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薇,安 源,方 樂,張開治*
(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 1.門診部;2.肝膽胰外科;3.神經(jīng)內(nèi)一科,吉林 長春130033)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腦血管疾病已嚴重威脅到人們的健康,高病死率和高致殘率是其顯著的特征。然而,其中非致殘性缺血性腦血管事件[1](NICE)發(fā)生后只要三個月內(nèi)不復發(fā)便不會留后遺癥。研究表明,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患者早期發(fā)生卒中的風險很高[2],90 d卒中風險為10%-20%(平均11%),ABCD2評分≥4分的高?;颊?0 d復發(fā)風險高達14%以上[3];輕型卒中90 d復發(fā)風險為18%。因此,TIA(特別是ABCD2評分≥4分)和輕型卒中是需緊急干預的“卒中預警”事件,是重要的急癥,同時也是二級預防的最佳時機,對NICE復發(fā)風險評估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通過檢測NICE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水平,探討血清生物標志物與NICE患者的相關性。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50例發(fā)生NICE患者,其中男89例,女61例,年齡42-74歲,平均(55±1.5)歲。根據(jù)患者病情將上述患者分為兩組:A組高危非致殘缺血性腦血管事件(HR-NICE)(n=69)和B組非HR NICE(n=81)。存在下列情況之一者視為HR NICE:①發(fā)病時間小于24 h的高危TIA(ABCD≥4分)和輕型缺血性卒中(NIHSS評分≤3);②急性多發(fā)性腦梗死;③顱內(nèi)或顱外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50%。選取70例我院同期正常體檢者為對照組,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齡45-74歲,平均(53±1.2)歲。同時排除發(fā)熱、痛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肝功能異常及近期有服用影響檢測指標藥物的患者。三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所有入選患者均空腹采集5 ml靜脈血,3 000 rpm離心5 min,取血清并于2 h內(nèi)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采用美國Beckman AU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盒進行檢測,所有操作均按照說明書嚴格執(zhí)行。
研究發(fā)現(xiàn)A組患者血清HS-CRP、Hcy水平較B組、對照組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血清HS-CRP、Hcy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1)(見表1);A組、B組血清UA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B組兩組間血清UA水平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
表1 各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的比較
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腦血管事件的主要病因。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高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是其重要的危險因素。hsCRP 水平對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生具有預測價值。hsCRP ≥3 mg/L 者發(fā)生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是<3 mg/L者的2.65 倍[4]。CRP不僅僅是一種臨床炎癥血清標志物,其本身在血管損傷中起直接致病作用,是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的促炎癥因子[5]。美國一項病例的研究顯示,血尿酸水平升高與外周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PAD)呈正相關,且獨立于體重、糖尿病、血脂異常等其他因素[6]。人體內(nèi)同型半胱氨酸是含硫氨基酸代謝的重要中間產(chǎn)物,同時參與甲硫氨酸循環(huán)和葉酸循環(huán)。有文獻顯示[7],Hcy參與動脈粥樣硬化,明確機制包括增強細胞內(nèi)氧化應激反應、損傷血管內(nèi)皮細胞、活化多種炎性介質(zhì)、影響凝血功能等多種途徑。本研究顯示,NICE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明顯高于正常人群,而且HR-NICE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更是明顯升高。因此,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與NICE患者復發(fā)有密切相關性,可以作為NICE患者復發(fā)風險的評估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