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龍 劉利紅
S省R市L區(qū)人民法院審理的被告人叢某某等十人涉嫌敲詐勒索罪一案,該案集中展現了庭前會議制度在實踐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本案庭前會議具體情況如下表列示:
議題 處理過程 決議內容 庭審提出管轄異議公訴機關提供國家海洋區(qū)劃圖,S省批文、地圖,合議庭認為部分犯罪行為地、結果地位于S省R市L區(qū),應由最初受理法院管轄駁回 重復提出回避 審判長詢問后,被告人及辯護人均不申請 記錄在案 首次申請不公開審理 審判長詢問后,被告人及辯護人均不申請 記錄在案 未提出非法證據排除辯護人認為存在誘供,要求排除被告人供述,公訴人未提供同步錄音錄像,合議庭認為辯護人未提供線索、材料不予受理,對是否調取同步錄音錄像問題予以擱置 重復提出證人、被害人出庭合議庭認為新的證人可以出庭,卷宗中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無法確定對定罪量刑是否關鍵,與卷宗材料是否存在重復辯護人可通知證人,會后合議決定通知兩名新的證人出庭作證未提出調取證據、勘驗檢查合議庭同意調取公安機關可能未隨案移送的扣押物品,如手機、合同等;是否對相關海域進行現場勘驗檢查,在管轄異議問題中已經處理通知公訴機關核實、移送扣押物品,補充調取被告人報警記錄,不準許現場勘驗檢查申請重復提出(認為有利于被告人的證據仍然不完整)證據目錄展示及庭審時證據出示方式因公訴人未制作詳細的證據目錄,辯護人拒絕發(fā)表意見,庭審證據出示方式未展開討論對證據爭議大,庭審中詳細出示對公訴人的證據出示方式提出異議
在該案中,庭前會議運作集中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是辯護人為達到延期審理的目的,濫用程序性權利,在庭前會議召開過程中臨時對程序性事項提出申請,導致庭前會議呈現無序狀態(tài)。二是辯護人在庭審中重復或突擊提出申請,導致合議庭多次休庭合議,最終開庭時間長達四天之久,庭前會議保障庭審集中化效果有限。三是因現有規(guī)定標準不完全一致,不經開庭審理審查證人是否有出庭必要存在困難,申請證人、被害人出庭問題做出決議的時間難以把握。四是《人民法院辦理刑事案件庭前會議規(guī)程(試行)》對決議方式為書面或口頭并未做出規(guī)定,致使辯護人頻頻提出申請回避或采取其他措施的要求。
筆者選取了《人民法院辦理刑事案件庭前會議規(guī)程(試行)》施行之后做出的177份涉庭前會議的裁判文書,就其中存在的典型問題進行分析。
1.約半數裁判文書對庭前會議一筆帶過。實踐中,庭前會議程序在生效裁判文書中明確提出并進行評析的比例較低。其中,在案件審理經過部分一筆帶過的裁判文書有85份,占比48%。如表述為“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某年某月某日召開庭前會議,并于同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載明召開庭前會議緣由、會議決定或裁決中對相關爭議進行評議的有92份,占比52%,如表述為“本院立案后,因被告人辯護人提出對被告人進行刑事責任能力和精神狀態(tài)的重新鑒定申請,依法組成合議庭,召開庭前會議,準許對被告人進行重新鑒定……”。
2.約半數庭前會議系因申請非法證據排除而召開。在92份裁判文書中,以申請排除非法證據為由召開的有49份,占比53.3%,大部分有評議說理環(huán)節(jié),分析較為詳盡;以申請證人、鑒定人出庭、重新鑒定、調取證據等為由召開的有23份,占比25%,僅有少數存在說理;記載因案情復雜、社會影響大、證據較多而召開的有20份,占比21.7%,一般僅說明召開原因。①因裁判文書針對庭前會議記載的召開緣由、決議、評析等方面內容可能不夠詳盡,本文中僅以裁判文書能夠體現出的內容為統(tǒng)計數據。
