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梅
(合肥市口腔醫(yī)院,安徽合肥,230001)
齲病是一種以牙體硬組織進行性破壞為特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1],是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常見病、 多發(fā)病。 患兒由于其牙齒特殊的生理特點,窩溝點隙多而深,口腔衛(wèi)生條件差等原因,是齲病多發(fā)人群, 開展患兒窩溝封閉是預防齲病發(fā)生的一種有效防齲方法[2]。 兒童牙科恐懼癥(dental fear,DF)是指患兒在口腔診治過程中產生的焦慮、緊張、害怕的心理狀態(tài)[3]?;純撼2荒芘浜显\療操作,以至窩溝封閉失敗,文獻報道[4],牙科畏懼癥患兒發(fā)生率高達89.00%。 Tell-Show-Do 模式即“講-示-做”法,是目前常用的一種行為管理方法[5]。 該模式在口腔科多用于學齡前患兒行為管理, 少有結合治療術式進行報道。 鑒于患兒普遍存在牙科畏懼癥,本文將研究對象擴展為學齡期患兒,重點研究Tell-Show-Do 模式在窩溝封閉術中的應用效果,期望能有效降低患兒窩溝封閉中畏懼癥,現將方法及結果報道如下。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擇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實施窩溝封閉的162 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分別81 例。 為避免組間污染,兩組患兒分別在兩間獨立診室接受窩溝封閉術。 試驗組男42 例,女39 例,年齡6~12 歲,平均(7.81±1.51)歲。 對照組男43 例,女38 例,年齡6~11 歲,平均(7.31±1.26)歲。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患兒及監(jiān)護人均知情同意。
①納入標準:年齡6~12 歲患兒;符合窩溝封閉適應癥患兒; 無認知障礙和先天性精神疾病患兒。 ②排除標準:窩溝封閉適應癥牙齒已發(fā)生齲壞患兒;有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患兒。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 由椅位護士將患兒安置到牙椅上后, 向其介紹窩溝封閉的目的和注意事項,安撫患兒緊張情緒,為患兒做好術前準備,系好口圍,戴上護目鏡,調整牙椅至舒適臥位。
1.3.2 試驗組 采用Tell-Show-Do 模式進行干預,由椅位護士在窩溝封閉前在診室內實施,無父母陪伴。具體方法如下。Tell: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患兒交流,解釋窩溝封閉的目的、方法和配合要點。 Show:讓患兒觀看窩溝封閉的視頻宣傳片,直觀了解窩溝封閉的過程, 了解不及時進行窩溝封閉的危害;提供牙齒模型及所用材料、器械供患兒觀摩; 帶領患兒到牙椅邊參觀實施窩溝封閉的過程;明確告訴患兒窩溝封閉不打針、不吃藥、無疼痛。 Do:讓患兒在術前直接觸摸所需器械和物品,如指導患兒將吸唾器放入自己的口腔內, 提前感受并適應吸唾時產生的負壓和聲音; 讓患兒觸摸棉球并告知窩溝封閉過程中會有棉球放在口腔內,用于隔離唾液;指導患兒拿起三用槍并按壓噴水,用于清潔牙齒。在診療開始前,通過Tell-Show-Do 模式讓患兒更直觀地了解窩溝封閉過程, 感受診療中所需的器械和物品,消除恐懼心理。
評價過程采用盲法收集兩組患兒資料。由1 名有5年工作經驗的護士, 經過培訓熟練掌握評價標準, 該名護士負責巡回觀察接受窩溝封閉的患兒, 并根據治療過程中患兒表現評價其牙科畏懼情況,采用Veerkamp 牙科畏懼癥評價標準[6]。 0 級:表情自然,能準確迅速地回答醫(yī)生的提問,與醫(yī)生配合良好。 1 級:面部表情不自然,手不自然放置,愿意并能準確回答醫(yī)生的提問,診治過程緊張,但能配合治療。 2 級:回答問題尚準確,但聲音有改變,手常懸空,但不影響醫(yī)生的操作。 3 級:想拒絕治療,哭叫,手常抬起,阻止操作,需要命令式語言方能操作,治療過程困難。 4 級:語言交流尚可,持續(xù)哭鬧,身體不斷扭動,操作困難,偶需按壓。5 級:高聲哭叫,完全不聽話,需采取強制性手段方能操作。 0 級為“不畏懼”,1 級及以上為“畏懼”。
數據采用SPSS16.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人口學資料采用統(tǒng)計描述,兩組患兒牙科畏懼癥發(fā)生率比較采用χ2檢驗, 畏懼程度比較采用秩和檢驗。 檢驗水準α=0.05。
