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許
摘 要:信息時代的到來帶給教育很大的沖擊,現代教育技術被應用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與傳統(tǒng)備課相比,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備課方式為教學準備提供了新的可能。
關鍵詞:中職;教育技術;備課方式;探索
在當代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以智能終端、計算機設備、移動互聯網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如何將信息技術與日常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成為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與傳統(tǒng)備課相比,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備課方式為教學準備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采用無紙化備課
傳統(tǒng)的備課方式一個人、一支筆、備教材、備學生。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撐下,傳統(tǒng)的備課方式發(fā)生了轉變——“無紙化備課”為備課帶來了改變。
所謂無紙化備課,就是教師利用電腦進行教案設計、課件制作、設計作業(yè)等一系列備課工作。
無紙化備課與傳統(tǒng)的備課方式相比,不僅體現了集體的智慧,還突出了教師的個性特長,既節(jié)省了時間,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過去的備課方式書寫時間較長,教案形成之后也不易修改,而現在教材版本更新速度快,傳統(tǒng)教案難以適應,而電子備課可以隨時修改,補充新內容、新材料,體現即時性、快捷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網絡進行信息的收集與整理。既豐富教學內容,擴大了課堂容量,又彌補了教材的滯后性,使課堂內外可以有機結合。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集體備課
過去傳統(tǒng)的備課方式,任課教師往往是單兵作戰(zhàn),效果和效率都不盡如人意,個人的知識和眼界也限制了教師的備課水平。而集體備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隨之產生了轉變,這種轉變不僅只是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轉變,也涵蓋了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一系列內容以及師生關系的轉變。
《職業(yè)教育課程教學改革》中強調課程評價新標準的第二條是職業(yè)教育課程應當突出“能力目標”。在教師備課過程中,教學設計是重中之重,不僅難度非常大而且非常耗時。如何讓教學設計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集體備課無疑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它可以讓教師在合作探討中找到最佳的教學設計方案。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新課改對集體備課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tǒng)的集體備課已無法滿足要求。傳統(tǒng)的集體備課依然以教師為主體,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教學的預設性,忽視教學的生成性;強調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在現代教育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如何讓傳統(tǒng)的集體備課能與時俱進,更好的為教育服務,特別是為中職教育服務就顯得尤為重要。
現代教育技術環(huán)境下的集體備課與傳統(tǒng)的集體備課,不僅是備課手段的不同,在備課的形式、備課的方法、特別是在教學資源共享上都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在現代教育技術環(huán)境下的集體備課,教師在備課時不僅可以運用網絡尋找所需資料、制作ppt,還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與本校外校乃至不同省市各校教師之間實現跨越時空的立體備課。集體備課的內容也由傳統(tǒng)意義上的集體備教案,發(fā)展到以“備學生、備教學設計、備教學資源”為核心的轉變。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制作教學課件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要讓課堂活起來?!比绾握{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參與進來?結合學情與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的教學課件讓中職課堂煥發(fā)了生機。
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為教學過程提供了便利,可以讓教學過程更加形象、直觀。教師可以通過圖片、音樂、視頻等多種方式,帶領學生體驗身臨其境的感覺。如“離太陽最近的樹”一課,任課教師用圖片及視頻展示在戈壁荒漠上紅柳那動人的生機,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而鋼琴、美術等科目更是可以運用微課、分解圖、動圖、視頻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改變作業(yè)形式
微信、QQ等社交工具的興起,為作業(yè)的布置帶來了轉機,作業(yè)的布置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工具,改進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比如,在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習“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四大發(fā)明”一課,布置課后作業(yè):將上課時補充的兒歌“四大發(fā)明放光芒”以小組為單位,自主配樂編成兒童韻律操,將作品以視頻形式上傳至班級QQ群,點贊數最多的小組被評為本節(jié)課最佳小組。這一作業(yè),結合了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專業(yè)特點,也迎合了學生們愛唱愛跳的興趣,對小組點贊的設置放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合作與競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備課過程中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效運用,極大地豐富了作業(yè)的形式,也提升了學生完成的興趣,形成了課上課下有效結合的良性循環(huán)。讓現代教育技術與我們的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從而真正讓現代教育技術為我們所用,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吳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李克東.新編現代教育技術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