3.約半數案件系三年以下刑期案件。177件案件中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有36件,占20.3%,犯罪類型主要涵蓋毒品類犯罪、貪污賄賂犯罪、詐騙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等。判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有47件,占26.6%,判處三年以下(含三年,包含實刑、緩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免刑案件有93件,占52.5%,1件發(fā)回重審裁定書無判決內容。這其中又有大量的被告人認罪案件,案件事實比較清楚,仍然召開了庭前會議。
4.對爭議事項的決議時間不一致。存在以下幾種情形:(1)庭前會議上直接做出決定。如:通過庭前會議發(fā)現該證據無法排除合理懷疑,予以排除。(2)庭前會議中已經就相關問題做出了處理意見,在法庭審理中沒有新的事實及依據,庭審時僅宣讀庭前會議報告。(3)庭前會議中就非法證據排除問題未達成一致意見,庭審中公訴機關通過舉證后,合議庭駁回排除非法證據的申請,并同意出示該證據。(4)結合庭前會議與庭審調查在裁判時決定或評析,也有相當一部分案件可能在判決前已經做出決議,比如排除非法證據申請,在判決書中又進行評析。
5.庭前會議對實體權利的影響不一致。(1)庭前會議準許申請,但不影響事實認定。庭前會議中提出的鑒定人出庭申請,合議庭予以準許,但經審查鑒定意見符合專業(yè)規(guī)范要求,予以采信。(2)庭前會議準許申請,影響證據采信。如(2018)閩0582刑初×號刑事判決書認為,根據同步錄音錄像顯示,偵查人員在對被告人陳某恒該次訊問情況進行記錄時,確有部分記錄與錄音錄像存在實質性差異,故該次筆錄記載的內容不得作為定案依據,應以訊問錄音錄像為準。(3)剝奪程序性權利影響實體處理。原審對是否存在非法證據尚未查清,部分事實不清,發(fā)回重審。
現實地看,庭前會議制度在一些大要案中確實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在大要案中的實踐應用也為制度的落實提供了操作指引。但是,作為一項制度性措施,庭前會議的召開不可能都如大要案那樣有著相對規(guī)范和預期的把握,在更加普遍性案件適用的過程中難免需要案情恰當、辯護人配合、控辯對抗實力相當等因素的存在①有實證研究提出,相當比例的庭前會議是由法院依職權啟動的,啟動的動因很大程度上是“示范庭”效應的激勵。但正如該研究指出的那樣,“示范庭”光環(huán)褪去后,法院是否會延續(xù)這種適用的“熱情”是存疑的。參見安琪:《刑事庭前會議的再定位——基于A市“庭審實質化”試點的實證研究》,載《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實務中大多數庭前會議難以達到此種效果,往往淪為“走過場”的形式主義。
1.外圍因素的介入導致程序失靈。如開篇案例所示,案情過于復雜,被告人、辯護人人數眾多,會前合議庭結合部分辯護人電話溝通及書面申請已經對結果有所預判,沒有期望通過庭前會議解決爭議或者控辯雙方能夠達成合意。部分被告人及辯護人申請排除非法證據,雖然僅提供訊問時間作為線索,但是因為實踐中線索、材料的標準并不明確,按照《人民法院辦理刑事案件庭前會議規(guī)程(試行)》的要求“應當召開”,為確保程序正當性,穩(wěn)妥起見還是決定召開。一旦召開,則其他一些程序性事項不可避免地進入討論①表現為“庭前會議議題溢出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參見左衛(wèi)民:《未完成的變革——刑事庭前會議實證研究》,載《中外法學》2015年第2期。,導致庭前會議重點不明晰,拖沓冗長,既浪費司法資源,又無法取得實際效果。
