Gutt, E. 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Manchester: St. Jerome,2000.
[2]Sperber, D. &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lackwell,1986.
[3]何自然,冉永平.關聯理論——認知語用學基礎[J].現代外語, 1998(3).
[4]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