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接受美學理論指出,讀者在文本解讀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是文本價值全面實現的必要條件。學生作為語文文本的閱讀者,是實現教材文本價值的重要因素。閱讀教學可以通過辨析字句,準確理解文本本意;通過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輻射思辨內容的廣度;通過溯源求本的探索,培養(yǎng)兒童閱讀的思辨邏輯;通過深度思考,創(chuàng)造閱讀的思辨層級。以此促進學生閱讀思辨能力的生長,實現文本閱讀的教育價值。
【關鍵詞】接受美學;閱讀思辨力;生長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41-0029-03
【作者簡介】沈舒靜,江蘇省蘇州市滄浪新城第二實驗小學校(江蘇蘇州,215000)教師,一級教師。
閱讀是一件需要用一生去經歷的事情。同一篇文本,閱讀的時間、地點、心境等因素不同,讀者的閱讀感受也會有差異。讀者創(chuàng)造著文本的價值和意義,讀者的思辨思維能力影響閱讀品質。小學高年段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思維的重要時期,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發(fā)展思維,在閱讀過程中學會思辨,進而深度思考。如此循環(huán)往復,提升學生的思辨思維能力和閱讀水平。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往往出現機械閱讀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生在習得了一定閱讀方法之后就照搬使用,不會隨著情景和具體文本的不同而遷移創(chuàng)新。在遇到閱讀困難時,學生往往是浮于表面的思考或是直接回避,缺乏語境性的深度思考與帶入式的自我建構。這凸顯出兒童閱讀過程中思辨能力薄弱,兒童閱讀時自我建構缺失。而接受美學對閱讀中“讀者”的關注,對讀者自我構建和自由創(chuàng)造的關注,為兒童閱讀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了提供理論指導。
接受美學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期,是在美學的研究重點由作者轉向作品文本,又由文本逐步轉向讀者的這一大背景下孕育、發(fā)生的。接受美學基本的特征是關注閱讀中的讀者,關注讀者在文學理論、美學研究中的中心地位。接受美學既溝通了文學與歷史的關聯,又維護了文學與美學的聯系。接受美學主張讀者中心,提出“具體化”和“重建理論”,將讀者對于文學文本的多層次解讀與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文學作品包含著多層次的語言結構系統,有語音強調層、意義建構層、修辭格層、意向意境層、思想感情層。讀者在接受文學作品的同時也接受情緒感受、邏輯領悟和聯想、想象的激發(fā)等因素,存在著自覺的自由創(chuàng)造。
“閱讀”在《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為“看并領會其內容”。其中的“領會”離不開閱讀時的思考與辨析,深度的有意義閱讀離不開讀者基于自身經驗的思辨能力。“思辨力”在《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為“思考辨析的能力”,它指向思維延續(xù)、辨識、分析能力的提升。以接受美學理論觀照兒童的閱讀過程,學生閱讀教材文本的過程,也是作為讀者對教材進行解讀辨析的過程。其間,思考與想象在一定程度上重建著文學作品的意義,重建著兒童對世界的深刻理解與辨析,培育著兒童閱讀的思辨能力。
從學生的閱讀學情來看,小學高年段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能夠對形近字、同音字、簡單詞性進行辨析,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古詩詞作品中的意境畫面開展感知鑒賞。但學生閱讀時這種思維能力、賞析能力、感知能力、辨別能力是一種短暫性的、感性的經驗,尚未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富有邏輯的思辨能力。因此,教學要關注兒童閱讀思辨能力的提煉與升華,培養(yǎng)其具備穩(wěn)定的、綜合的思辨能力,提升閱讀品質。
一、思辨字句,準確理解文本本意
漢字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哲理,從文本的關鍵字詞展開辨析,有利于深入、準確地理解文本的本意和中心思想,為發(fā)散拓展的聯想提供依據。
例如:教學蘇教版六上《觀書有感》一詩,需要基于文本本意才能理解詩中的哲理。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熟讀精思的方法來學習古詩。用朱熹“泛觀博取,不若熟讀而精思”的讀書方法導入,引導學生體會熟讀與精思在思辨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在熟讀時,教師可以講解熟讀的過程與原理:讀準字音、讀出韻律,而韻律又包含著讀好停頓、讀好押韻、讀好標點、讀好輕重等。在學生的講述與教師的點撥過程中,學生再精思字義,想象畫面,理解哲理。依據文本、基于文本理解文本本意,接受作者的寫作表達是讀者聯想創(chuàng)造,豐富文本意義的基礎。