兩組患兒牙科畏懼癥發(fā)生率比較見表1。 由表1 可見, 試驗組患兒牙科畏懼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1 兩組患兒牙科畏懼癥發(fā)生率比較 n/%
兩組患兒牙科畏懼程度比較見表2。 由表2 可見,試驗組患兒牙科畏懼程度輕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2 兩組患兒牙科畏懼程度比較(n)
窩溝封閉技術是在易患齲的牙面窩溝點隙上涂布一層粘結性材料,使牙面變得光滑、易清潔,細菌及代謝產物菌斑、軟垢難以侵蝕牙體硬組織,而得以被保護[7]。窩溝封閉包括清潔牙面、酸蝕、沖洗和干燥、涂布封閉劑、光固化、檢查幾個步驟,貫穿其中的一個重要操作是隔濕, 隔濕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窩溝封閉的成敗, 需要患兒在操作過程中積極配合[8]。由于患兒在心理及生理上的發(fā)育尚未成熟,容易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 患兒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不穩(wěn)定、自控能力差[2],往往因焦慮、恐懼而產生不合作行為,給治療帶來困難,不僅降低醫(yī)療質量,甚至發(fā)生穿髓、軟組織損傷等嚴重情況,給醫(yī)生和患者帶來極大的負擔[9]。 患兒牙科恐懼癥是一種獲得性行為,與診療環(huán)境、就診經歷、患兒自身氣質類型、家庭情況等相關[10]。 例如陌生的診療環(huán)境、器械的聲響、父母的影響等均能導致患兒恐懼, 因此開展窩溝封閉術前行為誘導具有積極的意義。
近年來,行為誘導技術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患兒口腔醫(yī)務工作者的重視。 Tell-Show-Do 模式是一種非藥物行為管理, 在眾多患兒口腔行為管理方式中,家長更易于接受,有研究表明[11],患兒更信任該模式。 本研究中,試驗組患兒于窩溝封閉術前開展Tell-Show-Do 模式行為誘導。 制訂符合患兒心理及生理的誘導計劃,通過語言溝通、視頻模型展示、器械物品實踐操作與感受等多種途徑,讓患兒對窩溝封閉的目的、意義、方法及注意事項有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提高患兒對窩溝封閉的認知,讓患兒對未知的治療過程有了感性的認識, 能降低其對治療的恐懼感。 對照組患兒僅采取常規(guī)的護理措施,做術前窩溝封閉相關知識介紹,沒有實物感受和視頻觀看,使其產生對不可預知的、不可控制的恐懼感。 本研究中,在兩組患兒治療結束后采用Veerkamp 牙科畏懼癥評價標準, 根據患兒窩溝封閉中的面部表情、肢體反應、語言表述等表現,將患兒畏懼程度分為0 級至5 級,級別越高,畏懼程度越嚴重。 結果顯示,試驗組患兒牙科畏懼癥發(fā)生率為66.67%,對照組發(fā)生率為86.42%,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試驗組患兒牙科畏懼程度輕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說明應用Tell-Show-Do 模式對患兒進行窩溝封閉術前行為誘導, 可明顯提高患兒窩溝封閉的配合程度, 有效降低患兒窩溝封閉中畏懼癥的發(fā)生率, 有效降低患兒牙科畏懼癥的程度,與谷海晶等[12]研究結果一致。
實施Tell-Show-Do 模式能有效降低患兒畏懼程度,提高窩溝封閉質量,但是一對一的術前行為誘導需要充足的護理人力資源支持, 在人力資源有限的前提下, 建議對窩溝封閉的患兒進行小組制預約管理,如采用微信預約、電話預約等方式,每4~5 人成1 組, 對小組患兒集中實施Tell-Show-Do 模式行為誘導,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窩溝封閉的質量。 另外,口腔醫(yī)護人員要在熟練掌握口腔??萍膊〉幕A上, 還應掌握相關的心理學知識,了解患兒的心理,能夠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和行為誘導,消除患兒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以保證治療計劃的順利實施[10]。
綜上所述, 采用Tell-Show-Do 模式對患兒進行窩溝封閉術前行為誘導, 有效降低患兒窩溝封閉中畏懼癥的發(fā)生及畏懼程度, 有利于提高窩溝封閉的效果和效率,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