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楷麗 杜杰儀[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 5280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庇谟勒蠋熡媒甑慕虒W踐行了這一理念,他的教學被譽為“兒童的語文”。在《祖父的園子》一課的教學中,于老師遵循學語文的規(guī)律,以“兒童的語文”為關鍵詞,“手把手,實打實”教學生,帶著學生“不用眼睛讀,而是用心看”去感悟文本,與作文教學聯(lián)系起來,采用微笑教學,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開展兒童語文的課堂。
教兒童就用兒童的語文去教他(她),自然、質樸,不夾雜其他因素。于老師在《對“兒童的語文”的幾點思考》中提及:“兒童的語文是涵養(yǎng)的語文,是積累的語文,是背誦的語文,是練字的語文,是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習慣的語文!”于老師在《祖父的園子》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善于引入自己生活的片段,拉近自己與學生的距離,加深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當學生說到作者很調皮而祖父對待作者卻很寬容時,于老師自然而然提起自己的兩個外孫女,說當自己讀了這篇文章之后,盡管她們再調皮,也再不生氣了。于老師舉這富有濃厚生活的氣息例子,也帶著對兒童天性的理解與包容。緊接著,于老師讓學生去挖掘這篇文章童真童趣的地方,請同學們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自由挑選段落,分享自己真實的想法。于老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指導中,提醒學生讀對話時要注意人物不同的語氣,模仿人物當時的表情,并聲情并茂親自做示范,以童真之心贏得童趣之情。學生在于老師這一示范下,自然而然、興致勃勃地自己練習一番,成功地激活了學生讀書的興趣。正如筆者導師孫琪老師所說的,于永正老師成就“兒童的語文”的,其實無非就是探索兒童、發(fā)現(xiàn)兒童、教育兒童并向兒童學習。這種走向兒童的過程,在《祖父的園子》這一課文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于老師還在這一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尋“課文中哪里最有趣?”讓學生寫話,讓學生快速回憶:“從你記事起,你身上發(fā)生過哪些有趣的事?”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于老師指導學生給作文加上標題,并提示學生要像課文作者一樣把對話寫好,還親自示范自己寫的兩則有趣的事:一件是自己小時候的事,另一件是三歲半小孫女的事,以童心對待童心,最后達到心心相印的效果。
于老師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作《努力,從寫好一個字開始……》,這篇文章特意交代了努力從寫好一個生字開始。進而寫好每個生字。于老師遵循“大量讀寫、讀寫結合”學語文的規(guī)律,他認為:“小學生的字學得多而且快,而實踐(書面運用)太少的緣故,而且,還有漢字難記難寫,學生年齡小,分析辨別能力差,學得快忘得快。”因此寫字教學是于老師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本節(jié)課于老師以“帽、瞎、拋、韭”四個生字作為檢查重點,指導學生寫字不可太夸張,要以“寫正確、寫規(guī)范、寫美觀”作為寫字的標準,指導學生細心觀察字的結構以及字的寫法,于老師不僅讓兩個學生上臺展示“帽”字的寫法,一番點撥之后還親自示范“帽”字的寫法,而且指出此字是個象形字,道出了該字的文化奧秘。接著于老師還讓書寫優(yōu)秀的學生上臺展示寫字,在這一看似自然平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于老師不僅鼓勵、肯定了學生的書寫,而且在無意中也給其他學生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讓其他同學向書寫規(guī)范的同學學習,更容易激發(fā)學生寫好字的動力,久而久之,能夠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
于永正老師認為“處處留心皆語文”,只要多讀,多看,多問,多記,多寫,誰都能把語文學好。因此,想要學好語文,必須用心。在于老師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提示孩子們要在讀文時學會“不用眼睛讀,而是用心看”,引導學生從“眼看”到“用心看”,層層遞進,讓學生學會由浮在文字表面的狀態(tài)沉入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意思中。于老師領著學生深入詞語中,讓學生試著自己去理解、體驗文字背后作者所要傳達的內容。自然而然,學生在于老師的帶領下,明確了作者寫了這么多事物其實是想告訴我們祖父很勤勞、很慈祥、很疼愛“我”,而“我”卻既有趣又調皮,在這園子里,一切都是自由的,從而順利回歸課前學生提出的“我在園子是瞎鬧,為什么祖父都不阻止我?”這一問題起初是由學生自己提出的,最后也由學生自己解答,可見于老師的教學自然質樸,循循善誘,獨具匠心。
微笑是人類淳樸自然情感的流露,同時微笑教學法是于老師課堂的標志,而幽默的語言是微笑教學的催化劑。于老師崇尚微笑教學,他認為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師寬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寬廣的胸懷、豁達的氣度、開朗的性格、豐厚的知識、詼諧的談吐,以及端正的教學思想做支柱。微笑是老師的美德懿行、知識和能力的結晶。在于老師教《祖父的園子》這一課上,我們可以看到,幽默的語言是于老師微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上課伊始,于老師就問學生“要是都預習好了,就不用上這一節(jié)課了”到“綠蜻蜓是變種的吧?”再到寫字指導環(huán)節(jié)中說學生的“瞎”和“拋”嚇死“我”了,于老師聲情并茂(善于使用面部傳情達意)地讀文段以及評論學生所寫的童年趣事“打了半天,大家都變成落湯雞了,還好是夏天,要是冬天就糟了”等,于老師始終保持微笑,做春風化雨的使者。這微笑、這幽默不僅歡愉了課堂的氣氛,也使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學生易學易懂,還頗有興趣。俗話說,相由心生,一個帶著微笑教學的老師,一定會受到學生的歡迎。于老師借助幽默的語言所營造的熱烈氣氛,學生不但樂于聽課,而且還與學生發(fā)生“共振”效應,促進了師生教學相長。
處處留心皆學問,處處留心皆語文,處處留心也皆“文章”。于老師的閱讀課教學,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學聯(lián)系起來。在《祖父的園子》一文的授課中,從讓學生自由讀自己喜歡的富有童真童趣的句子到分析為何有趣,最后是指導學生寫從記事起,身上發(fā)生過哪些有趣的事,一系列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層層遞進,自然而然把學生帶入了作文的教學中,讓學生寫心中所想的。于老師借助此篇文章的特色也即作者蕭紅寫童真童趣的過人之處——祖父和“我”的對話,指導學生寫作時也要像作者這般把對話加進文中,人物不同對話應該分段寫,傳達出人物內心的真實想法。與此同時,于老師也會自己寫作文,與學生同感受、共體驗,感兒童之感,思兒童之思。作文完畢,于老師會現(xiàn)場一邊分享學生的佳作,不斷給予肯定和鼓勵,一邊幫學生的作品加題目,傳達了自己的教學目的:寫好字,讀好書,作好文。
周一貫先生曾將于永正老師語文教學藝術概括為“簡樸”——簡約、樸實。筆者倒覺得除了簡約、樸實之外,還有最為珍貴的,那就是自然,不刻意,不做作,尊重兒童的天性。在《祖父的園子》這一課的教學實錄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于老師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一片赤誠之心。究其原因是于老師把兒童放在了教學的第一位,把兒童當作小學語文的主角,以兒童為主,為兒童所為,做兒童所做,思兒童所思,伴以“實打實”寫字指導教學、“不用眼睛讀,而是用心看”、用微笑幽默營造課堂氣氛與作文教學聯(lián)系起來,順利示范《祖父的園子》這一課的教學,自然,簡單,甚好。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頁。
② 于永正:《對“兒童的語文”的幾點思考》,《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8年第5期,第11頁。
③ 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