2.會前準備工作不到位導致效果欠佳。庭前會議雖然是為開庭審理做準備工作,但其作為一項重要的訴訟程序,同樣需要在會前充分準備,進而提高會議效率。本案開篇案例中,部分被告人及辯護人會前書面申請排除非法證據,部分辯護人會中提出申請,承辦法官已將書面申請復印后于庭前會議召開三日前送達公訴人,但是庭前會議中公訴人對非法證據排除并未做出實質性的回應或舉證,導致該部分爭議未得到完全討論。未被解決的問題將被擱置到庭審中爭執(zhí)不休,按照規(guī)定召開的庭前會議無法發(fā)揮實質性作用。
3.部分刑事辯護行為異化導致庭前會議背離預定目標。實踐中,控辯雙方對抗失衡是導致庭前會議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特別是近些年來,部分刑事案件辯護人存在濫用程序性權利,隨意提出管轄權異議、非法證據排除、申請調取證據、證人出庭等不當行為,出現的結果就是將庭前會議中爭論、協(xié)商、達成共識的過程異化成為針鋒相對、決不妥協(xié)的強烈對抗過程。與此相反,公訴機關在庭前會議中因瑕疵取證、公訴人辯論技巧、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導致其往往呈現消極對抗的態(tài)度,甚或寄希望于法庭駁回辯護人的申請,最終無法形成實質性有效對抗。
在召開庭前會議的實務操作中,存在功能定位區(qū)分不明確、程序間事項把握不準確等突出問題,無法體現出兩種程序間的功能平衡和銜接配合。實踐中,存在這樣的情況,即從查閱卷宗材料—法官內心確信—庭前會議決定—進一步強化法官內心確信—(駁回申請)缺少權利救濟途徑—庭審、判決(淪為庭前會議附庸),這一不合邏輯的脈絡演進,必然導致庭前會議功能擴張僭越的結果。
1.法官趨利避害的心理使然。以往,法官可以對程序性申請事項庭下給予答復,或者經過充分考慮后在庭審時告知處理結果,該種處理方式不需要公開自由心證過程。庭前會議情境下,平等性、協(xié)商性特點凸顯,法庭對會議程序的控制力弱化,此時法官在庭前會議中進行答復、決定時,辯護人往往要求充分解釋決定的理由、依據甚或持續(xù)追問,心證公開的強度顯著增加。實踐中,依據會前審閱卷宗材料的內容直接駁回申請事項的情況有所發(fā)生,也存在判決書中為規(guī)避程序性爭議內容直接就實體做出判決的情形,這無疑會嚴重損害被告人的權利,導致被告人的上訴。
2.涉證據爭議事項的處理標準缺失?!度嗣穹ㄔ恨k理刑事案件庭前會議規(guī)程(試行)》第17條規(guī)定的“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理由成立”不好把握。對于個案而言,每個案件在案證據的證明力、合法性都不一而論,在未經庭審質證之前,法官難以得出確定無疑的結論。我國刑事訴訟領域長期受“卷宗中心主義”思想的影響,加之調取證據、通知證人出庭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已有工作量,許多法官傾向于采用通過審閱卷宗中的材料來認識案件事實全貌的做法。比如實務中證人出庭率極低,據了解一些地區(qū)法院的刑事案件證人出庭率在3%以下。在此背景下,法官依據卷宗材料直接駁回庭前會議中的證據申請后,即使通過庭審調查發(fā)現現有證據距離“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標準尚有欠缺,也仍然會忌于已做出的決定,依據現有證據作出判決。
3.庭前會議操作程序及決議形成存在問題。實踐中,排除非法證據申請占據了申請的較大比例,但是幾乎所有的庭前會議在討論事項上涵蓋了管轄權異議、申請證人出庭等事項,導致會議難以聚焦關鍵議題。同時,在討論過程中,辯護人往往將證據質證意見、辯護意見作為申請理由在庭前會議中發(fā)表,在庭審中依然會重復這些內容。其次,法官在提前審閱卷宗、庭前會議上聽取雙方意見的情況下,就被告人及辯護人提出的申請調取證據、證人出庭等問題予以駁回,直接影響到被告人的實體權利,影響到案件的公正處理。最后,被告人及辯護人申請被駁回后,在法庭審理階段一般不允許再發(fā)表重復意見,而且法官一般也不會采納,甚至判決書中都不作評析,對被告人、辯護人而言實質上剝奪了應有的權利救濟機會。
