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妮,王 毅,朱彥霏
(麗水市婦幼保健院產科,浙江 麗水 323700)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因妊娠誘發(fā)的一種暫時性糖尿病,患者孕前無糖代謝異常,而在孕中晚期出現(xiàn)高血糖等臨床表現(xiàn)。GDM發(fā)展迅速,對母嬰心、腦等重要臟器造成損害,誘發(fā)流產、難產、感染、宮內窘迫等不良妊娠結局[1]。糖尿病與膽固醇的攝入有一定相關性,國外研究表明孕婦妊娠前后膳食膽固醇攝入量與GDM的發(fā)生存在聯(lián)系,過量的膽固醇攝入可能誘發(fā)GDM發(fā)病[2]。另一方面,圍產期女性體內膽固醇代謝機制有別于健康人群,妊娠前后各時期膽固醇攝入量對GDM的危害可能不同,但目前有關該方面的研究報道并不多見。因此,本研究選擇部分孕婦作為研究對象,評價孕前1年和孕早期(孕13+6周內)、孕中期(孕14~27+6周)等不同時期膽固醇攝入量對GDM患病風險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麗水市婦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454例孕婦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為18~40周歲,民族不限;②單活胎,孕周≥24周;③了解研究內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能夠完成問卷調查者;④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孕前伴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家族史;②合并死胎、雙胎、多胎、胎位不正等妊娠并發(fā)癥;③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寄生蟲感染等疾病。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觀察指標
記錄孕婦年齡、文化程度、居住地、平均月收入、孕產史、孕前身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妊娠期高血壓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HDCP)及糖尿病家族史等情況。
1.2.2 膳食膽固醇攝入的評估
在孕婦分娩后,采用回顧性研究的方法,根據(jù)半定量食物頻數(shù)表[3],記錄孕婦孕前1年和孕早、中期飲食攝入情況,食物平均攝入量的調查采用問詢方式,要求孕婦回憶孕前1年和孕早、中期食物攝入頻率及每次攝入量,再折算成每月平均攝入量。
問卷內容包括蛋、蔬菜、肉、水果、谷物、奶制品、油脂及食鹽等共10類,記錄食物攝入量及頻率,對營養(yǎng)素的每日攝入量進行計算,以評估孕婦膽固醇的攝入情況,將頻率范圍分為:從不食用(每月<1次)、每月1~3次、每周1次、每周2~3次、每周4~5次、每天1次和每天≥2次,再根據(jù)《食物成分表》計算平均每人每天膽固醇的攝入量[4]。
1.2.3 GDM的診斷標準
根據(jù)《妊娠合并糖尿病診治指南(2014)》[5]的相關標準,妊娠期婦女在孕24~28周行口服75g葡萄糖篩查試驗,若空腹血糖在5.10mmol/L或以上,餐后1h血糖在10mmol/L或以上,餐后2h血糖在8.50mmol/L或以上,符合上述任一條件者,則可診斷為GDM。
在454例孕婦中,年齡為22~41歲,平均(28.79±2.14)歲;其中高中及???40例,占74.89%;月收入為3 000~4 000元236例,占51.98%;臨床確診為GDM孕婦70例(15.42%);孕前1年平均膽固醇攝入量為(59.88±16.87)mg/d,孕早期為(58.58±15.97)mg/d,孕中期為(60.09±16.24)mg/d。
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孕婦年齡、平均月收入、文化水平、居住地、是否初產、孕前BMI、HDCP、糖尿病家族史及膽固醇攝入量與GDM的發(fā)生均密切關聯(lián)(均P<0.05),見表1。
經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孕婦年齡≥35歲、平均月收入<3 000元、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孕前1年和孕中期膽固醇攝入量≥76.50mg/d時,GDM風險程度明顯升高(均P<0.05),見表2。
調整相關混雜因素(孕婦年齡、平均月收入、文化水平、居住地、是否初產、孕前BMI、HDCP、糖尿病家族史)后,經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孕前1年膳食膽固醇攝入量≥76.50mg/d且孕中期攝入量≥46.75mg/d的孕婦發(fā)生GDM的風險程度升高,見表3。
表1 GDM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結果[n(%)]
表2 GDM危險因素的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表3 孕前1年、孕中期膽固醇攝入量對GDM發(fā)生的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OR(95%CI)]
注:*均P<0.05。
有研究表明,年齡是誘發(fā)GDM主要因素之一[6-7]。本研究經單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年齡≥35歲是GDM的高危因素,可能與高齡孕婦胰島素敏感性較差有關?;A研究認為胰島素受體及其胰島素親和力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胰島動脈硬化造成胰島缺血是年齡相關性胰島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8]。低收入低學歷人群產檢費用未能納入醫(yī)療保障體系,而且健康意識及產檢意愿較低下,一直是GDM的高發(fā)群體,臨床上應制定有效的隨訪方案加強該類人群的健康篩查。近年來隨著“二胎政策”的推廣,我國高齡孕婦的比例有所增加,因此應加強圍產期健康宣傳、母嬰監(jiān)護和糖尿病篩查工作,以期預防或減少GDM的發(fā)生。
既往研究表明,GDM與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相似,均以胰島素抵抗為主要原因,但妊娠期內環(huán)境變化較普通2型糖尿病更為明顯,因此脂質代謝更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9-10]。有研究發(fā)現(xiàn)膳食膽固醇攝入量過高會加重胰島素抵抗,增高2型糖尿病發(fā)病風險[11-12],可能原因是膽固醇攝入量過多可升高血清膽固醇濃度,易誘發(fā)胰島、肝臟和肌肉等組織的慢性炎癥反應,導致機體糖代謝障礙,誘發(fā)或加重胰島素抵抗。膽固醇誘發(fā)的炎癥反應而造成胰島素抵抗可能是GDM發(fā)病的主要機制[13-14]。
有研究指出,孕前3個月及孕期膳食高膽固醇是誘發(fā)GDM的獨立影響因素[15]。本研究經非條件Logisitic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孕前1年和孕中期高膽固醇攝入與GDM的發(fā)生密切相關,而未發(fā)現(xiàn)孕早期高膽固醇攝入與GDM患病的相關性。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孕前女性長時間處于膳食高膽固醇狀態(tài),容易造成胰島素抵抗,使得妊娠期發(fā)生GDM的風險升高;而孕早期因機體新陳代謝加快,促進糖代謝或糖利用率增加,在某種程度上可減少胰島素抵抗[16],直至孕中期母體和胎兒的營養(yǎng)需求增加,孕婦不自覺加大膽固醇攝入量,導致孕中期GDM的患病風險上升。本研究在調整相關混雜因素(孕婦年齡、平均月收入、文化水平、居住地、是否初產、孕前BMI、HDCP、糖尿病家族史)后,進一步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孕前1年膳食膽固醇攝入量≥76.50mg/d且孕中期攝入量≥46.75mg/d的孕婦發(fā)生GDM的風險性升高,進一步表明孕前和孕中期均應減少膽固醇的攝入,以預防或減少GDM的發(fā)生。因此建議臨床上合理安排高危孕婦的膳食方案,調整膽固醇攝入量,達到理想的預防效果。
綜上所述,孕婦孕前1年及孕中期膳食膽固醇攝入量過高會增加GDM風險,育齡期婦女在備孕期間和孕期(尤其是孕中期)應做到合理、科學膳食,切忌攝入過多膽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