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峰
【摘 要】寫作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這一階段的寫作不像小學、初中一樣只關注外物描寫和準確表達,而是對作文的語美、意豐、結構、主題有更高的要求,即要求通過教師的教學、輔助與引導,讓高中生的作文趨向于“信、達、雅”三者渾然一體、彼此交融的水平。但部分語文教師的作文教學缺乏必要的方法、目標和技巧,更加關注學生的審題能力和重復多量的訓練,而忽略具體的寫作內容和方法指導,導致許多學生的作文空洞乏味卻又難以快速得到改善。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圍繞核心素養(yǎng)設計教學對策和方案,使學生對作文的理解透過表面深入精神世界。
【關鍵詞】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核心素養(yǎng)
高中作文在一定程度上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一種體現,它雖然有固定的字數和文體要求,但在具體的書寫和構思方面卻極為靈活和開放,包含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主客觀感悟聯結能力。目前,高中生的寫作水平參差不齊、分化嚴重,部分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就是沒有通過學習形成一種語文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所以在語言運用、感悟表情和思維組織方面都十分薄弱并且很難自覺獲得進步,作文也就成為尤為令學生感到棘手的難題。教師應該從這種內在的修養(yǎng)和理解出發(fā),讓高中生重拾對寫作的興趣和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動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升。
一、引導學生將深邃立意與生活視角緊密結合
根據以往批閱作文的經歷來,看高中生在創(chuàng)作方面集中出現兩種傾向,一是眼界狹窄、太過囿于小天地、小圈子和生活瑣事,學生不僅從題目中找不到最為核心和深層的立意,對題目本身的理解就不到位,而且在寫作時也總是啰啰嗦嗦地闡述與自己生活相關的細節(jié)小事,雖然這樣的文章給人的感覺是真實的,但是格局未免過于小氣和膚淺,這是陷入了真實卻缺乏文學美感和內涵的誤區(qū);二是高談闊論、不切實際,有些學生立意抓得比較準、作文整體想要傳達的思想和意境十分宏大和深入,但在具體的寫作中卻總是列舉大事或語言玄之又玄,缺少有血有肉的生活化描寫和自己的切身感受,總體表現出“假、大、空”的缺點,讓閱卷教師產生距離感而很難形成親密的情感共鳴,這也不是一種適宜的寫作傾向。
真正能打動人心的作文應同時具備生活化描寫和深遠的立意,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以小見大、由遠及近的表現手法。以“學會寬容”的課后寫作練習為例,首先讓學生從孔子、顏回和耶穌的故事中尋找立意,如“寬容與善意”“寬容與人道主義”“和諧與寬容”等,但是這種寬容主題容易讓學生陷入對生活瑣事的論述或形而上的道理模式的書寫,所以教師可以采用“對比”式的教學對策,在PPT中展示明顯具有以上兩種傾向的文章讓學生以評閱者的身份分析它們各自的缺點,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對比自己寫作時的傾向而產生學習反思,最后教師再展出范文講授如何將深邃立意、文典運用和生活事例完美結合,從而讓學生掌握作文之構造方法。
二、立足于賞析和感悟的作文素材積累
在傳統(tǒng)的語文作文教學中常常出現一種錯誤的做法,即讓學生按照作文素材書或資料進行偉大人物生平和事跡的死記硬背,甚至連事件背后的具體含義和道理教師也不加以鋪述和引導就直接讓學生記住現成的、他人的總結和感悟。這種不良的風氣甚至擴散到了字詞句的運用方面,語文教師向學生提供大量經典或優(yōu)美的句子目的卻不是為了進行文學性的賞析而是讓高中生直接復制背誦。在這種模式下作文失去了靈魂和藝術性,仿佛成為一件件速成產品,所有人都背著一樣的模板寫著同一流水線上生產下來的所謂優(yōu)秀“作品”;而學生的主觀感受和創(chuàng)作賞析訴求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作文課堂和寫作中都處于一種相對被動的地位,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這種情形下無法得到真正有效的實施。因此,教師亟待從素材積累方面對高中生的寫作帶來有益的創(chuàng)新性啟示。以《荊軻刺秦王》為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站在敵我雙方的立場中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多維度的感悟和闡釋,比如荊軻凜然大義卻缺乏謀略,秦王貪婪暴力導致民憤四起、太子丹愛國卻急于求成等,由學生自主提出這些觀點并在全班范圍內進行討論,教師則隨著學生的總結和描述幫助其形成文字類的作文素材。再以《再別康橋》為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那榆陰下的……彩虹似的夢”的修辭賞析,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將作家手法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和感受,形成有效的作文素材積累。