司法公正與訴訟效率是訴訟活動中兩個永恒不變的命題。庭前會議既要保證庭審的效率,又要充分體現程序公正與實質公正的要求。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要“保證庭審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保護訴權、公正裁判中發(fā)揮決定性作用”。全會決議轉化為學理上的表達也就是“庭審中心主義”,其根本要求即為“庭審實質化”。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人民法院辦理刑事案件庭前會議規(guī)程(試行)》對庭前會議功能定位為“確保法庭集中持續(xù)審理,提高庭審質量和效率”。由此可見,法庭審理作為刑事訴訟程序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庭前程序只能為其提供服務和保障,而不能代替其功能實現?!巴デ皶h制度的宗旨是確保法庭的集中審理,提高庭審的質量及效率,保障控辯雙方訴權的行使。庭前會議的重點在于集中那些可能導致庭審中斷、影響庭審順利進行、制約庭審效率的突出問題?!雹賱㈧o坤、楊波:《庭前會議制度的具體構建》,載《人民法院報》2012年12月26日第6版?!巴デ皶h不能弱化庭審,更不能取代庭審”。②戴長林、鹿素勛:《人民法院辦理刑事案件庭前會議規(guī)程(試行)理解與適用》,載《人民法院報》2018年1月31日第6版??梢哉f,服務庭審實質化是庭前會議設計的核心目標和制度指向,這就要求庭前會議要充分發(fā)揮其“程序過濾”“議題聚焦”“引導預期”等特有價值功能,同時避免插手“實體問題”混淆程序功能的獨立性,降低因問題的重復性程序處置導致的整體訴訟效率降低。
與此同時,還應當注意到的是,作為有別于實質性庭審的“前置程序”,庭前會議具有自身相對獨立的價值存在和功能定位,特別是作為一種獨立的訴訟環(huán)節(jié),其內在具有“訴求過濾性”“權利處置性”的程序功能要求,對控辯雙方的訴訟權利會產生顯著的影響,對被告人人權保障意義重大③這是庭前會議制度運行中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有學者也專門指出,中國目前的庭前會議主要處理與審判相關的程序性爭議,議題的范圍較為有限,并未充分關照被告人權利保障的問題。參見左衛(wèi)民:《未完成的變革 刑事庭前會議實證研究》,載《中外法學》2015年第2期。。從當前庭審會議制度的建構情況看,庭前會議的程序性功能還有待細化完善,“在庭前會議這一程序平臺上,可以根據立法和司法需要設置諸如證據開示、證據保全、認罪答辯等多元的程序機制,因而具有極為廣泛的可作為空間”④步洋洋:《審判中心語境下的刑事庭前會議制度新探》,載《河北法學》2018年第7期。,其可能具有的對被告人權利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由此,庭前會議在提高庭審質量和效率為目標的同時,還要凸顯其保障控辯雙方訴訟權利,尤其是被告人訴訟權利和辯護人的辯護權實現的目標,并通過該項目標的實現倒逼庭前會議的規(guī)范化和功能實現。
為確保庭前會議的獨立價值,理順制度運作程序,促進庭前會議緊湊有序推進,建議引入充分體現庭前會議特點、符合實踐要求的專門議事規(guī)則:
