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洪
《中國教育尋變:北京十一學校的1500天》以時間先后順序鋪開敘述,帶領讀者走進北京十一學校探尋其教育改革的奧秘。讀完該書后,我對教育改革有了全新、深刻的認識:每一場改革,都是在行走中成長,在成長中行走,如此不斷循環(huán)反復的過程。行走,是教育應有的力量。
行走,首先要有清晰的價值取向。那就是,只要對學生有好處,就先行,然后完善。十一學校的改革先有清晰的目標和規(guī)劃,但開始并沒有完全成熟的方案,也沒有現(xiàn)成的模式可循,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逐步走向成熟的。石頭在哪里呢?答案就在學生那里。他們秉持“學校是學生的”理念,循著學生的需求、一點點做出改變,學校的所有努力都是圍繞學生而開展。
行走,應是整個教師團隊的齊走。十一學校在尋變的過程中,始終堅持教師是第一推動力,發(fā)揮每一位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讓教師真正成為改革的主人。為增強教師的主人翁意識,涉及改革的工作全部由教師擔任,以項目團隊的方式逐步推進,凝聚教師力量,將改革逐步鋪開、推進。
行走,須不斷在理性反思中行走。思想變革是一切變革的先導和基礎,廣大十一人在尋變中,自始至終,都保持著可貴的思想熱忱、理性的從容。李希貴校長不斷構思“新教育”,帶領全校教師思考著諸如重新定義教師角色、重新定義學校、重構新教育形態(tài)等問題,這些思考也一一呈現(xiàn)在日后的改革方案中。正是這些反思,帶來了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轉變,一系列舉措應運而生,推動著學校的轉型和變革,其間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也隨著反思的深入、措施的到位迎刃而解。
行走,重在喚醒學生生長的力量。教育的目的是讓每一名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喚醒自己、成為自己。如何喚醒學生生長,十一學校教師以自己特有的膽識、勇氣和智慧一直努力追尋著。如在一些機制和制度的重建上,學生可以通過給校長寫信等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學校的《學生手冊》《年級手冊》中一些條款的修訂和完善,均與學生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密不可分。再如,為了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我管理,學校成立了學生管理學院,精心設計和設立了各種各樣的“服務項目”、管理崗位,如計算機錄入員、學生食堂志愿者等,這些崗位均面向學生招聘,給學生參與事務管理的機會,學生儼然成為校園里學習、生活的主人。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于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