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林
摘 要:初中生應(yīng)能夠理解淺易的文言文,掌握文言斷句的技巧。文章以文言文斷句為切入點,結(jié)合中考要求,探討文言文斷句的技巧方法和規(guī)律,旨在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使學生能讀懂淺顯文言語段,準確斷句,充分理解文章內(nèi)容。
關(guān)鍵詞:中考;文言文;斷句復習;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2-0053-02
語文教學應(yīng)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應(yīng)該讓學生更多地接觸閱讀材料,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知識的規(guī)律和技巧。2017年福建中考考綱新增加了“能理解淺易的文言文,掌握文言斷句的技巧”內(nèi)容。對于初三學生來說,這是他們在初中語文課堂學習中多次接觸到的文言文斷句練習。中考考察淺顯課外文言文,有向高考接軌的傾向,難度系數(shù)增大,特別是對初中學生來說,他們的語言發(fā)展水平和認知結(jié)構(gòu)仍處于初級階段,對于文言文的理解還不夠深入。所以,教師可以利用課內(nèi)文言文斷句訓練,幫助學生認識文言斷句的重要性,通過較為細致的文本學習和實踐活動,讓學生領(lǐng)悟文言文斷句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規(guī)律,掌握文言文斷句的常用手段并學會靈活運用。
教師應(yīng)讓學生了解斷句的重要性,掌握斷句的基本方法并學會靈活運用?!稁熣f》有云:“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其句讀”,就是教學生斷句,這是古人學習文章的第一步。因為古代漢語沒有標點符號,一篇文章乃至一本書,都是一個漢字挨著一個漢字地排下來的,所以前人讀書都要自己斷句。常常是在一句話的末了用“?!睌嚅_,叫“句”;在一句之內(nèi)語氣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dòu)。給古書斷句也可以叫斷句讀,所以傳授給學生一些斷句的方法顯得相當重要。
(1)抓住常用的虛詞標志。常用句首語氣詞“其、蓋、唯、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如“覽物之情 /得無異乎/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而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常用句末語氣詞“也、焉、兮、耳、矣、與(歟)、哉、乎、耶(邪)”等后面可斷句,如“非人哉/ 與友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還要關(guān)注常用在句首的關(guān)聯(lián)詞,如文言文中“故”字是連詞,起承接作用,領(lǐng)起推論句或結(jié)論;“然”“而”領(lǐng)起轉(zhuǎn)折句,根據(jù)這些特征可以斷句。此外還有“豈、茍、縱、縱使、向使、是故、是以、于是、無論、至若、繼而、然則、雖然”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如“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魚我所欲也》)”。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久之、未幾、已而、既而、俄而、是時”等,也可以幫助斷句。文中有虛詞的地方往往需要停頓,可據(jù)此斷句。
另外要抓住“曰”“言”“道”“云”等對話標志詞。文言文中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言”“道”為標志的提示語,一般情況下碰到它們都要停頓。如果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xiàn)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以《詠雪》課文為例:“ 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 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風起”,可在文中找出“曰”字進行斷句訓練。
(2)借助修辭與駢句。借助文言文的修辭與駢句兩大特點來斷句:講究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等修辭;駢句句式整齊,四六句多。駢偶句多用于賦體文字之中,散文中也有,句子成對兒或成組出現(xiàn)(含有排比、對偶、反復等),可以幫助學生準確把握句子的節(jié)奏,正確斷句。例如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愚公移山》)”,這句運用頂真的修辭手法。又如“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醉翁亭記》)”,此句運用了駢偶句。在斷句過程中,如果抓住了句子的修辭,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3)觀句式,看結(jié)構(gòu)。古人十分講究行文的音韻美和文辭美,為了達到這一效果,需要使用修辭手法和一些特定的句式,所以可據(jù)此定句逗。文言語句的節(jié)奏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jié)構(gòu)為劃分依據(jù)。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yīng)該有停頓,句中領(lǐng)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yīng)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yīng)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jié)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jié)構(gòu)。判斷句式如“……者,……也”(有些省略“者”或“也”,有的是用表示判斷關(guān)系的詞,如“為、乃、即、則”等);反問句式如“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被動句式如“為……所……”“受…于……”“見……于……”;其他固定句式如“如……何”“況……乎”“何(以)……為”。下面以反問句式“不亦……乎”為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另外,還要注意文言文名詞作狀語的情況,例如:“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對此句,如果斷成“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本屯耆e了,因為“犬”不是后一句的主語,而是“坐”的狀語,意為“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樣坐在前面”。再有,劃分句子結(jié)構(gòu)時要注意常見的倒裝結(jié)構(gòu)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賓短語后置等,還要在斷句中注意結(jié)構(gòu)對稱,如“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
課堂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需要教師設(shè)計問題帶動生成。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文本,探尋文本的斷句規(guī)律,活學活用,從而能準確進行斷句。通過練習文言斷句,進一步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和應(yīng)考能力。要引導學生通讀全文,理清文段思路,歸納總結(jié),在授課中充分挖掘文本知識,由課內(nèi)文本上升到課外文本,注重給學生搭設(shè)平臺,促使學生能夠?qū)W以致用、學以致考。
根據(jù)《福建省初中學科教學與考試指導意見》的要求,學生應(yīng)能夠理解淺易的文言文,掌握文言斷句的技巧。例如,教師可以選取部編版七年級上《詠雪》為訓練文本,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讀——感——斷——評”教學模塊,訓練學生的斷句能力,引導學生通讀全文,理清文段,明確文章思路,最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jié),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與主旨。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適當引入中考題目,通過這些題目指導學生練習文言斷句,進一步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和應(yīng)考能力。以“蓋剛者比暴柔者喻仁剛者易壞柔者獨存” (2018年·泉州中考)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注意發(fā)語詞,注意句式的對偶表達和判斷詞“者”的用法,從而順利斷句;以“土人新以木板循巖為室曲直高下隨巖宛轉(zhuǎn)”(2017年·福建中考)為例,要啟發(fā)學生理清結(jié)構(gòu),注意“以……為”的用法;以“尤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2018年·福建中考)為例,要引導學生積累一些文言實詞的用法,如“寫”在這里指的是繪畫的意思,很多學生以為是寫字寫文章的意思,就是沒有很好地理解古今詞義的差別。教師可通過這樣的強化訓練,讓學生達到學以致用、學以致考的目的。另外學生之間可以互相點評交流,分享學習樂趣,感受傳統(tǒng)文化魅力,激發(fā)文化自信,從而提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總而言之,學生要熟悉中考斷句考題類型和特點,正確掌握文言文斷句方法,通過學習斷句,理解文言文內(nèi)容,提升閱讀文言文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鉆研教材以打牢基礎(chǔ),多讀經(jīng)典以培養(yǎng)語感,經(jīng)常練習以提高應(yīng)試能力。
參考文獻:
[1]江鑫梅.基于中考語文試題看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J].中學語文,2016(12).
[2]邱根秀.從中考命題特點談對文言文教學內(nèi)容的把握[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1).
[3]劉慕玲.例談中考課外文言文閱讀解題六法[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21).
[4]李燕.近十年河南中考語文命題研究(2008-2017年)[D].信陽師范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