二、激發(fā)想象力,輻射閱讀思辨內容的廣度
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為了達到“純粹存在”而必須發(fā)揮讀者的創(chuàng)造自由,讀者在欣賞中要把作家想象所提示的實在的事物再次虛無化,通過想象重新建構作品意象,在作品的提示和引導下進行自由創(chuàng)造。讀者在作品面前是自由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甚至可以說,作品的全面價值體系建構離不開讀者的再創(chuàng)造。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也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學生的閱讀思辨力在自由創(chuàng)新中賦予文學作品個性化意義。
例如:教學蘇教版六下《理想的風箏》一文時,對“理想的風箏”的理解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方面理解。表面上看,“理想”與“風箏”并沒有相同點,若仔細辨別便會發(fā)現“理想”與“風箏”有著抽象的相似點,即“理想”與“風箏”都是向往遙遠的,都有一根牽引著飛翔的“線”。實現“理想”是因為努力之“線”,到達天空的“風箏”是因為牽引之“線”。文末,“理想的風箏”再次呈現,喚醒著學生的情感與認知。學生閱讀至此,情感再次升華,將自己想象成天空中飛翔的“風箏”,感受自己的理想與信念隨著風一起沖向遠方,感受夢想引領的力量。教學時讓學生從不同維度去想象和辨析,有利于拓展學生閱讀思辨內容的廣度。
三、溯源求本,培養(yǎng)閱讀的思辨邏輯
在文學作品解讀的過程中,讀者占據重要地位,是閱讀思辨的基點。文學作品的價值體現離不開讀者的意義建構,離不開讀者的思辨思維。閱讀教學可引導學生通過溯源求本的過程展開思辨,磨練思維的精密度。
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不少優(yōu)秀的古代文學作品,古詩尤多。古詩意蘊綿長,字音皆美,學生用批判性思維發(fā)現和思考詩句的美,有助于思辨能力的發(fā)展。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下《墨梅》時,學生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不難,但是在深入思考這首詩中字的意思妥帖程度時,有學生提出:為何書本上的版本與其他詩歌書上看到的有差別?帶著這個問題追本溯源得知:原來《墨梅圖》是王冕畫梅的代表作,而《墨梅》是題寫在《墨梅圖》上的一首詩,詩畫的原稿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詩畫原稿,學生會發(fā)現,原稿與書本上的版本有不少的差別。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或是編者的刻意而為之,或是流傳過程中導致的,原來每個時代的讀者都會對作品進行自覺地加工。通過聯系時代背景和讀者的意義建構,才能讀出作品的來龍去脈,從中理解文本的思維邏輯。
四、深度思考,創(chuàng)造閱讀的思辨層級
作品是多層次的語言結構體系,具有豐富的意向意境層次。深度思考或閱讀,或可發(fā)現、創(chuàng)造多維的思辨層級。然而,現代閱讀的節(jié)奏加快,人們往往更樂于閱讀簡短的文字,單向度地接受知識,缺乏深度思考與辨別,致使讀者無法深入體會閱讀的真正樂趣。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深度思考的能力,通過創(chuàng)造思辨層級提升思辨能力。
例如:在蘇教版六下《孔子游春》一文的教學中,學生在理清文章“賞春”“論水”“言志”的脈絡后,如要對于文章哲理進行深入思考,還需要從“春意”入手。巧借春日教學時節(jié)的自然春意,讓學生融入春天的自然景色中去實際觀察和感受,去觸摸春天,感受春意之美。至此,結合學生對詩文中閱讀水時的感受,用心聆聽水的聲音、感受水的變化,從而在意境中深入思考抽象水的品行。在同學與教師的交流過程中,學生對大自然、水、生命有了新的思考與認識,進一步理解春意濃的深層涵義,收獲精神的生長。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鮮活的生命個體,教師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思辨力的生長。通過思辨字句,準確理解文本本意;通過激發(fā)想象力,輻射閱讀思辨內容的廣度;通過溯源求本的探索,培養(yǎng)兒童閱讀思辨的邏輯;通過深度思考,創(chuàng)造閱讀的思辨層級。讓學生在思維中觸碰閃動的靈光,感受思辨的力量。用智慧去尋求語文閱讀課堂的真知,用思辨去感受語文的魅力,用接受美學的理論提升學生的閱讀思辨力。
【參考文獻】
[1]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何祖寶.思辨:閱讀教學的應然追求[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2(31):31-32.
[3]張春華.以思辨閱讀提升文言文教學的品質[J].江蘇教育:中學教學,2018(11):6.
注:本文獲2018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