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時軍 韓林 鄧招印
[摘? ?要]詳細剖析常見鹽類水解平衡常數(shù)Kh表達式的推導過程,并根據(jù)Kh表達式的特點,總結其在鹽類水解中的各種應用。
[關鍵詞]水解平衡常數(shù);Kh;鹽類水解;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 ?G633.8?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9)23-0071-02
鹽類水解的相關知識點在高中化學教學中一直處于重要地位,它圓滿地解釋了為什么有些鹽溶液不顯中性。鹽類水解中一些規(guī)律性的知識,如“越弱越水解”“都弱更水解”和“誰強顯誰性”等一直被廣泛地應用。如今的高考,注重考查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需要學生能夠對這些規(guī)律做出科學的解釋,從而不再走“背化學”的路子。在此,筆者談談如何利用水解平衡常數(shù)Kh輔助鹽類水解的課堂教學。
一、水解平衡常數(shù)Kh的推導過程
1.強堿弱酸鹽的水解平衡常數(shù)
以CH3COONa為例,其水解平衡常數(shù)的推導過程如下:
[CH3COOH-+H2O?CH3COOH+OH-]
[Kh(CH3OO-)=c(CH3COOH)c(OH-)c(CH3OO-)=c(CH3COOH)c(OH-)c(H+)c(CH3COOH-)c(H+)=KwKa(CH3COOH)]
關鍵在于第二步中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c(H+),得出CH3COONa的水解平衡常數(shù)Kh等于水的離子積Kw與醋酸電離常數(shù)Ka相除的商。
2.強酸弱堿鹽的水解平衡常數(shù)
以NH4Cl為例,其水解平衡常數(shù)的推導過程如下:
[NH+4+H2O?NH3·H2O+H+]
[Kh(NH+4)=c(NH3·H2O)c(H+)c(NH+4)=c(NH3·H2O)c(H+)c(OH-)c(NH+4)c(OH-)=KwKb(NH3·H2O)]
關鍵在于第二步中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c(OH-),得出NH4Cl的水解平衡常數(shù)Kh等于Kw與一水合氨的電離常數(shù)Kb相除的商。
3.弱酸弱堿鹽的水解平衡常數(shù)
以CH3COONH4為例,其水解平衡常數(shù)的推導過程如下:
[CH3COO-+NH+4+H2O?CH3OOH+NH3·H2O]
[Kh(CH3COO-)=c(CH3COOH)c(NH3·H2O)c(CH3COO-)c(NH+4)]
[=c(CH3COOH)c(NH3·H2O)c(OH-)c(H+)c(CH3COO-)c(NH+4)c(OH-)c(H+)]
[=KwKa(CH3COOH)Kb(NH3·H2O)]
關鍵在于第二步中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c(H+)和c(OH-),得出CH3COONH4的水解平衡常數(shù)Kh等于Kw除以Ka與Kb。
這種在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的基礎上分子、分母同時乘上一個或多個相同的數(shù),使其“湊”成相應常數(shù)的方法很常見。這也是大學無機化學中重要的解題方法,要讓高中生逐漸接受。
二、水解平衡常數(shù)Kh的應用
1.解釋水解程度較弱的原因
從以上Kh的表達式可知,Kh等于Kw與弱電解質電離常數(shù)相除的商。由于水的離子積很小,為1×10-14(25 ℃)。而一般弱酸弱堿的電離常數(shù)遠大于這個值,故兩者的商Kh通常很小,即水解程度通常較弱。例如,Ka(HF)為6.31×10-4,可算出Kh(F-)僅為1.58×10-11。這樣,學生就可以從數(shù)據(jù)中更直觀地感受到水解程度的強弱。
2.解釋“越弱越水解”和“都弱更水解”的原因
從以上Kh的表達式可知,當鹽對應的弱電解質越弱,即電離常數(shù)越小,Kh的值就越大,這就完美地解釋了“越弱越水解”。例如Ka(CH3COOH)為1.75×10-5,比Ka(HF)小,由此可知氟離子的水解程度不如醋酸根。
