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琴
【摘要】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在教學過程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要找到思維導圖與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結合點,才能促進思維導圖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思維導圖;課堂;效率
思維可視化創(chuàng)始人劉濯源認為:教學要啟心發(fā)智,要注重學生心智的發(fā)展.思維導圖又稱心智圖,是大腦進行思考的語言.如何能將思維導圖融入數(shù)學學科的教學,加深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的潛力,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自主構建思維導圖,用于新授課的課前預習和課堂小結
教師若能教會學生合理地構建思維導圖來進行新授課的學習,不僅能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還能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新知.
比如,筆者在講授蘇教版五上“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時,課前先布置學生以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中心詞構建思維導圖.新課伊始,學生基本都是以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中心,分工具性策略(畫圖、列表)和一般性策略(從條件出發(fā)、從問題想起)畫出四個圈.此時師在工具性策略旁再添加一個圈: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又一種工具性策略,會是什么呢……如此一來,勾起了學生探索的欲望.接著再進行新課例題的教學,最后總結新課時,引導學生把課始的思維導圖繼續(xù)完善.
這樣的新課教學,不僅幫助學生明確了目標,指明學習的方向,而且在完善思維導圖的過程中,還能讓新知得到及時的鞏固.
二、小組合作制作思維導圖,用于復習課知識的梳理和應用
復習課容量大、時間緊、密度高.若教師采用提問式的復習,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無法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體系,大部分學生也只是“聽眾”.借助思維導圖來梳理知識不僅能彌補這一缺點,還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表達的能力,大大提高復習的效率.
例如,筆者在復習蘇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八單元“垂線與平行線”時,筆者是這樣設計的:(1)課前,布置學生制作本單元的思維導圖及錯題;(2)課始,小組交流并合作完善一幅思維導圖(5分鐘左右);(3)指名1小組派代表展示并說說內容,其他小組補充和評價(10分鐘左右);(4)典型例題獨立完成后同桌相互檢查批閱,再指名學生交流展示.(10分鐘左右);(5)課前收集的錯題小組先交流并要求說出是哪個知識用錯了再選個別小組全班交流(10分鐘左右);(6)教師總結強調,并布置課外將典型錯題及搜尋的好題擴充在組內思維導圖上.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們都表現(xiàn)出了較高的學習興趣,無論是組內探討和組間發(fā)言,人人都積極參與、主動補充.
整堂課都是結合思維導圖來進行的,比單純地闡述知識點復習更形象化、具體化,更便于學生記憶.交流思維導圖的過程還能讓每名學生都成為課堂活動的參與者,能自主整理知識、能表達自己的思維、能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借助思維導圖的可視化,使學生的語言表達顯得輕松、連貫,實現(xiàn)了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勾畫思維導圖進行抽象數(shù)學問題的思路分析,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新課標指出:要幫助學生建立樹立模型思想.模型思想也就是形象思維中的經驗形象.大量研究表明,形象思維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他思維的發(fā)展程度.思維導圖是基于對人腦的模擬,形象思維是憑借頭腦中已儲存的表象進行思維,兩者在構圖方式上不謀而合.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來分析某些抽象的實際問題.
比如,在自然數(shù)范圍內用3、3、7、7算24點.這對成人來說可能會算得快點,可對二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就比較抽象,他們不知該如何來思考.教師可以這樣講解:算24點的最后一步是加、減、乘、除,所以我們可以先用3和7代入,看看需要滿足什么條件,再看剩下的3個數(shù)能不能滿足這個條件.例如,最后一步是加法,那么3+21=24,剩下的3個數(shù)3,7,7能不能把21算出來,或者7+17=24,那么剩下的3,3,7能不能把17算出來,如果能算出來,就找到了正確答案,如果算不出來,就找另外的方法.以下是結合XMIND8制作的分析能否用3,3,7,7算24點的思維導圖:
通過加、減、乘、除的分類討論我們得出:在自然數(shù)范圍內不能用3,3,7,7算24點.用這樣的方法,我們還能引導孩子們繼續(xù)去思考用其他的四個數(shù)來算24點,分析的思路就比較清晰,也就不會盲從了.
因此,結合思維導圖,不僅能把本來抽象的數(shù)學問題變得形象化、明朗化,還在一定程度上發(fā)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思維導圖是一種學習和思維的有效工具,如何將思維導圖融入小學數(shù)學課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的效率,我們一直在探索的路上.
【參考文獻】
[1]張丹.小學數(shù)學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金成梁.小學數(shù)學課程與教學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孫國春.小學數(shù)學理論透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