1.協(xié)商性規(guī)則?!俺绦蛘x的核心與實質即在于程序主體的平等參與和自主選擇”⑤邱聯(lián)恭:《程序選擇權之法理——著重闡述其理論基礎并準以展望新世紀之民事程序法學》,載《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四)》,臺灣三民書局1993年版,第375頁。。庭前會議作為一項準備性程序,主要的任務是由控辯雙方在信息交流基礎上協(xié)商解決問題。比如調取證據、證人出庭問題,完全可以通過交換看法、意見的方式,形成共識。作為主要解決程序性事項的制度設計,庭前會議首先應當尊重各方主體的平等參與和在此基礎上的信息交流與有關事項的自主選擇。為此,建議規(guī)定會議中的信息公開程序,要求控辯雙方就實質庭審階段將要提交的證據資料和主張要求公開,避免實質庭審階段的“證據突襲”和“主張突襲”⑥參見莫湘益:《庭前會議:從法理到實證的考察》,載《法學研究》2014年第3期。。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就非法證據排除的意向也充分展示,為法庭及時掌握庭審中可能存在的集中性爭點和被告人權利保障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做好準備工作。同時,為確保協(xié)商性規(guī)則的貫徹落實,提升庭前會議實效,可以嘗試將部分協(xié)商性取得的共識固定下來并直接引入實質性庭審,作為認罪認罰從寬等特定實體處理決定的程序要素①根據當前司法體制改革的內容和要求,可以在庭前會議中對被告人是否認罪及認罪的合法性進行核實。參見卞建林、楊宇冠主編:《刑事訴訟庭前會議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頁。。
2.引導性規(guī)則。庭前會議中,法官應充當好庭前會議主持人的角色,引導雙方互相討論,積極促成雙方就爭議不大的問題達成一致意見。對于爭議較大的問題,法官要做的是引導雙方充分發(fā)表意見,明確雙方爭議的焦點所在,為擬定庭審提綱、確定庭審重點、制定庭審預案做好準備,同時要注意雙方發(fā)表意見的“限度”,避免將其變成提前質證或者辯論的過程,也要避免雙方在一個問題上過分糾纏,及時引導進入下一個討論事項。在引導庭前會議過程中,應當將充分性作為重要指標,把充分性作為增強庭審活動對抗性,保證庭審實質化落實的重要手段。一是信息交流的充分性,以此確保對抗的充分性;二是對程序性事項的集中審查性,彌補實質庭審因審查重點、慣性思維等導致的對程序權利救濟的不足;三是審查控方起訴要點、被告方答辯要點確定的充分性,以實現保障被告人權、案件分流、提高訴訟效率的目的。
3.整理性規(guī)則。整理性規(guī)則的貫徹目的是為了整理案件爭議焦點作為庭審的重點,實現庭審的高效推進。庭前會議提供給控辯雙方的是一個互相探討、協(xié)商的機會,這是一個求同存異的過程。法官作為主持者,應尊重雙方表達意見的權利,對雙方達成一致意見的事項記錄在案,固化溝通協(xié)商的成果。對存在爭議的事項進行全面分析,結合有關案情確定庭審時雙方可能存在的爭議焦點和案件審理重點。需要注意的是,對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的要適時暫時擱置,不應當生硬干涉打斷,或在會上徑直做出決議,避免在某個問題上糾纏過多影響效率或者因法庭急于作出決議而“議事不足”產生的非“充分性”認定,背離庭前會議制度設計的初衷。實踐中,準確把握整理性規(guī)則還應重視庭前會議對法官的“思路整理和糾偏”的作用,通過庭前會議這一前置性程序,更加集中、直觀、有效地②特別是相對于單純閱卷而言。觀察分析問題,助力法官對案情的理性判斷③庭前會議還有很重要的一個作用是在法官閱卷之后開庭審理之前形成特殊的屏障,通過這道屏障,法官在庭前閱卷所形成的負面影響被盡量降低、與審判相關的信息得以充分流動,強化了法官的理性判斷力。參見王延延:《庭前會議之功能拓展研究》,載《時代法學》2017年第1期。。
1.告知被告人權利。鑒于庭前會議對被告人權利的重要影響,應當賦予被告人程序啟動的選擇權。在庭前會議啟動前,應當告知被告人有權申請召開庭前會議,保障其申請權、知情權以及辯護權和獲得迅速審判的權利①陳衛(wèi)東:《豐富庭前會議功能助力法庭集中審理》,載《人民法院報》2017年2月24日第2版。。庭前會議應由被告人廣泛參與,保障全案所有被告人的申請權,防止部分被告人對該項權利的不知情。特別應當注意被告人不在場辯護人參與庭前會議的情形,應當取得被告人本人書面提交的具體意見,固化被告人參與庭前會議的效力,避免出現被告人在開庭前一無所知或者即使被告人知悉庭前會議情況也可能否認庭前會議結果、使庭前會議流于形式②參見卞建林、楊宇冠主編:《刑事訴訟庭前會議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22頁。。
