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坎翁
摘 要:“召片領”是傣語,意為“廣大土地的主人”,是車里宣慰使(俗稱傣王)的傣語尊稱。文章從西雙版納傣族政治制度、“召片領”印章的鈐印情況、印章的歷史文化內涵這幾個方面對西雙版納民族博物館館藏“召片領”印章進行分析解讀,淺析印章背后的故事,以求教各方同仁。
關鍵詞:傣族政治制度;“召片領”印章;歷史文化內涵
1 西雙版納傣族政治制度
西雙版納地區(qū)位于云南省南部邊陲,國境線長1063千米,南部與緬甸接壤,東南部與老撾交界,北部有哀牢山和無量山為屏障,具有相對獨立的地理環(huán)境和獨特的氣候條件。這種環(huán)境下,歷代中央王朝很難對其實行有效的統治,實行羈縻制度和土司制度進行統治勢在必行。元朝在1253年平定大理政權后,加強了對云南傣族地區(qū)的統治,逐步推行土司制度,在南部西雙版納傣族地區(qū)建立了車(徹)里軍民總管府,西雙版納傣族地區(qū)逐漸向封建領主制過渡。明清兩代對西雙版納地區(qū)的統治基本沿襲元朝舊制,保留了土司統治,并將車里軍民總管府改為車里軍民宣慰使司,土司制度的統治達到了強盛時期。1570年,時任第23代車里宣尉使刀應勐帶妻子氻蘇宛納巴讀瑪公主回緬甸探望緬王,為收集物品進貢緬王,便將其轄區(qū)劃分為十二版納(“版納”為提供負擔的行政單位),自此出現“西雙版納”的名稱,封建領主制的特征愈加明顯。土司制度一直保存至新中國成立前,即一套以宣慰使為中心的傣族政權也保存至新中國成立前。西雙版納的土司制度源于羈縻制度,最早由蒙元政權建立,其最高領袖被冊封為宣慰使,傣語稱為“召片領”,“召片領”據有政治、軍事、法律上的至高權力。
車里宣慰使司內部有一套嚴密的政治統治系統,最高政權機構是宣慰使司署,由30多名官員組成。宣慰使下有3位大臣主管行政、司法、財政、稅收、糧政,其中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是懷郎曼洼,又稱“都竜浩”(首相)。車里宣慰使與其下眾土司官員,除了上下關系以外還有一種橫向聯系,學術界稱之為內外官體系,其管理體制類似中原王朝的“宮廷”和“朝廷”。內官員就是掌管宮廷事物的總管或副總管,一般由“召片領”親屬擔任,管理宣尉使的武器、財產、禮服、稅貢、文件、象、馬以及傳達宣尉使諭旨等。議事庭處理事務類似朝廷事務,西雙版納各勐土司,派遣他們代理人“波郎”為議事庭的組成成員,長駐宣慰街,決議西雙版納的重大事務。車里宣慰司內的一切重要事務,如頭人、召勐、“召片領”的任免襲職、制度的興廢、各勐之間的糾紛以及宣慰司署的各項重大事務,都由議事庭來處理。
2 “召片領”印章的鈐印情況
西漢至元、明、清時期,中原王朝為統治和管理好各少數民族地區(qū),一直委派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為地方官,并頒發(fā)統一制作的官印。官印的尺寸、材質、鈕制和文字內容都有嚴格規(guī)定。在中原王朝統治沒有深入到西雙版納傣族地區(qū)時,西雙版納屬于部落聯盟,由多個實力強大的“勐”結盟而成。政權組織系統上下有序,層次分明,最高長官“召片領”和署官以及下面的部落首領“召勐”都使用自制印章,而這種印章不屬于行政印章,僅僅是一種證明自己身份的印章,但有著極強的權威意識和宗教意義。印章一般刻有動物、神獸和自然等圖騰意義較重的圖案,類似于肖型印章。這種印章在傣族政權內部管理公文上時常鈐蓋,是一種傣族官員“土”官印,非常具有傣族政權特點。鈐印時,“召片領”使用自制官印和朝廷頒發(fā)的長方形銅質車里宣慰使司印?!耙话愕纳铣饰臅杏梅接?,下行文書中用圓印。方印蓋在正文落款處日期上,圓印蓋在正文最后二字上,表示到此結束,以防添改”[1]。
宣慰使于傣歷1250年9月10日簽發(fā)給召莊的出國通行證(通離證),其中圓形印章為“召片領”使用印章,方印為朝廷頒發(fā)的官印。從這一通行證上就很易看出當時印章在文書上的鈐蓋情況。
下文對西雙版納民族博物館館藏兩枚印章進行逐一介紹和初步研究。