三、讓學生在寫作時注意考慮理性與感性的交織
高中的寫作多以議論文和演講稿為主,從文體方面完全不同于學生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接觸過的散文和記敘文,因此,許多高中生在初期難以完成這種作文創(chuàng)作方面的轉換,一直停留在對一件事情流水式、直線式的順序描寫和主觀感受的過量發(fā)揮上,使得議論文和演講稿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而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包含了對學生思維發(fā)展和提升的要求,體現在寫作中就是學生要具有較為深入和綜合化的思辨精神。這種思辨精神不是朝夕之間就可以速成的,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堂中不斷引導和指點,通過各種形象化、提問式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發(fā)現問題的另一面,使高中生不再因傾向于某種觀點就進行唯心主義的偏激式描寫,而是能從各種現象中發(fā)現事物之間普遍的聯系,作文的書寫要具備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并且進行條理清晰的、富有邏輯性的書面表達。以“愛的奉獻”作文訓練為例,為了避免學生在寫作中因情感傾向而一味地歌頌和強調奉獻,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愛的奉獻很美好,但是這件事情容易做到嗎?每個人都認同這種觀點嗎?奉獻和獲得你覺得哪個更現實、哪個更美好呢?”這種透過表面的社會人生層面的質疑,能使學生的理性思辨意識躍然而生,進而提高學生的作文思維能力。
四、在評閱和反復修改中促進學生寫作表達能力的提高
在日常寫作訓練中,語文教師往往只是給學生打出一個基本分數來評定其作文的整體水平,學生看到成績后知道自己的寫作需要進行進一步的鍛煉和提升,但卻又不知道具體問題出在哪里,也不明確寫作要素的占分比重,而有些學生因為不想詢問教師且惰于深入的分析思考所以不再深究自己作文的錯誤,導致其寫作水平一直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其次,教師對閱卷的評價和講解表現為一種籠統(tǒng)的形式,即進行廣泛的、整體的分析而沒有顧及到每個學生的創(chuàng)作特點和寫作水平,所以學生個體還是會感到困惑和迷茫,找不到作文聯系的方向。因此,我認為教師應該改變打分模式,將日常作文練習的評價分為表達清晰度、用語和修辭、中心立意、論證合理性四個板塊,在給出總分的基礎上讓每個學生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寫作優(yōu)勢和短板,并讓學生在反復修改中不斷精煉和修飾自己的語言,以此提高學生的語言建構和運用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以“緣事析理”為例,教師遵循上述四部分來評閱作文,在學生修改的過程中教師針對每個人的差異具體講解怎樣讓小事的描述語言不啰嗦,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采用對比論證、因果分析等手法讓小事散發(fā)真理的光輝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語言的修改和重構,寫作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都會得到有效提升。
結語
語文教師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和指導作用十分重要,教師要明白寫作雖然不是明文規(guī)定的硬性知識,但這絕不意味著作文過程是單純依靠學生個人的感悟和天賦就能完成的。教師應在平時的授課中注重從多方面引導學生形成屬于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素材的積累、思辨文風和語言表達都不能借助死記硬背的形式來進行,教師要關注學生個體的實際感悟和思維來展開相關教學,遵循“認識—理解—擴展—內化”的寫作模式,在教育改革的新時代里更加關注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和藝術性,讓核心素養(yǎng)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內在動力和支撐。
【參考文獻】
[1]張曉花.新形勢下高中語文教學改革[J].課外語文,2018(28)
[2]戴春芳.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現狀及對策分析[J].新課程(下),2018(4)
[3]孫少乾.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語文寫作生活化教學探究 [J].科學咨詢,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