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摘? 要:如何學習雜志上的反思類文章,教師通常比較困惑。本文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jié)了兩種方法:實踐驗證、確??茖W,舉一反三,拓展運用,旨在引導教師合理學習雜志上的反思類文章。
關鍵詞:實踐驗證;舉一反三;反思類文章
中圖分類號:G633.9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19)09-0063-02
《體育教學》等學術性期刊的反思類文章,大多源于教學和訓練實踐,因此,這些文章具有較強的學習價值。對于此類文章,不同的學習方式會有不同的效果。為了提高學習效果,筆者談兩點思考。
一、實踐驗證,確??茖W
雜志上的反思類文章是對自己和同行的教學反思,雖經(jīng)層層審稿,最終刊登在雜志上,但并不是無差錯。因此對雜志上的反思類文章,筆者一般不盲從,而是先實踐驗證,如有問題,則提出自己的建議,并把建議進行實踐檢驗,以確??茖W性。
如,筆者閱讀2010年第9期《體育教學》中的《皮筋助推球 成績提高不用愁》一文,感觸頗多,首先被楊柳葉老師認真鉆研教材教法的精神而感動,但筆者也對文中的一個觀點感到疑惑。文中的觀點是:將皮筋的一端固定,練習者右手持皮筋的另一端進行原地側(cè)向推實心球練習能提高出手速度和角度。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筆者按柳葉老師的方法組織學生練習,并仔細觀察學生的練習情況。觀察發(fā)現(xiàn):受橡皮筋阻力的影響(而且阻力越來越大),學生推橡皮筋的速度先快后慢。而原地推實心球時,實心球的速度由準備姿勢時的零到實心球出手瞬間的最大速度,在該過程中,實心球的速度逐漸增大。由此可見,手臂推實心球和推橡皮筋的用力特征存在差異。經(jīng)常進行推橡皮筋練習,不僅不能提高出手速度,反而阻礙練習速度的增長。同時,筆者還發(fā)現(xiàn):學生推球的角度也沒多大的改觀。筆者在練習后詢問學生:為什么反復強調(diào)了推球角度,你們卻做不到呢?他們說:您是示范講解了推球的角度,但我們在推球時前上方?jīng)]有標志物,所以我們每次推橡皮筋時并不知道自己的投擲角度是否正確,即使你反復強調(diào),我們也不能判斷投擲角度是否準確。況且,不停地推橡皮筋,我們的手臂很酸,雖然很想做好,但手臂實在抬不起來,導致投擲角度變小。學生的回答讓我恍然大悟。
于是,我針對問題及時調(diào)整方法。首先,采用“假信息反饋法”提高出手速度。方法:在實心球場畫若干條遠度線,線與線之間的距離為90厘米,但告訴學生是1米。其次,采用標志法提高出手角度。方法:在墻壁的一定高度畫一條標志線,要求練習者反復做原地或滑步推實心球。同時,筆者把這兩種方法運用于實踐中,學生的練習積極性很高,原因是學生看到自己的成績進步,神經(jīng)非常興奮,而神經(jīng)興奮時大腦能動員更多的肌肉參與練習,所以采用“假信息反饋法”能提高出手速度。在學生練習第二種方法時,筆者發(fā)現(xiàn):由于墻上有標志,學生每次都能將球推到標志線以上,而且這種練習手段不用花太多時間撿球,所以能增加練習次數(shù),提高運動負荷。最后,從考核的成績來看,學生的出手速度得到提高,角度也趨于合理。當然,改進的方法也存在不完善之處,我們需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進,以確保教學的科學性,提高教學效率。
二、舉一反三,拓展運用
對雜志上的反思類文章,如實踐驗證不存在問題,筆者建議“舉一反三”進行推廣,以充分發(fā)揮反思類文章的作用?!芭e一反三”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創(chuàng)編方法的“舉一反三”,二是觀點的“舉一反三”。
1.創(chuàng)編方法的“舉一反三”
方法類文章大多能給我們以創(chuàng)編方法的啟示。比如《今天我們?nèi)唷巴韧础薄芬晃模P者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既把作者的網(wǎng)絡升級游戲運用于立定跳遠教學中,也思考這種方法能否應用于其他項目,如原地側(cè)向推實心球、跨越式跳高等,并帶著這種設想進行實踐和反思,積累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同時也思考,既然網(wǎng)絡中的升級游戲可運用于教學中,那還有哪些網(wǎng)絡中的游戲可運用于教學中?正因為有這樣的思考,所以一段時間以來,筆者比較關注網(wǎng)絡游戲。前段時間,流行的“地毯舞”引起了筆者的注意,筆者認真分析發(fā)現(xiàn),“地毯舞”其實就是“過關升級”游戲。特點是級別低的節(jié)奏慢、變化少、難度低,級別高的節(jié)奏快、變化多、難度大。于是,筆者創(chuàng)編了“地毯舞”游戲,并用它來發(fā)展跳躍練習,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觀點的“舉一反三”
反思類文章一般都有幾個鮮明的觀點,對這些觀點,教師可以通過橫向思維進行“舉一反三”。如筆者寫了一篇《聽課教師要領會“不足之處”的設計思路》。文章的觀點是:聽課教師要領會到“不足之處”背后的“閃光點”。寫完后筆者意猶未盡,于是將觀點通過橫向思維進行“舉一反三”,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1)從學生的行為錯誤之處尋找“正能量”
美國人際關系學大師卡耐基說過:聽到別人對我們某些長處表示贊賞后,再聽到批評,心里往往好受得多。因此,當學生犯錯后教師首先要尋找學生錯誤中的“正能量”,并針對“正能量”進行贊揚,然后再對錯誤行為進行批評,這樣學生會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如去年學校田徑運動會,有位學生裁判對本班學生的犯規(guī)進行袒護,校田徑隊的小王與其理論,并與他大打出手,這事負面影響很大,政教處對其進行處理,小王不服,學校要求筆者對小王進行教育。筆者不是一味地批評,而是先表揚了小王伸張正義的行為,同時也委婉地指出此事的負面影響,并告訴他怎樣正確處理類似情況。由于筆者先贊揚,后批評,小王感覺批評很公正,所以虛心地接受了筆者的批評。
(2)從學生的技術錯誤之處尋找“正能量”
學生在教學中技術出錯非常正常,關鍵是教師如何糾錯。部分教師在個別糾錯時,總是出言不遜,如,“說了好幾遍,怎么還這樣”“這么簡單的動作都出錯”等等,這樣的語言充滿埋怨與責備,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反感,在這種情況下,任何高明的糾錯方法對學生都是無效的。任何人都喜歡表揚,學生也一樣。因此,教師糾錯的語言應該“先揚后抑”,即先肯定學生好的地方,然后適時指出不足,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如,一位學生在正面雙手傳球時存在持球問題,教師可以說:“你的擊球點很正確,如果能用手指彈撥球就好了。老師建議你把排球想象成‘火球,‘火球接觸手就要快速將其傳出?!痹撏瑢W按此進行練習,錯誤很快就得到了糾正。
其實,“實踐驗證”既是驗證,也是借鑒教學反思類文章的第一步?!芭e一反三”是充分發(fā)揮教學反思類文章的方法,它要求教師具有橫向思維。筆者以為,無論是“實踐驗證”,還是“舉一反三”,都要求教師不要滿足于寫和看,而要去實踐,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發(fā)揮反思類文章的作用,才能提高課堂效益,才能讓教師和學生都得到發(fā)展。
(浙江省慈溪市錦綸初級中學? ?31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