2.限定申請時間。為避免庭前會議召開的遲延和程序拖沓,建議將庭前會議召開的申請限定為送達后十日內以書面形式提出,以便法官能夠提前掌握爭議性事項,為決定是否召開庭前會議做好準備。對公訴人而言,則要求其在移送案卷時一并提出是否召開的建議。超過上述時限的申請或建議,法院無接收審查的義務。
3.合議庭決定是否召開。就目前來看,幾乎所有的現代法治國家為了實現對偵查活動、起訴活動的司法控制都確立了程序性裁判制度③葉青:《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4頁。。鑒于我國刑事審前程序缺乏司法制約和司法救濟的現狀,特別是庭前會議作為一項正式的規(guī)范性制度設計,其對被告人權利保障等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當重視該制度的訴訟化構造,體現相當的司法審查要求④這就要求庭前會議作出的決議具有相應的法律效力,同時通過相當程度的司法審查確保法律效力的可靠性。。為此,法官在收到被告人、辯護人的申請及公訴人的建議后,應經合議庭⑤這里的合議庭成員與庭審中的成員不要求必然分離,即使不分離也不會產生大的實踐問題。參見田維武、阮能文:《庭前會議制度的實踐難題及完善路徑》,載《中國檢察官》2018年第1期。研究后決定是否召開。在判定標準問題上,關鍵是看程序性事項是否可能導致庭審中斷⑥比如實務界就有觀點認為,被告人認罪案件且法定刑為三年以下刑期的案件,沒有必要再專門召開庭前會議。當然,法定刑在一定條件下有必要成為判斷是否召開庭前會議的考量因素。,如果存在管轄、回避、非法證據排除等可能導致庭審中斷的事項,就有必要通過庭前會議解決此類爭議。對于能夠通過庭下溝通解決,召開庭前會議已無必要的則一般不需要專門召開。比如被告人提出非法證據排除,在與公訴機關溝通后,發(fā)現其無法提供證據收集合法性的材料,即使啟動庭前會議程序,也沒有實質異議的,可以建議其撤回該證據,或者直接進入庭審對證據的合法性進行審查。
1.不應在庭前會議中徑行做出駁回證據申請的決議。對于申請調取證據、證人出庭等涉及證據申請的問題,因系被告人的一項關鍵性訴訟權利,同時也涉及后續(xù)的證據認定等復雜事項,有關證據材料與案件有無關聯(lián)、是否明顯重復、有無必要等問題,單純依靠庭前會議的“現場”難以妥當把握,建議對該類事項不在庭前會議中徑行處理,而是在聽取雙方意見后,通過會后閱卷、合議庭評議,充分審查申請理由、在案其他相關證據后再做出決定。
2.優(yōu)先由律師行使調查取證權。嘗試允許并引導辯護人自行向證人、有關單位收集證據,必要時可發(fā)放律師調查取證函,在辯護人客觀上無法取得該證據時,可申請由法院調取。這樣一來被告人、辯護人要求收集證據的請求得到了支持,法官也不必再迫于辦案壓力對調取證據問題產生排斥心理,而且也避免了個別辯護人因調查取證事項不當運用程序性權利、浪費司法資源的情況發(fā)生。
3.會議議題僅限于提前申請的程序性爭議?!度嗣穹ㄔ恨k理刑事案件庭前會議規(guī)程(試行)》第10條對庭前會議議題范圍做出了規(guī)定,詳細列舉了管轄權異議、回避等九類事項及“與審判相關的其他問題”這一兜底性條款。雖然條文沒有明確規(guī)定,但是理論界及實務界對于庭前會議僅限于討論程序性事項,禁止實體性事項滲透,存在共識。在具體個案當中,庭前會議應當有針對性地解決被告人、辯護人在規(guī)定時間內提出申請的事項,對未申請的事項不再進行詢問、組織討論。在司法資源尚不充裕的現實條件下,庭前會議程序應當有針對性地服務于爭議性事項,以便高效發(fā)揮其功能。