陰刻“召片領”象牙圓印,印面直徑4.8厘米,通高12.9厘米。這顆印章是23代車里宣慰使刀應勐歸順緬朝,緬朝效仿明朝政府敕封刀應勐。同樣授予車里宣慰使敕封詔書、印章和冠帶,特詔授刀應勐為“左殫國大自主福祿至善王”,賜給象牙印一顆。印寬三指,中刻須彌神山,周圍環(huán)繞七重金山,其下有海、三柱、鰲魚一對,其上有浮圖、日月[2]。陽刻“召片領”木質圓印,印面直徑4.8厘米,厚3.5厘米。圓柱形鈕,高2.4厘米,直徑2厘米。印身一側刻有星點,以示用印位置。兩枚印章印面的圖案雖有不同但意義都相同,意為日月照耀下的土地、森林、河流、農田等都屬“召片領”所有,寓意著“召片領”的領地、領空以及地下財富神圣不可侵犯,印文圖案的意義與傣語“召片領”的意義是相同的。象牙印章由“召片領”夫人保管,也稱為“掌印夫人”,日常的下行文件用木質印章鈐印。
3 “召片領”印章的歷史意義及文化內涵
通過分析“召片領”印章的歷史文化信息以及藝術內涵,向人們展示了傣族厚重的歷史文化、傳統的宗教信仰以及獨具特色的審美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
3.1 “召片領”印章背后的歷史意義
一顆印章聯接著明王朝、緬甸王朝與車里,體現出三方共同接受的政治格局。刀應勐迎娶緬王之女的婚禮,中緬雙方官員共同觀禮,明朝政府首次承認了緬王朝對車里宣慰使司的正式任命。受當時云南的政治、軍事形勢的影響,這場婚禮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也不乏明朝政府的一種政治協商戰(zhàn)略。
元三十三年(1296)蒙元政權在車里(今西雙版納地區(qū))設徹里軍民總管府,目的是為了牽制八百媳婦國(今泰北清邁一帶),此時的車里軍民總管府只是一個臨時的戰(zhàn)時機構。直至泰定二年(1325),車里內訌,蒙元政權借此機會扶持車里內亂的傣族首領寒賽,設立車里軍民總管府命寒賽為總管,佩金虎符,依托寒賽勢力,牽制八百媳婦國。
明永樂年間,明王朝敕封了西南邊境車里、木邦、緬甸、麓川平緬、八百大甸、老撾6個地區(qū)“宣慰使司”。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緬甸逐漸成為明代云南“六慰”中實力最強的“宣慰”,之后經常侵擾周邊民族和土司。車里宣慰使刀應勐的這場政治聯姻,開啟了中緬雙方共同委任車里宣慰使的歷史序幕,“天朝為父,緬朝為母”的觀念格局一直延續(xù)了300年,直到1950年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qū)成立期間,不乏想掙脫緬王束縛的“召片領”,但是均以失敗告終。明、清兩代的封建王朝一直把西雙版納版納作為一條戰(zhàn)略緩沖帶。明、清之后的車里宣慰使司的設立同樣有這樣的作用。
3.2 體現了傣族人民獨特的宗教信仰
“召片領”象牙印章中部刻有須彌神山,佛教脫胎于印度教,印度教認為須彌神山是世界的中心,須彌神山周圍圍繞著七重金山,一對鰲魚象征陰陽殿,頂端有日、月。整個印面構圖飽滿、左右對稱,印面上所有圖案布局合理、裝飾性強,形象地表達了“召片領”無上權力,寓意“召片領”的領地、領空以及地下財富神圣不可侵犯?!罢倨I”的象牙印章體現了兩種宗教信仰:一種是早期佛教信仰,一種是原始的多神崇拜。印面中的須彌神山代表了佛教,日、月以及陰陽殿象征了古老的自然崇拜以及生死信仰。水文化和南傳佛教文化是傣族文化的核心內容,它影響了傣族社會歷史領域里的各個方面?!罢倨I”印章通過圖像表現內容,密切結合了傣族的宗教信仰,獨特的藝術視角是研究傣族藝術和審美最直觀的材料。在這場政治聯姻中,緬王賜給第23代“召片領”的象牙印章體現了中緬雙重封建制度影響下,當地土司制度“天朝為父,緬朝為母”的特點,展示了在特殊歷史時期場景下的多重對話。
參考文獻
[1]蕭明華.云南少數民族官印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2]李拂一.泐史:車里宣慰世系考訂稿[M].臺北:復仁書屋,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