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應該是師德師風。師德師風建設應該是每一所學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嚴格制度規(guī)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導?!倍嗄陙?,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我校堅持師德建設“五駕馬車”的護航和引領,積極優(yōu)化教師隊伍結構,著力提升教師綜合素質,精心培養(yǎng)教師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打造了一支師德高尚的優(yōu)秀教師團隊。
王邦虎在《校園文化論》一書中指出:校園文化是師生員工在學校組織背景下以特定價值觀念為基礎進行物質與精神創(chuàng)造的結果及其過程,代表著教師和學生的生活方式、人生態(tài)度與思想品質。筆者認為,校園文化的本質不應僅僅停留在種花養(yǎng)草、貼標語、提口號的淺層次的物質形態(tài)文化,更應該是體現(xiàn)學校主體價值觀的人文環(huán)境及文化氛圍,是校長對教師的強大精神指引,也是學校精神的總結凝練。
一方面,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校園環(huán)境建設應當師生共同參與,并主動形成對于本校文化的歷史繼承以及自身傳統(tǒng)塑造,以此建立校園文化的強大根基,進而對師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觸及精神心靈的文化灌溉。故此,校園中的一路一景、一花一木均是師生精心設計、共同打造。學校的“陶賢苑”,即為學校悠久歷史的物象化。1932年學校名曰“陶賢書院”,當時是一所私塾,教師是一批立志為振興中華奉獻力量的共產(chǎn)黨員、進步學生。隨著歷史的變遷,改名為“長湴小學”。八十六年來,一代代的師生砥礪奮進、篳路藍縷,成就了如今的長湴小學。承載著一代代長湴師生精神象征的陶賢苑因此被安放于校園,而不是以文字的方式永存于校史館或檔案室。如今的陶賢苑有承載著孩子夢想的“一簾幽夢”的走廊,有小巧別致的書香味濃郁的小院落,有浸潤著墨香的寫字臺,有溢滿花香的“金桂路”等等。陶賢苑不僅是全校師生課后休閑的最愛去處,更是師生精神成長的文化載體。
另一方面,教師作為校園文化的引領者、組織者與傳播者,其重要意義不言自明。學校以“尊重與發(fā)展每一個人”的生態(tài)教育理念為指引,推行生態(tài)管理,實施生態(tài)教育,打造生態(tài)課堂。不僅如此,我們還在教師隊伍中推行“雅形”“雅言”“雅行”等“雅”文化。“雅形”——請專家開講座,談教師形象、儀態(tài)等,組織“教師是否應該講時尚”等專題辯論,舉辦教師形象大賽和展示活動,以提升教師對自身形象的重視?!把叛浴薄诮處熤虚_展“美語”征集和“忌語”自查活動,開展讀書會活動,以提升教師自身的修養(yǎng),促使教師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把判小薄_展教師教育信念征集和展示活動、“我的老師”下水文和教師風采演講活動等,以促進教師對職業(yè)的認同感。這些舉措,不僅進一步豐潤了教師的精神世界,而且使學校成為教師的精神家園,讓教師們形成了深層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眾所周知,教師專業(yè)化是加強師德建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結合學校的生態(tài)教育特色,我們確定了“勤耕沃土 善育良才”的教風,并以此為依托,在每學期開展磨課、課堂建模、課題研究、邊教邊悟、科組大講壇等一系列活動,營造教師渴求發(fā)展的環(huán)境與氛圍,提供教師自主發(fā)展、施展才華的條件與舞臺,助力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而其中“綠韻杯”教學大賽呈現(xiàn)了我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最絢麗的色彩。
2002年的秋天,“綠韻杯”誕生于校園的盎然生機中,成為教師一步一步踏實奮進的印證,走過十六個年頭,愈發(fā)醇厚濃郁。每年金秋十月,全校的說課比賽便拉開序幕,參賽者和聽講者在激烈的答辯、建議的碰撞中擦出思想火花。十一月是分科組的精品課大賽,因有了課題研究和專題研討為基礎而顯得精彩紛呈。十二月的思課活動,讓教師在反思中突破自我、修正自我。次年一月,個人和科組的總結為未來的發(fā)展明確了方向。貫穿一學期的研討和探索,不僅促使教師主動研習先進教學觀念與理念,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而且使集體的智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融合。有了先進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導,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也煥發(fā)了活力和生機,由此形成良性循環(huán)。正如一位老師在反思中所言:“近來我常常感受到一種幸福,那是因為我身在這樣一個互相鼓勵、真誠交流、通力協(xié)作的集體當中。我也為我們的團隊感到驕傲,我相信我們是最棒的!”學校的師德師風也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如荷葉底下的脈脈流水,于無聲處,潛入每一個教師內(nèi)心深處。
黨中央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各行各業(yè)都要注意發(fā)現(xiàn)和總結自己的先進典型,做到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在全社會形成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風氣?!鄙朴诎l(fā)現(xiàn)先進典型,樹立優(yōu)秀榜樣,不僅能使榜樣個人的人格得以升華,還能帶動整個群體走向先進,師德建設也是如此。每到年末,學校都進行評優(yōu),并且邀請年度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班主任等在教師大會上做事跡介紹,發(fā)揮其示范帶頭作用。
多次獲得廣州市、天河區(qū)優(yōu)秀班主任的梁綺梅,是學校低年段班主任的“領頭羊”。她幾乎整天都“泡”在教室,輔導孩子們看書學習,為他們答疑解憂,和他們促膝談心,以及時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tài),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本著“為了每一個”的原則,她用愛心呵護每一棵幼苗,真心對待每一個孩子,受到了廣泛的贊譽。
“種植達人”韋鍇是我校另一位甘于奉獻不求回報的優(yōu)秀教師。他對“教書育人”有著非同尋常的熱情與激情,不僅把自己的業(yè)余時間全部用于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主動用自己的部分收入購買教學所需工具和材料,還將自己的感悟和體會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傳授給一代又一代的長湴學子。無論是旭日東升還是夕陽西下,他忙碌施花肥或是辛勤修剪枝的身影,以及身旁主動追隨、靜聽由“種植”引發(fā)的一系列人生哲理的大批學生,是校園里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而他的名言“想要和得到,中間需要做到”,更是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師生。
好的榜樣,是最好的引導;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說服。這些身邊的優(yōu)秀事例,吸引著老師們自覺學習、效仿,從而產(chǎn)生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效果,不僅在校園形成人人趕超比的良好氛圍,而且使學校充滿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