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君
“變教為學”是由郜舒竹教授提出的對小學新型課堂改革的理念,即將小學課堂從“以教為主”變成“以學為主”,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占據(jù)主導地位并且貫穿始終,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學習,使每一位學生都受到關注,從而使教師輕松地教、學生主動地學,打造高效課堂。筆者認為,小學數(shù)學課堂有著教學內(nèi)容簡單、教學時間寬裕的特點,實現(xiàn)變教為學,重點是對過程的關注,即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本文結合《分數(shù)的意義和性質(zhì)(2)》的教學片段就如何在小學數(shù)學中重視知識的形成,實現(xiàn)“變教為學”談談筆者的看法。
一、試一試:揭示課題
學習是在無數(shù)次的嘗試中發(fā)生的,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試一試、猜一猜,在學生的猜想中揭示課題,可以讓小學生直接獲知本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從而利于教學的展開。
引入問題:把一塊餅干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塊?
師:你真有想法,你的疑問可能也是其他同學心中共同的疑問,我們今天就共同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 本節(jié)課是《分數(shù)的意義和性質(zhì)》第二課時,上一節(jié)課學生已經(jīng)知道分數(shù)的意義及分數(shù)的表示方法,在此基礎上探究分數(shù)與除法的關系可以由學生完成,因此直接以問題引入,引領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
二、練一練:感悟新知
小學生尚處在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對一種方法的掌握需要多次練習之后方能熟練,因此在進行新知探究之前需要對本節(jié)課所使用的方法進行練習強化,以達到感悟新知的效果。
問題1:把1kg散裝糖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重?
問題2:把1L花生油平均分裝到6個小瓶子中,每個小瓶子裝多少?
問題3:把1m長的彩帶平均分成3段,每段是多長?
(完成方式:學生獨立思考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問題3展示片段:
生1:把1m長的彩帶平均分成3段,每段長m。
師(追問):如果平均分成4段,每段長多少呢?
生1:長m。
師(追問):如果是3段呢?
生2:長m。
師:為什么是m,能解釋一下嗎?
生2:把1m長的彩帶平均分成4段,每段長m,如果是3段就是3個m,是1m的,就是m。
師:你真聰明,你給我們完整解釋了“1m的是m”這一種關系。
師(追問):如果將1m長的彩帶平均分成7段,其中的3段是多長呢?4段呢?能否畫線段圖來說明?
生3(板演展示):
【設計意圖】 這個環(huán)節(jié)實為教學的預熱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從平均分配中對分數(shù)的意義進一步理解,為下一步理解除法與分數(shù)的關系打好基礎,因此筆者采用從易到難、層層深入的追問方式,讓學生在思考中明確本節(jié)課學習的方向,為進一步自主學習做好鋪墊。
三、做一做: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是課堂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課堂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學生是學習的主角,要給學生足夠動手及動腦的機會,才能凸顯“變教為學”的價值。
問題1:把一塊巧克力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能分得多少?
問題2:如果盒子里有若干塊巧克力需要分給4個小朋友,那么你希望盒子里巧克力的數(shù)量是幾?為什么?
問題3:如果盒子里有3塊巧克力,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可以分到多少?
(完成方式:問題1、問題2由學生思考后自由回答,問題3由學生小組合作完成)
問題3活動要求:(1)用手中的4張不同顏色小卡片代表4塊巧克力,剪一剪、擺一擺、畫一畫。(2)將得出的結果與你同伴相交流,選出小組中最好的方法。(3)以小組為單位,小組代表匯報研究過程和結果。
問題3展示片段:
組1:把每塊巧克力平均分成4小塊,共12小塊,再把12小塊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朋友可以分到3小塊。
師(追問):每個小朋友的3小塊是幾大塊呢?能不能給同學們解釋一下?
