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旭
摘 要:后晉與南唐在后唐政權(quán)消亡后相繼建立,二者都在一定范圍與程度上繼承了后唐政權(quán)的衣缽。文章就兩個新生政權(quán)在疆域人才、律法儀軌與名分統(tǒng)緒三個方面對后唐的繼承與拓展來展開,梳理五代中葉一系列紛繁的政治現(xiàn)象,并著重闡述這一時期兩政權(quán)各自存在的問題與采取的應(yīng)對策略。
關(guān)鍵詞:五代十國;政治關(guān)系;后晉;南唐
五代中葉,中原大地唐亡晉興時期,江淮地區(qū)也在進行一場政權(quán)的更迭。江淮的變局使“唐”這個剛剛退出中原舞臺的稱謂,得以在南方“復活”。后晉與南唐兩個朝代在后唐滅亡后建立政權(quán),盡管方式不同,卻都在盡全力攫取后唐留下的政治遺產(chǎn)。
1 政治遺產(chǎn)繼承之疆域人才
后唐王朝在末帝執(zhí)掌權(quán)柄時期內(nèi)憂外患,早已不復往日的榮光。在這種境遇下,擁有契丹援助的石敬瑭便乘勢而上,一舉定鼎中原,絲毫沒有給主少國疑的后蜀以及權(quán)臣謀篡的楊吳政權(quán)可乘之機。相較后唐末帝時期的疆域,后晉除割讓給契丹的“盧龍一道及雁門關(guān)以北諸州”之地外,東、西、南三線無寸土之失。
雁北的云、應(yīng)、朔、儒四州與盧龍的媯、檀、新、武四州,共稱為“山后八州”,這些州多屬依附唐朝的游牧民族部落。在與契丹的戰(zhàn)爭中,由這些內(nèi)附民族組成的銀鞍契丹直等軍隊多次挫敗契丹的侵擾。契丹于神冊元年(916)“攻振武,乘勝而東,攻蔚、新、武、媯、儒五州,俘獲不可勝紀”。后唐同光初契丹又“陷媯、儒、檀、順、平、薊六州”,攫取此地利益原本就是契丹的戰(zhàn)略目標,契丹牽制并占據(jù)盧龍一地,并擒獲盧龍節(jié)度使趙德鈞,契丹大獲全勝,失地之事后晉政權(quán)“未嘗不陰圖補救”。關(guān)于宋人所謂無險可守的問題,從后晉出帝在位時,國內(nèi)“旱”“蝗”“河決”等災(zāi)害不時發(fā)生,卻仍能兩次擊退契丹進犯就可見一斑。華夏失地之論中,趙延壽降遼后,他得到遼太宗的重用,官居“幽州節(jié)度使,封燕王”,趙延壽統(tǒng)轄所割讓之地,并總管境內(nèi)的各地政務(wù)。在對后唐疆域的繼承上,后晉并沒有給后蜀與南唐兩大邦國鯨吞蠶食的機會,并得到吳越、楚、荊南等國“行中朝年號”的禮遇。與之相比,南唐建國之時雖“藉楊徐遺業(yè),撫有東夏”,但相比楊吳時期的疆域并未有實質(zhì)的擴展。
但在對后唐人才資源的繼承上,后晉政權(quán)并沒有像獲取疆域版圖一樣取得完勝,一部分人才資源被位于江淮的南唐政權(quán)“截獲”,如晉唐戰(zhàn)爭中的李金全,正是這些“北方虎臣”在后來的南北交鋒中,為保衛(wèi)南唐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2 政治遺產(chǎn)繼承之律法儀軌
“五代亂世,本無刑章”向來是后人對五代亂世這一時期的臆斷,后人未注意到五代十國各政權(quán)對修訂法律的重視。呂思勉先生曾言“五代刑法,大體沿唐”。更細化嚴格來講,應(yīng)該是“五代沿用唐中后期的法制,并在此基礎(chǔ)上有所損益”。后唐同光、天成、長興、清泰四朝十三年間,就進行了七次立法活動,且申明“法者天下之大理”,朝廷對律法所抱持的態(tài)度可見一斑。
后晉律法對后唐表現(xiàn)出明顯的繼承關(guān)系。后晉建國伊始“敕命法制,皆遵明宗之舊”,天福二年(937)朝廷下敕,令大理寺、御史臺、刑部以后唐律法為基準,將其中“不動格條,不礙理義”檢尋改正,其他“所在遵行,不得改易”,天福四年(939)編撰成書的《天福編敕》,在后世亦有著“后唐制敕晉朝編”的論斷。
南唐律法謹遵吳制,南唐建國初就頒布了《升元格》,在所轄的境內(nèi)與原有的《吳令》并行,二者共同具有法律效力,規(guī)范官民的日常行為。中唐后期朝廷發(fā)生變化,因無力修撰新格,律令格式停止了修訂,主要通過編集格后敕的方式,對律令格式進行補充,如《大中刑法總要格后敕》。南唐建國伊始即進行“修格”活動,以這種唐初的律法形式向社會及鄰邦昭示自身“承唐統(tǒng)緒”的大義。升元初年(937)詔令修編《升元刪訂條令》,其編修“體例基本仿《唐律》”,然南唐雖國號為“唐”,而較唐代相比仍“變更律法甚多”。
后晉與南唐對律法的選用與編訂,除為其政治目的擴張勢力外,根本上仍是從實際情況出發(fā),選取更有效的方式來對境內(nèi)進行治理與統(tǒng)轄。
后晉與南唐雙方盡皆遵奉唐禮,并務(wù)求沒有疏漏。后晉天福元年(936)閏十一月初“入洛”,即“御文明殿受朝賀,用唐禮樂”以籠絡(luò)后唐遺舊,次年正月“封唐宗室子為公”。南唐則在升元二年(938)冬“立太學,命刪訂禮樂”,表示自身尊崇唐禮的本心。后晉在天福四年(939)九月“封李從益為郇國公以奉唐后”,并于其年冬“立唐高祖、太宗、莊宗、閔帝廟于西京”,而南唐亦立“唐高祖、太宗廟”,祭祀唐室宗廟社稷。
3 政治遺產(chǎn)繼承之名分統(tǒng)緒