對于弱酸弱堿鹽來說,由于Kh等于Kw除以Ka與Kb的乘積,這就使得Kh的表達式中分母更小,得到的Kh值更大。因此, “都弱更水解”。
3.判斷弱酸的酸式酸鹽的酸堿性
弱酸的酸式酸根在水溶液中既可以水解(顯堿性),又可以電離(顯酸性)。那么,為什么NaHCO3的水解程度大于電離程度顯堿性,而NaHSO3卻是電離程度大于水解程度顯酸性呢?一般的教學處理是讓學生記住這種特殊的情況,而通過比較水解常數(shù)Kh與其電離常數(shù)Ka就可以輕松地解決這個問題。以NaHCO3為例,Kh(HCO3-)=Kw / Ka(H2CO3),經(jīng)過計算可知Kh(HCO3-)為2.25×10-8,而Ka(HCO3-)為4.69×10-11,Kh(HCO3-)大于Ka(HCO3-),即水解程度大于電離程度,因而顯堿性。這種方法適用于任何酸式酸鹽溶液的酸堿性判斷,只要有相應的電離常數(shù),都可以快速地知道結果。通過學生自己查數(shù)據(jù)來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學生化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模式。
三、實例精解,深層領悟
【例1】(2013年山東高考,節(jié)選)25℃時,H2SO3 [?] [HSO-3] + H+的電離常數(shù)Ka=1×10-2,則該溫度下NaHSO3水解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h=________;若向NaHSO3溶液中加入少量的I2,則溶液中[c(H2SO3)c(HSO-3)]將________(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解析:Kh=Kw / Ka(H2SO3)=10-14/ 10-2 =10-12;NaHSO3中加入I2發(fā)生的反應為:HSO3- + I2? +? H2O [] 2I- + SO42-? + 3H+ ,求[c(H2SO3)c(HSO-3)]的變化一般有兩種方法。方法一:根據(jù)“湊”常數(shù)的方法,即在分式上下同乘c(H+),可得[c(H2SO3)c(HSO-3)=c(H2SO3)c(H+)c(HSO-3)c(H+)=c(H+)Ka],由于c(H+)在增大且Kh不變,故比值增大;方法二:根據(jù)上個空求Kh的提示,列出Kh的表達式:[Kh(HSO-3)=c(H2SO3)c(H-)c(HSO-3)],則[c(H2SO3)c(HSO-3)=Kh(HSO-3)c(OH-)],c(H+)增大,c(OH-)減小,故比值增大。
【例2】(2017年全國Ⅰ卷第13題)常溫下將NaOH溶液添加到己二酸(H2X)溶液中,混合溶液的pH與離子濃度變化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Ka2(H2X)的數(shù)量級為10-6
B. 曲線N表示pH與[lgc(HX-)c(H2X)]的變化關系
C. NaHX溶液中c(H+) [>] c(OH-)
D. 當混合溶液呈中性時,c(Na+) [>] c(HX-) [>] c(X2-) [>] c(H+) = c(OH-)
解析:已知H2X的電離過程為H2X[?]HX- + H+,HX- [?]X2- + H+,Ka1 =[c(HX-)c(H+)c(H2X)],Ka2 =[c(X2-)c(H+)c(HX-),]? ? ? Ka1 [>] Ka2。取橫坐標為0時,[c(HX-)c(H2X)=c(X2-)c(HX-)=1],這時M、N對應的c(H+)分別為10-5.4和10-4.4,可知Ka1 =10-4.4,Ka2 =10-5.4,A正確;由于N對應為Ka1,故曲線N表示pH與[lgc(HX-)c(H2X)]的變化關系,B正確;Kh(HX-)=Kw / Ka1=10-14/ 10-4.4 = 10-9.6 [<] Ka2,故HX-的電離程度大于水解程度,顯酸性,C正確;當混合溶液呈中性時pH=7,這時[lgc(X2-)c(HX-)>0], 即c(X2-) [>] c(HX-),D錯誤。
綜上所述,利用好水解平衡常數(shù)Kh可以讓水解的課堂更加具有化學特色。教學中要不斷加強學生“湊”常數(shù)的思維方式,這有利于學生將來更好地接受大學中無機化學的解題思想,不斷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