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杰強
新時代背景下學校教育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其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健全的學生人格。積極的情緒和心理現狀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促進形成健康的心理,而良好的社會生活(包括學校生活)適應力是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和健全人格的一種表現。學生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成長和個性的形成。適應良好會促進個體的發(fā)展,適應不良則會阻礙個體的發(fā)展。高一新學期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期,它決定著高中學生未來學校生活的質量。
學校生活適應是一個廣義的多維概念,本文中的學校生活是指學校環(huán)境下的學生集體生活、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活動以及由上述活動而引發(fā)的情緒體驗和自我角色認同等心理活動,包括環(huán)境適應、人際適應、學習適應、自我角色適應以及情緒適應等五個指標。
一、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榆中縣某示范性高中的高一新生進行調查。調查問卷在參考SCL-90中學生適應性問卷和華東師大心理系修訂的《學習適應性測驗》的基礎上,結合筆者的研究目的自行設計形成。按照該學校高一年級男女生1.07∶1的比例,隨機選取學生作為問卷調查的對象。在控制無關變量的基礎上,從新生入校第二周起,連續(xù)進行三周問卷調查,比較分析學生學校適應各項指標的變化。
二、研究結果及分析
(一)環(huán)境適應狀況
結果表明,從開學第二周至第四周,80.7%的學生適應狀況良好,學生對環(huán)境,包括學校環(huán)境和班級環(huán)境的滿意度連續(xù)三周的平均值達到92.6%,可見學生對學校的外部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都比較適應,說明高一新生的環(huán)境適應水平相對穩(wěn)定。此外,在環(huán)境適應水平上,女生的適應水平略高于男生。
(二)人際適應狀況
從數據上來看,高一新生同伴間的人際交往和師生間的人際交往的適應水平,從第二周至第四周呈現下滑的趨勢,并且女生的適應水平低于男生。在第四周,人際適應良好的人數比例為80%,說明人際適應的問題已經顯現。這表明高一新生已經擁有與同伴間建立友誼的能力,但在師生交往上,可能因為高中與初中銜接的問題凸顯,部分學生適應高中學習困難,造成師生關系緊張。
(三)學習適應狀況
從總體上看,學習不適應的學生在增多,到第四周時有45.1%的學生出現了學習不適應的問題。通過訪談發(fā)現,學習不適的原因主要是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初中感性認識知識較多,高中知識則逐步引導學生思維從宏觀向微觀發(fā)展,更多的是思考和探索,而不是一味地死記硬背。因此學生在提前預習、課堂聽講、課后復習等方面覺得初中的固有經驗不能套用,同時又沒有建立或者沒有其他方法可以遵循,在摸索中容易對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產生不適應。
(四)自我角色適應狀況
高一新生在自我角色適應方面適應良好,只有極個別的學生出現自我角色的不適應。個別不適應的原因可能與初中的優(yōu)越感在高中喪失有關,產生了不能正視自我角色的問題。
(五)情緒適應狀況
數據表明,在第二周,69.4%的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體驗是愉快的、成功的。這種情緒體驗在第三周下降到60.7%,在第四周持續(xù)下降,只有39.2%的學生在課上體驗到了成功和愉快,也就是說三周平均起來有60%的學生曾經歷過失落和自卑的情緒體驗。因此,除了人際交往不愉悅的因素,高一新生消極情緒的產生主要來自課上感受和自我成績滿意度兩個方面。由此也說明高一新生最主要的問題是學習上的不適應。
三、結論
單獨從環(huán)境適應、人際適應、學習適應、自我角色適應以及情緒適應等五個指標上看,高一新生在自我角色適應方面適應良好,在情緒適應中,高一新生在環(huán)境滿意度上始終處于積極的情緒體驗,而在人際交往感受方面,情緒體驗的愉悅度呈現下滑的趨勢,這說明高中學生在人際交往上,新問題、新矛盾的出現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益增多。從數據上來看,總體適應水平良好的學生比例分別是第二周的78.1%,第三周的60.7%和第四周的34%。表明高一新生從開學第二周到第四周,對高中學校新生活總體適應水平呈下降趨勢,此后一直到第十周之后,學生的適應水平逐漸回升,達到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由此可以推斷高一新生的不適應周期一般會持續(xù)1~2個月,尤以第一個月的下旬為最不適應高中生活的時期。
高一年級是高中生活的起始年級,是學生成長的轉折點,也是高中學生自我發(fā)展的關鍵期。在應對高中學習內容多、難度大的新變化時,適應良好的學生能以穩(wěn)定的情緒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因此,新生入學后的前四周是實施教育引導的最佳時期。高一新生的情緒適應貫穿于學生的環(huán)境適應、人際適應、學習適應和自我角色適應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對學校生活適應起到促進或阻礙的作用。所以,以培養(yǎng)情感的教育為介入點對高一新生進行適應教育不失為一個合理而且有效的教育手段。
注:本文內容為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班會課中開展新生入學適應性教育的實踐研究》(課題號GS[2017]MSZX11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