縱覽五代歷史,后梁政權(quán)合法性備受質(zhì)疑,北宋年間編纂的史學類書《冊府元龜》將五代中唐、晉、漢、周四朝列入帝王部帝系門(卷一),而把宋、南齊、梁、陳、東魏、北齊列入閏位部氏號門(卷一八二)。繼后梁興起于晉地的后唐也正是打出“廢偽梁之新格,行本朝之舊章”的旗號,后唐成為五代時期疆域版圖最遼闊的王朝。
在重宗廟的封建社會,通過攀附唐宗室身份來獲取政權(quán)合法性的方式屢試不鮮。后晉天福二年(937),楊吳權(quán)臣徐知誥“即皇帝位于金陵,大赦,改元升元,國號唐”,而后“復姓李,立唐宗廟”。這使得江淮政權(quán)首次從傳承的角度,由邊陲走向華夏舞臺的中央。
晉主得天下,皆賴契丹之力,尋求契丹為助力的原因,除契丹兵鋒甚銳之外,更主要的是尋求自身身份的合法性。后唐太祖李克用曾與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約為兄弟”,李克用的義子李嗣源也曾一度“以叔父事阿保機,以叔母事述律后”。如此推算,作為李嗣源女婿的石敬瑭,自然即是耶律德光的子侄輩。石敬瑭認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遼太宗冊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改元天福,定國號為晉。
此外,繼承國號就意味著石敬瑭承認末帝的正統(tǒng)性及自身弒君奪位,所以延用“唐”的國號,對石敬瑭無疑弊大于利,國號更替勢在必行,“晉”這一國號便應(yīng)運而生。首先,新國號有利于對廣泛流傳的“天十四載石進”讖語的延伸解讀。其次,“唐叔虞始封時仍名唐國,子姬燮則為‘晉侯。換言之,晉正是承唐而來,這又與唐晉易代的政治背景相吻合”。同時后唐太祖、莊宗在建國之前都曾受封晉王,沙陀族的龍興之地亦位于晉土,麾下將領(lǐng)又多出身于河東,顯然將國號命名為晉,更利于安撫后唐舊臣與沙陀族裔。
而徐知誥此時“冒氏族于巨唐”,以“嗣興唐祚”為號召,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權(quán)偏離中原的地域劣勢,從而達到“中原忽有變故,朕將投袂而起,為天下倡”的戰(zhàn)略構(gòu)想。但南唐此法所能起到的正統(tǒng)功效著實有限,后晉天福三年(938)九月,于闐國主李圣天遣使入貢,到達中原時后唐已亡。然使團并未南下江淮追尋“正統(tǒng)”,而是仍朝覲占據(jù)中原的后晉即可見一斑。
4 結(jié)論
本文討論問題的核心,著眼于后唐政權(quán)覆滅前后的三年,此間中原政權(quán)與江淮政權(quán)同步經(jīng)歷變革與穩(wěn)固的過程。中原后晉政權(quán)采取的是繼承后唐明宗時期法度,并緩步進行自身變革;而江淮政權(quán)則是承接后唐的大義名分并以“得賢”為出發(fā)點,同時睦鄰安邦積蓄國力。雙方都基于時情做出了相對最有利于己方的戰(zhàn)略決策。
參考文獻
[1](元)脫脫.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宋)薛居正.舊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3](宋)司馬光,(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4]呂思勉.隋唐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59.
[5](宋)歐陽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清)吳任臣,徐敏霞.十國春秋[M].周瑩,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7](南唐)史溫.釣磯立談[M]//五代史書匯編:第九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8](清)趙翼.廿二史劄記校證[M].王樹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
[9]謝波.論五代后唐刑事法制之變化[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3(3).
[10](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11](宋)鄭樵.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2]任爽.南唐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13](明)陳鳣.續(xù)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4](宋)王溥.五代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5]羅亮.五代時期沙陀三王朝國號問題研究[J].學術(shù)研究,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