1.決議的時間及形式。前文提到,法官在庭前會議中直接就爭議性事項做出決議,極易引起辯護人的針鋒相對,無形中也會造成法官的心理壓力。因庭前會議主要是聽取意見、互相協(xié)商的程序,不宜在會上直接做出處理決議。決議的時間應在庭前會議結束后,法庭調查開始前。鑒于實踐中辯護人經常提出的按照《關于依法保障律師執(zhí)業(yè)權利的規(guī)定》第16條、第18條規(guī)定的以書面形式答復相關問題的情形,建議通過以下形式進行決議答復:一是庭審前將書面決議送達被告人及辯護人;二是在法庭審理中,宣布完被告人享有的程序性權利后,宣讀庭前會議決議,并記錄在法庭審理筆錄中;三是對一些暫時無法做出決定的事項,可以不做決議,而是在法庭調查中處理。
2.決議的效力?!度嗣穹ㄔ恨k理刑事案件庭前會議規(guī)程(試行)》中提出了庭審確認的規(guī)則,即庭前會議中達成一致的事項、作出處理的事項和未決事項,都要在正式庭審中宣讀庭前會議報告環(huán)節(jié)予以確認,視為正式確認庭前會議報告有關事項的法律效力。在此指引下,可進一步細化規(guī)則:對于庭前會議中雙方達成一致意見的協(xié)議,對雙方都有約束力,在庭審中就該事項不再作相應審查;對于雙方存在爭議的事項,法庭依法做出決議后,如雙方仍然不服,沒有新的理由不應再提出相應的申請。①賦予庭前會議決議以法律效力才能將影響審判活動進行的相關因素及時排除在程序之外,以利于集中審理原則的實現,避免在法庭審理過程中對同樣的問題重復判斷而導致的訴訟拖延。參見楊宇冠等:《非法證據排除與庭前會議實踐調研》,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但如果在庭審中有充分證據可以證明其申請,那么允許其簡要發(fā)表意見①該建議考慮到申請的內容對當事人利益影響重大,在雙方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的情況下,不應當絕對性阻絕當事人在庭審中提出申請的權利。否則,正如有些學者所言,如果允許審判人員對仍存爭議的程序性問題在庭前作出決定,且不得在庭審中對該決定事項再次提出申請,就違法限制了訴訟參與人在法庭上的權利。參見莫湘益:《庭前會議:從法理到實證的考察》,載《法學研究》2014年第3期。。對于沒有做出決議的事項,控辯雙方在庭審中可以發(fā)表意見,庭審調查時一并審查處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法庭通過庭前會議程序依法作出的決議解決的是庭前會議功能指向的事項內容,對于應當由庭審階段解決的事項內容仍然應當按照實質庭審的要求進行審查判斷,比如對于控辯雙方在庭前會議中沒有爭議的證據材料,也應在實質庭審時進行舉證、質證,只是基于維護庭前會議功能落實的考慮,建議應當簡化庭審程序要求。
3.裁判說理應當有針對性做出回應。庭前會議是一項獨立的程序,具有權利保障的獨特價值。庭前會議決議作出后,申請人如果仍然對該結果不服,并存在相應的理由,可以在庭審中簡要提出。合議庭在對裁判結果進行評議時,應當一并評議程序性事項,在裁判文書說理部分應當針對爭議大的程序性事項進行說理評析。這樣可以避免被告人認為合議庭忽視其權利而上訴,二審法官也可以通過判決書看出一審已對相關問題做出了仔細審查處理,避免因此發(fā)回重審,導致訴訟程序空轉,浪費司法資源。
《人民法院辦理刑事案件庭前會議規(guī)程(試行)》對庭前會議程序進行了相對細化的規(guī)定,但是庭前會議作為“舶來品”,在我國的司法環(huán)境中運作還存在“水土不服”的現象,還難以完全適應司法實踐的現實需要,尚需結合審判實踐運作和對具體規(guī)定與實踐需求的契合度等方面進行深化研究。這就要求緊緊依托生動的司法實踐,善于發(fā)現問題、總結經驗,以期對制度機制的完善提供可供選擇的方案。未來,隨著制度實踐的不斷“磨合”,制度的契合性和妥當性會得到不斷完善,在此基礎上的實踐探索也會朝著更加規(guī)范化、定型化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