生1:每個大塊平均分成4小塊,每小塊是大塊的,3小塊就是大塊的。所以每個小朋友分到塊巧克力。
組2:我們的辦法是先把2塊巧克力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朋友分一份;再把剩下的一塊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朋友再分一份。
師(追問):那每個小朋友最終分到的是多少呢?
生2:每個小朋友分到的是一個塊加上一個塊,+=塊。
師:你能熟練運用分數(shù)的加法,真棒!
組3:我們小組有更好的辦法。把3塊巧克力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就可以了。
師(追問):你們的結論是每個小朋友分到幾塊呢?
生3:我們的結論是每個小朋友分到3個塊,是塊。
……
師:剛才同學們開動腦筋,一致認為給每個小朋友分塊巧克力,那么以上3種方法有什么不一樣呢?
生(異口同聲):分法不一樣。
師:這是表面的不一樣,其實他們實質(zhì)的不一樣是將哪個作為整體,一塊一塊分是將1塊巧克力作為整體,摞起來一起分是將3塊巧克力作為一個整體。同學們感受到了嗎?
眾生點頭。
師(追問):如果我們把剛才分巧克力的過程用式子表示出來是怎樣的呢?
生4:3÷4=。(教師隨即板書)
師:你真聰明!
【設計意圖】 不難看出,該環(huán)節(jié)預設的教學內(nèi)容很簡單,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教師可以花很少的時間講完,但是“變教為學”的價值在于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所以筆者在這部分內(nèi)容的探究中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耐心傾聽每個孩子的心聲。
四、變一變:構建新知
學習的最直接目的就是構建新知、掌握技能,小學生的新知構建需要從不斷的相似問題的強化與不同問題的對比中形成,因此變題也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
問題1:如果要將3塊巧克力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你想選用什么方法?
問題2:如果要將5塊巧克力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你想選用什么方法?
問題3:你能用數(shù)學式子表示上面的兩個問題嗎?
(完成方式:學生獨立思考后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 上述兩個問題用以強化學生對除法與分數(shù)關系的認識,兩個都在3÷4的基礎上改變,是對知識的橫向遷移。分別改變分母及分子,融入假分數(shù)及帶分數(shù),可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
五、講一講:內(nèi)化新知
在數(shù)學中,“講”是對自己所認識的內(nèi)容的描述,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可以將所學的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達到內(nèi)化新知的效果。
問題:觀察我們這節(jié)課的問題中所得的四組式子(如下),等號左邊和右邊有什么關系?說說你的理解。
展示片段:
生1:左邊是除法,右邊是分數(shù)。
生2:除法和分數(shù)是相等的。
生3:左邊表示巧克力的塊數(shù)除以分的份數(shù),右邊是每個小朋友分的塊數(shù)。
生4:分子是總體,分母是份數(shù)。
生5:被除數(shù)是分子,除數(shù)是分母。
生6:被除數(shù)÷除數(shù)=。
……
師(總結):兩個數(shù)相除,如果不能用整數(shù)表示商,可以用分數(shù)表示。
用字母表示:a÷b=(b不為0)。
【設計意圖】 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不應該替代,因此對知識的總結也要讓學生自己完成。在學生各抒己見與相互補充及教師完整歸納下,學生對知識的零散認識會逐漸完善、系統(tǒng)。
課堂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來共同構成的,兩者缺一不可,教師需要權衡兩者之間的關系,如果教師“教”的活動占據(jù)主導地位,可以稱之為“以教為主”的課堂教學,這種課堂的特點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導并且貫穿始終,最大的缺憾就是學生學習受到抑制,學生的活動是伴隨著教師的“教”而出現(xiàn)的,處于被動和被約束的狀態(tài),缺少自發(fā)性和自主性;“變教為學”是對學生主動權的歸還,也是對教師的一種“解放”,讓學生參與知識的探究,自己體悟知識的形成,以此提高學習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受用終身。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參與度,教師輕松地教,學生主動地學,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小學數(shù)學課堂“變教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